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作业布置.DOC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8:41 | 只看该作者

吹拂过绿叶的风,变得格外温柔,太阳也变得暖洋洋的,绿叶们托出了一个个娇嫩欲滴的花骨朵,微风中她们轻轻摇曳着,害羞地露出了笑脸。人们在辛勤劳动之余,前来观察她们。花儿的脸笑得越发红了。周围的绿叶为她们感到高兴,纷纷挺直了身子,把她们托举得更高更美了。
呵,绿叶有一种多么高尚的风格啊!
夏日,雷雨刷刷地打落在枝叶上。可怜的花儿们枯萎了,凋谢了,可她们没有忘记绿叶们,给绿叶留下了甜蜜的果实。于是,绿叶又忠实地担当起看守果实的任务,当果实渐渐成熟之际,绿叶也渐渐地老了。一阵阵秋风吹来,他们悄悄离开了自己曾经欢唱过的枝头把甜美的果实留给了人们,自己悠悠地飘到了地面,那么安详,那么坦然,嘴角带着微笑……他们毫不为自己惋惜,因为他们知道,当他们默默地融进生养自己的大地后,一旦春风吹来,他们的后世子孙又将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又将铺开一个更新更美的绿色天地。(选自《绿叶》  作者:严茂)
[赏析]  这段文字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典型而有意义的事物写,立意优胜之处在于以小见大。从寓意上看,作者通过几个不同的侧面的描写,集中表现绿叶的奉献精神。如描写绿叶托举鲜花、看守果实,为后世子孙含笑离去等,无不围绕着绿叶的奉献精神写。确是形散神聚的典范。在构思上能按绿叶生长过程写,条理清晰,贴切自然,用语朴实不失生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挺直了身子,把她们托举得更高更美”,“忠实地担当看守果实的任务”,“那么安详,那么坦然,嘴角带着微笑……毫不为自己惋惜”等,这些无不贴切,实在地表现了绿叶的无私奉献精神。
片段作文导练与点评
[片段作文1]  
●题目
在贵州发生的缆车事故中,缆车以疯狂的速度坠落,在撞击地面的一瞬间,潘天琪、贺艳文夫妇同时举起两岁半的儿子潘子浩,结果夫妻双双遇难,而儿子却安然无恙。而当年唐山大地震,人们在清理废墟时,发现一位母亲割破自己的血管用热血哺育怀抱中的婴儿。
请围绕“亲情”这个话题,写一段话。
要求:运用通过叙述进行抒情的方法。
●思路导引
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指夫妻以及有血统关系的人之间的感情。写这样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应选自己最熟悉、最感人的材料写。培养美好的情感,陶冶人的灵魂。此外还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特别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让人产生感情的共鸣。内容上,可叙述亲人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的事。要尽量写出时代特点,要有新意,并进行适当的议论抒情,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在行文上,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把事情叙述清楚。这就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和叙事的线索,把习作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文片段
终于一个趔趄,柴禾从柴担两头滑落下来,柴担弹得老远。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漠地下着,没半点怜惜之情,我哭得更伤心 了。雨浇灭了我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回音。座座群峰在雨中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
我坐在青石板上,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气力也哭尽。父亲,我的父亲,就在这时从山坳的拐角出现了,他一下子把我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我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我只知道,那一刻他温暖的笑容会让我珍藏一辈子,感激一辈子。是父亲温暖的笑容给了我在这个世上继续前行的勇气,要不然我真会沿原路退离这个陌生的世界。
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对我吆喝道,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
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的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是一种成长的标识,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了这四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将会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的儿子说出这四个字。后来,我看美国著名的成长伤感片,题目就用了这四个字:男孩,别哭。只是里面的主人公没能跨越这道标识,死了。(文章标题为《男孩,别哭》  作者:谢宗玉)
●点评
这段叙事性抒情散文意蕴深厚,感情真挚,是一曲至爱亲情的颂歌。习作叙述了十岁那年秋天的一个黄昏,“我”担柴禾归家时,突遇山雨,摔倒在山路上痛哭。正当我处于恐惧和绝望中时,父亲突然出现,是他给我安慰,使我从中感到无比温暖和鼓舞。
节选的虽是段落,仍可看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体现“我”对父亲的敬爱之情。叙事具体,情感变化清晰,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男孩,别哭”的反复强调,深化了主题。
[片段作文2]
●题目
大自然是美的。春夏秋冬姿态各异。如春天的百花齐放,夏天的草木丰茂,秋天的瓜果满园,冬天的高洁晶莹等,你又是怎样感受四季,思考春夏秋冬的呢?
试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选择一个季节,写一段领略自然景物美的散文。
●思路导引
要细致观察,抓住所选季节景物的特征,描绘出其季节景象特色。比如松树,有的同学就是抓住了松树四季常青的特点写,以“新绿”“翠绿”“浓绿”“苍绿”描写其四季同中有异的绿。再就是确定合适的观察点,选好角度,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景物。因为只有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描写景物,才能使文章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在描写景物时,还要融入人的活动,要有生活情趣。如写夏日瑰丽的黄昏,可写的人的活动,如堤岸漫步、庭院纳凉、家中品茶等。此外,还要结合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者融情于景,这样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当然,在动笔之前,参考一些名家的作品,从中获取养分,也是必要的。
●例文片段
春天是一个美丽柔和的姑娘,她把大地用鲜艳的花朵装饰起来,富有春意盎然的趣味;秋天,则是一个朴实健壮的青年,他不爱用美丽的鲜花来装扮自己,而用丰硕的果实来打扮他那健壮的体态。
天气凉了,候鸟们都飞到南方去了。在天空中,常常出现“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雁群,它们一边飞,一边鸣叫着,消失在南边的天空中……
我平常最喜欢的小蚂蚁,现在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了。有时,我打几只苍蝇或别的飞虫给它们吃;小蚂蚁好像也不怕累似的,整天辛勤地忙碌着、寻找着、搬运着。
秋天的城市里变得更加喧闹了。农民伯伯们个个喜气洋洋,赶着一辆辆满载疏菜的大车奔向城市里来了,车上的菜堆得像小山似的,有绿油油的大葱,新鲜的白菜和大头菜,农民们挥动着手中的长鞭,吆喝着牲口,直奔菜市。市场上,运送秋菜的车辆来来往往,井然有序,工人叔叔们推着小车运送着买来的各种蔬菜,呈现出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市区里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放满菜。啊,今年的蔬菜又获得了一个大丰收。
我喜爱这果实累累的秋天,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象征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欢乐和幸福。啊,秋天,我赞美你,歌颂你!(文章标题为《秋天来了》  作者:张轶英)
●点评
文段选材广泛,重点突出而典型。在描写的景物中,有北雁南飞、蚂蚁藏粮。特别是能写出城市、农民、工人和市民们收购贮藏蔬菜的繁忙景象。构思也能做到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文段先写别的动物的活动,再写人们的生活。结尾能结合景物描写进行抒情,表现金色秋天的可爱。凸现主题,语言功底扎实。修辞迭出,文采斐然。如有春天和秋天的对比,有生动形象的比喻,这些都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片段作文3]
●题目
有则古希腊传说,说西壬海妖化成美女住在岛上,遇到船只经过,就用美妙的歌声诱人投海,奥德赛(传说中的英雄)在驾船驶过时,先用蜡把同伴的耳朵封住,又叫同伴把自己绑在桅杆上。海妖的歌声的确很大,奥德赛也禁不住要投海,幸好被绳绑住,才避过诱惑,幸免于难。
围绕“诱惑”写一段议论抒情的文章。
●思路导引
人生中,我们常会面对很多“美妙歌声”的诱惑。有作为成大器者大多善于把握自己。而战胜诱惑,他们靠的是坚韧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的头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分清利害,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而一些不能左右自己的人,常常被外物所惑,从而一步一步地放纵自己,最终一事无成;有的甚至上当受骗,陷入圈套,走上不归路。有人说诱惑是美女蛇,诱惑是糖衣裹着的炮弹。这是很有道理的,只要开动脑筋,提炼观点,举出事例证明并作分析, 这样一段话的构思便出来了。
●例文片段
有些人为了追求荒淫享乐的生活,在美色、金钱等的诱惑下,一步步的放任自己,最终落得身败名裂。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商纣王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而众叛亲离,国破人亡。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烽火,亡国家……
相反,有些人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很好的把握自己,不为所动,而留名青史,为人称赞。关云长,大家所熟知的三国名将,他在不得已投降曹操后,面对曹操的丰厚赏赐,他不为所动,毅然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去投奔刘备,成了人们心中忠义的代表。文天祥面对元朝的高官厚禄,他挥笔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留芳百世。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邓嫁先等一批科学家,面对国外的高薪聘请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毫不心动,毅然回到了祖国。他们在诱惑面前,不是卑躬屈膝,不是言听计从,而是以坚贞不屈的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战胜了各种诱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面对诱惑,你也许心动过,也有过幻想,但是请你记住,美丽的诱惑后面往往是可怕的泥潭,它会使你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莫要因一时的假象迷惑,莫要因一时的快活而抱憾终生。面对诱惑,正确把握自己,以坚强的自制力和智慧的头脑去战胜诱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文章标题为《面对诱惑》  作者:巨海波)
●点评
这个文段运用了在议论中结合抒情的写法。作者列举的古今事例典型、贴切,它们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说明了“战胜诱惑”的重要意义。论证了“面对诱惑,正确把握自己,以坚强的自制力和智慧的头脑去战胜诱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中心。在论证中,对比鲜明,泾渭分明,所举的事例是人们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文中的归纳分析得当,中心突出。特别是最后一段抒情议论,点明主旨,又总结了全文。
整篇作文导练与点评
[作文训练1]
●题目
从小学到中学,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每一点成绩、每一点进步,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每当想到这些,你心中一定充满感激之情。拿起笔来吧,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抒情散文,倾吐你的心声。
●思路导引
1、从小学到中学这期间,一定有许多老师关怀帮助或者鼓励过自己。有些情况甚至会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这些体现了老师什么精神品质?你想对老师倾吐什么?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些问题确定中心,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让你们动情或者感悟的内容写。
2、要围绕文章中心组织好材料。因为只有把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楚了才能把文章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在文章中,还要适当运用一些抒情方法。抒情,就是作者主观感受与思想感情的抒发。抒情情方式有多种,可灵活运用。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法,而《白杨礼赞》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法。当然,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法,要据文章具体内容决定。
●范文
感谢你

许多年来,心中总有一轮不落的太阳。她伴我生活伴我成长,我因为她而变得心灵充实,因为她而健康成长!我要感谢你啊,不落的太阳!
当我是咿呀学语的孩童时,我步入了这里,迎面而来的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姐。我并不感到陌生,也没有丝毫惧怕,就这样顺从地牵着她的手融入了大家庭中。在那里,我学会了简单的算术,也会了尊重。
当我的学思萌发,要求主动学习时,我进入了小学,小学的老师仍然是位和蔼可亲的阿姨,在阿姨的耐心教育下,我体会到了《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境,并学会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当我逐渐步入花季时,我进入了初中生活,我的老师仍然是那样和蔼可亲,并且仿佛是我们的朋友。她倾听我们繁琐的心事,为我们苦闷的心窗送来清爽,带着我们畅游于古今上下,让我们的心灵丰满,不再与繁琐为友,我们变得更加可爱!
就是你啊!我心中的太阳!
假如没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假如没有魏巍的《我的老师》……我仍没有发掘我心中的那轮太阳,那轮毫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般的普照着我的心灵的太阳!
老师!你就是我心中的那轮太阳!
假如没有您的引导与教导,我怎会由一个不知“愁滋味”的儿童少年变成一个内心丰富的青少年;怎会深切体会到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惆怅;怎会颂略到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驰骋沙场的壮阔;怎会明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迷濛;又怎会看到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身影及她“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情景……
老师,我心中的太阳,没有您,我不会由一个纯洁的如一张白纸的我变成一个心灵充实、情感丰富的我,不会感悟出许多人生的哲理,我要感谢你,老师——我心中那轮不落的太阳!
●点评
本文选材广泛而典型。选取的材料无不围绕老师对自己心灵、情感、文学熏陶等方面的影响这个中心写,讴歌老师是“我心中的太阳”。立意优胜之处,在于以小见大。构思有条不紊,本文以时间为经,以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影响为纬,把文章构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语言富有激情,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文中抒情,酣畅淋漓,饱含对老师感激的真情实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文训练2]
●题目
春秋时期有位琴师叫俞伯牙,他有位朋友叫钟子期,一个擅长鼓琴,一个善于欣赏。伯牙弹什么,子期心里都知道。二人成为知己朋友。你在和朋友的交往中,一定会有一些往事令你终身难忘,面对你的朋友,掬几朵生活浪花,写篇600字左右的抒情散文,倾吐你的心声。
●思路导引
1、朋友概念是比较宽泛的。师生可成为朋友,父(母)子(女)可成为朋友,同辈之间志同道合的伙伴可成为朋友,甚至人和动物也可成为朋友。在选材上,可以朋友间的友好交往,可以写朋友间的互相帮助,可以写朋友间的坦诚相见以及其它方面的内容等。
2、确定文章的中心,即你想对朋友倾吐的中心是什么,然后围绕中心选择组织材料。
3、材料一定要选择真实的而又最熟悉的写。因为只有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打动读者,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4、要注意布局谋篇,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怎么写,都要通盘考虑,按一定的顺序写。
5、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情意。因此要结合文章适当选择适合自己文章的抒情方式和方法,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自然地抒发出来。
●范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8:50 | 只看该作者

卡儿,我想念着你
(略)
第二单元 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清兵卫的父亲、老师对他的新爱好会不会像先前那样粗暴地干涉?清兵卫能守住这个爱好吗?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充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
要求:
1、要符合续写的一般要求,比如,人物性格、语言风格要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情节发展要合理等。
2、要展开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求有创意。
3、情节要相对完整,要写出人物性格。
4、描写要具体生动,尤其要注意细节描写。
写作方法讲解
    本单元写作的形式是续写,怎样才能写好续写呢?
    首先,要知道续写的含义。续写就是别人文章写得好,但自己感到言尚未尽、意更无穷,有许多话要接着说下去,方感透彻、痛快,这就有续写的需要。如《清兵卫与葫芦》这篇文章,“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这样的结尾意犹未尽,我们不禁会问,清兵卫这个爱好能否坚持下去呢?他的父亲、老师是否继续干涉呢?在这以后会有什么故事呢?故事的最终结局是怎样呢?这就有了续写的需要,同学们都有兴趣把这个故事延伸下去。
    其次,要了解续写的特点。续写不是简单的延伸,而是在原材料基础上再创造。说到创造,同学们就会联想到作文的创新。创新就是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别出心裁、匠心独运。大凡优秀的作文,都是有新意有特色的作文。而创新又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想象是续写的灵魂,没有想象,就没有续写可言。在续写中的想象也是有限度的。不能任意思维、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续写中的想象要在原文基础上展开,这就要求续写内容中的人物性格、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而情节的发展也要合理。
    再次、要明确续写的要求。不同的年级,对续写有不同的要求。如小学阶段的续写,只要求把某个故事写完整;到中学阶段,要求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但又余意未尽的故事有创造地延伸。例如《清兵卫与葫芦》这篇文章的续写,针对九年级同学的写作水平而提出以下的写作要求:1、续写要符合小说的特点,情节要相对完整,力求有波澜。2、要写出人物的性格,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要与原文保持连续性。3、想象要合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考虑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力求有创意。4、要有明确的中心,应与原文保持一致。5、描写要具体生动,尤其要注意细节描写。
    针对这次的作文要求,我们去探讨下这篇续写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重与原文的联系。
    续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那我们必须要了解原文。
    1、了解原文的主题。《清兵卫与葫芦》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这要求同学们要续写时不要偏离原文的主题。
    2、了解原文的人物性格。文章中刻画一个痴迷葫芦,但又无力反抗大人对自己爱好扼杀的少年形象。而在续写中既可以坚持这个人物形象,也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人物性格也随之变化。
    3、了解原文的描写。如文中写清兵卫痴迷葫芦,错把老头子的秃光头误是葫芦的细节描写,真是神来之笔,令人忍俊不禁。同学们在续写时可以借鉴。
    4、了解原文的故事情节。了解原文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同学们在设计续写情节的合理性。
    总之,通篇了解原文,把原文熟记于心,有利于同学们写好续写。
    二、要充分发挥想象,构架全文的写作思路。
    在续写前,我们一定要进行通篇构思,理清写作思路。一般的写作程序可以是这样:确立中心→编写提纲→写作→修改→成篇。在此,我们对这次续写的重要环节可以这样构思:
    1、情节的设计。情节是否曲折动人、波澜起伏,直接影响文章的可读性,而续写小说的情节设计要在原文情节的基础上合理展开。如这次续写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情节:酷爱绘画→再次遭到扼杀→最终放弃绘画,这样的设计是参照原文的情节。又或者这样设计:酷爱绘画→再次遭到扼杀→偶遇画家得其赏识→作品获奖轰动全国→父亲、老师支持绘画。这样的情节设计就有了创意。
    2、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清兵卫这个人物性格的塑造,一定要在原性格基础上进行。人物性格可以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改变。如可以把清兵卫塑造成一个敢于反抗、善于反抗的人物;也可以把父亲和老师塑造成认识孩子、支持孩子个性发展的形象。
    总之,续写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保持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的一致;二是情节发展要符合原故事的发展脉络;三是要有创造性。同时动笔前进行整体构思,找准切入点,大胆想象,写完即自然收束,这样的作文必然成功。
名段示例与赏析
[名段示例1]
    今天上场的是小李。棋友们给他的外号是“程咬金”。据说他既有开局“三斧头”,在遇到逆境时,又常常会像“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一样,走出一些出其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不胜防。两局下来,厂长就被他凌厉的攻势逼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第三局,下到得意处,小李一扫初进门时的拘谨,竟然拍起厂长的肩膀来:“老史,十步之内,解决战斗。”
   “唔?”厂长不买帐“要是赢不了呢?”
   “这辈子不下棋!”
   “一言为定?”
   “当然!”
    厂长毕竟还有两下子,他在太阳穴上抹了点儿清凉油,抖擞精神,沉着应战,几起几落,终于和了这一局。他笑吟吟地开始收摊,小李猛然抓住他的手:“慢,再来一盘。”
   “不是说这辈子不下棋了么?”厂长用含笑的眼睛端详着小李,意味深长地问。
    小李不服气地说:“不行!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厂长朗声大笑:“你睡着睡不着我不管,反正今天我可以睡个好觉了。”
    他把小李送出门外,径自朝汪科长家走去……
(选自张新民《落棋有声》)
    [赏析]  这片段非常精彩。构思巧妙,文段写了厂长通过下棋去了解工人的气质和作风,以备提拔。俗语说:“棋风如人格”“一着之差,全盘皆输”,作者就是抓住这一点去行文。语言精辟,如“第三局,下到得意处,小李一扫初进门时的拘谨,竟然拍起厂长的肩膀来”句中的“竟然”,点明了小李胜棋得意忘形,甚至目无上级。再如“笑吟吟”、“含笑的眼睛”、“朗声大笑”,这三个笑的细节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厂长对小李的不同态度。
    [名段示例2]
    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巴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次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茶从嘴里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子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他不敢再动了。
    坐了好久,他心里腻烦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又坐了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
(选自老 舍《骆驼祥子》)
    [赏析]  这片段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老舍不愧是个语言大师,他用娴熟的笔法,从祥子的眼睛和感觉,写尽了祥子的无限痛苦。这个片段,作者更注重通过心理活动描写去刻画人物性格。如“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这句话表面是祥子在自我安慰,实际上他是迫于生计,一天不拉车就没有饭吃。又如“反正坐着也是出汗”这句表面是写祥子自我安慰,实质上他是无比痛苦的。这些心理活动描写都是刻画了祥子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烈日下拉车卖命的形象。
片段作文导练与点评
[片段作文]
●题目
    根据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的写作要求,续写一个片段,重点突出对清兵卫性格的刻画,要注重细节描写。
●思路导引
    要刻画清兵卫的性格,首先要了解原文清兵卫的性格。在原文中,清兵卫表现出痴迷葫芦,具有独立的个性及执拗的性格,那我们在续写中不能丢掉这些性格特点,特别是他的独立个性这一点。当然,根据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也可以随之改变。原文中清兵卫具有不敢反抗的性格,我们在续写中可以刻画他具有敢于反抗的性格。再者,找准切入点。原文中所有的大人都对清兵卫这个孩子不理解,那么我们在续写中可以设计有个大人理解他、支持他爱好的情节。原文中父亲粗暴扼杀了清兵卫的个性,即清兵卫长大后有没有心理阴影?我们可以从这点切入,写好片段。
    ●例文片段
    清兵卫陆续的一些爱好,都被父亲以不务正业为名阻止了。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了许多年,不知不觉清兵卫已经是一个四岁男孩的父亲了。可他却因没有一技之长而一直过着碌碌无为的日子。
    一天,他乘公交车回家,眼睛茫然地向窗外看去,忽然一个急刹车,他猛一抬头,一个光彩熠熠的大脑袋映入他的眼帘,这个寸草不生的脑袋他似曾相识。“葫芦!”他不禁脱口而出。那个人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可此时的清兵卫哪还会留意这些,他回忆起了以前的点点滴滴,葫芦、画……他不禁对父亲产生了一些怨恨。清兵卫到家后,正看见父亲在训斥自己的儿子。儿子哭得脸都花了。问明了原因,才知道儿子的小朋友送他一个小葫芦,被父亲发现后抢去扔了。见他回来,儿子哭得更厉害了,不依不饶地让爷爷赔。
    “爸,你也是的,他喜欢就让他玩嘛,干什么扔了?让他哭成这样。”清兵卫一边说,一边给儿子擦眼泪。他父亲见他们父子同心,又气又急,破口大骂:“你这个小王八羔子,竟然敢教训起老子来了。你以为你是什么东西?你们两个一路货色,没出色!就会摆弄这些垃圾!”清兵卫听到了父亲的话,压抑在心中多年的怒火终于被点燃了,“那你又算什么?我小时候你就干涉我的自由,不让我有任何爱好,我弄到今天这个地步,还不是拜你所赐!这也就算了,反正都过去了,可现在又来干涉我的儿子,我可真是忍无可忍了。以后,我儿子的事,你少管!”“好!我不管,我走!”清兵卫的父亲显然没有想到儿子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也没有想到自己当年的一个决定竟造成了儿子一辈子的遗憾。
●点评
    这个片段非常精彩,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大胆设计了“清兵卫的儿子玩葫芦遭到清兵卫父亲的训斥,而最终清兵卫与父亲闹翻了”的故事情节,这个情节出乎人之意料。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了清兵卫勇于反抗父亲,维护儿子的爱好的觉醒形象。同时,作者也擅长抓住细节描写。如“葫芦!他不禁脱口而出”这一句,又不禁让我们想起原文中那段清兵卫错把光秃顶看成葫芦的精彩描写,仿得妙。
整篇作文导练与点评
[作文训练1]
●题目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小说的结尾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问,请你发挥丰富的想象续写这篇小说。
    ●思路导引
    关于续写,写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续写是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而给出了原文材料又是单一的,写作的内容虽然走不出这个局限,但我们可以在情节的设计上,人物性格发展及故事的结局等方面展开想象,大胆构思。如在情节设计方面,应从原文中找准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情节。当然,在情节设计上,不要过多地参照原文情节,应大胆构思,尽量做到千人千面。总的来说,续写不同于其他作文写法,但只要大家烂熟原文,放开思维,大胆想象,也能写出奇文。
●范文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8:5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绘画,他的热情绝不亚于对葫芦的喜爱,只要一有空,他就拿出画夹,在上面勾勒着。他专注于他的爱好,留意身边的每一种事物。
    他父母还会不时唠叨一两句,但这对于他喜爱绘画却没有太大的影响,倒是在学校里教员那副让人生厌的面孔和那些刺耳的话,让他恨得什么似的,可是他却没有能力,也不敢去反抗,只是看着他的画在教员的手下变成废纸,心里刀割似的疼。
    然而他并没有像先前放弃葫芦一样轻易放弃绘画,因为在他心中,一个很茫远却日渐清晰的梦已经开始慢慢萌发出青绿的嫩芽……他喜欢自然风光,还是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带他去看真正的森林,从那时起,他就爱上了那起伏荡漾、连绵不绝的林海,所以,他特别喜欢写生。
    那次听一个同学说,  离他住的不远处有一个小岛,上面的景色“让人陶醉”,他便动了心,暗暗决定去造访那个小岛。
    于是,第二天学校里就少了一个背画夹的男孩,取而代之的是教员尖利的怒吼声。而此时,他正躲在船舱的角落里,紧抱着画夹,听着大海的波涛声和忽远忽近的脚步声。
    在船停在一个还算不错的小岛边时,他下了船,坐在一块石头上,支起画夹,开始描绘他的梦。他准备下一艘船经过这儿时,就回去。
    作品完成了,他只等船来回家了,他天真地望着茫茫的大海,不知不觉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醒来时,他已经躺在自己的床上,身边围着一大群人。母亲坐在床边抽泣着,父亲正满面愁容地踱来踱去,手里拿着那幅画,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很自然想到了它的下场……看见他醒过来,父亲急忙坐到他身边,把那幅画在他眼前晃晃:  “这是你画的?”他神情木然地点了点头,  “这位先生要高价收购这幅画,并且要你和他一起学画!”父亲指着身旁一位穿着讲究的先生,语调已经兴奋得不能抑制。
    清兵卫被这突如其来的好运惊呆了,他机械地扫视了一下周围的人。“哇!”的一声叫出来,发疯地向外跑去……
    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这位叫清兵卫的男孩了。
●点评
    文章结构完整,在本文里清兵卫对绘画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并取得成功。小说在此本应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作者却别出心裁——清兵卫承受不住巨大的惊喜,疯了。这个结局令人深思。文章的语言流畅、生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母亲坐在床边抽泣着,父亲正满面愁容地踱来踱去,手里拿着那幅画,他不禁打了个寒战,很自然想到它的下场……”句中的“不禁打了个寒战”,刻画出清兵卫非常害怕,为下文的“喜疯了”蓄势。
●范文2
    自从清兵卫的父亲砸碎了他十几个葫芦以后,清兵卫就再也没有接触过葫芦。他又迷上了绘画,就像当
初迷上葫芦一样,这下他的父亲又开始嘀咕了。
    清兵卫失去他心爱的葫芦后,有好些天他都像丢了魂一样,整天呆呆地坐着,叫他,他也不搭理。直到一天,他在放学回家的途中,看见一个海边写生的画家,他的生活才又发生了变化。清兵卫站在画家身后,看到碧蓝的大海、雪白的浪花和天空飞翔的海鸥,在画家的笔下犹如赋予了生命一样。他激动得脸颊通红,两眼放光,着魔地看着画家行云流水般地挥舞着画笔。直到夕阳收起最后一抹余晖,那画家收拾好画具离开,他才若有所思地回家了。
    自那以后,小镇上的人们常常看见一个孩子在海边、码头画画,那个孩子就是清兵卫,他是那样的着迷,几乎天天放学都要去写生,回到家里就端着画报,一个人躲在屋里。他父亲常常嘀咕说这孩子又中邪了,好几次要拿筷子吃饭,可伸手抓过去却像是在拿画笔。
    清兵卫走在路上,只要看见有画,他就会停下来看个仔细,常常忘了时间,若遇见有人在写生,更是诸事忘到脑后,非要看到人家收拾好画具走了以后,他才肯回家,为这他没少挨父亲的骂。他为了画好暴风雨时的大海,一有暴风雨来临,他就披上雨衣,躲到海边的岩洞里专注地观察大海的咆哮,直到他画了一幅画,即是一只海燕在暴风雨中与大海搏击,他将画送给了那位卖给他葫芦的老婆婆。
    清兵卫还喜欢画人物肖像,他喜欢观察各种人的特征与他们的职业特点,所以小镇街头的小贩、渔民和许许多多劳动的人都成了他的素材。然而,一次上课时,他一边观察讲台上的教员,一边给他画素描。不幸的是,他被发现了,当教员看到自己在讲台上的形象,被如此生动地表现在纸上时,他怒不可遏了。当晚,清兵卫的家里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即教员带着那素描家访来了,清兵卫的父亲当着教员的面用斧子劈碎了清兵卫所有的画具,那教员满意地离开了清兵卫的家。清兵卫面无血色,默默地收拾好画具的残骸,准备将它们葬在海边。从此,小镇上的人们再见不到那背着画夹的熟悉背影。
    清兵卫的绘画生涯仿佛就此结束,然而他给老婆婆的那幅画,后来却被一个旅游的画商看中了,卖了个高价钱。据说,当你盯着海浪看时,海燕仿佛就要被吞噬了,可是当你盯着海燕看时,海燕却像是冲出海浪,冲上云霄了。听那画商说那是利用了视觉误差的效果。
●点评
    文章抓住了清兵卫因父亲砸碎了他的葫芦而像丢了魂一样切入,写清兵卫在这时遇上了画家写生并深深地触动了他,从此以后,他就迷上了绘画,但结局和原文一样,爱好最终被父亲和老师扼杀了。作者还抓住细节描写去刻画人物性格。如“好几次要拿筷子吃饭,可伸手抓过去却像是在拿画笔。”这句刻画了清兵卫爱绘画已达到如痴的地步。
●范文3
    自从清兵卫的父亲用锤子把葫芦打碎以后,清兵卫又迷上画画,而且画得栩栩如生,可父亲好像又不满意似的,又嘟囔了起来。每当清兵卫画画时,他父亲少不了那句话:“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以前痴迷葫芦,现在又迷上绘画,真不知道你哪根神经接错了!”这时,清兵卫不言不语,只是瞪眼望望父亲,然后继续画他的画。
    孩子毕竟是孩子,由于他在课上画画,又被那位教员发现了,那位教员自然更是火冒三丈,“好啊,你个清兵卫,上次上课你弄葫芦,这次你又画画……”自然和上次一样,教员没收了他的画,自然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清兵卫的父亲。
    父亲自然对他又是痛打一顿,之后抓起桌子上清兵卫画的一沓沓的画,撕了个粉碎扔到了门外。清兵卫站在门口,眼望着被父亲撒得满地的碎片,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硬是没有往外流。他知道他的爱好没有发展下去的可能了,父亲撕碎了他的画,也撕碎了他的梦。他瘫坐在地上,望着满眼的纸片发呆,他决定放弃。
    这时,一双脚出现在清兵卫的眼帘,清兵卫无力地抬起头,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她身穿粉红色的衣服,宛如枝头上正在绽放的樱花。她正弯下腰去捡地上的碎纸片,清兵卫看着她,姑娘冲他微微一笑,清兵卫勉强地回了一笑。
   “小朋友,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姑娘和蔼地问。
   “我想学绘画,”清兵卫慢吞吞地说。
   “既然想学,就学呗,干嘛还把这些撕得粉碎呢?是画得不满意吗?”姑娘又问。
   “那是我父亲撕的,他不让我画,我干什么他都不同意,他说这是没出息。”清兵卫沮丧地说。
   “哦!是吗?那你一定受了不少的委屈吧,可以跟我说说吗?”姑娘轻轻地问,她说话的声音很动听,像银铃一般。
   “好吧,不过我们别在这儿,在这儿让我父亲看见就糟了。”清兵卫说。于是,他俩向河边走去,他们找了一块草地坐下,清兵卫把这段日子里他与葫芦、父亲、教员之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全说了出来,然后痛快地哭了一场,把憋在肚子里的委屈全都哭了出来。姑娘被打动了,她同情他、可怜他。过了一会儿,姑娘打破了沉寂:“我去去就来,你等着我。”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不一会,姑娘回来了,一手拿着画笔、水彩,一手拿着纸,对清兵卫说:“你可以为我画一张画吗?”
   “当然可以。”清兵卫痛快地回答,那声音里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你想让我为你画什么?”清兵卫问道。
   “什么都可以,不过你可要尽你最大的努力去画这幅画。”姑娘说。
    清兵卫动手画了起来,等他画完,姑娘拿起画满意地点点头,并留下了清兵卫的姓名,地址。说了声谢谢就走了。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给姑娘绘画的事儿清兵卫早已忘却了。一天他收到一封信,拆开一看是两张门票。还附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欢迎到美术馆参观,我的孩子,×月×日上午9点我在美术馆门口等你,别忘了一定要和你父亲一块来。署名是美术馆馆长。
    在清兵卫的再三恳求下,父亲终于答应和他一起去。当他们走到美术馆门口时,那位好心的姑娘向他招手、冲他微笑,她依旧穿着那身粉红色的衣服,依旧和樱花绽放般美丽。“是你?你是美术馆馆长?”清兵卫不解地问。“怎么了,不相信吗?”姑娘笑着说,“哦,这位是你父亲吧!”
   “是的。”
   “我说这位姑娘,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让我们来这儿,,我的孩子刚刚放弃绘画,绘画是最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事,你还想让他执迷不悟吗?”清兵卫的父亲板着脸说。样子怪吓人的。
姑娘并没有生气,依旧微笑说:“先进去吧!”
    来看画展的人很多,他们随着人群慢慢地往前移动着,不知不觉地,他们在一幅画面前停住了,清兵卫痴痴地望着那幅画,父亲的眼光却停在了画的落款上:一等奖作品获奖者:清兵卫。父亲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还用说吗,你儿子的作品得了一等奖,这是奖金。”姑娘说着,把一个信封递到了清兵卫父亲的手里。清兵卫的父亲打开一看:500块钱!
    “天啊!”他顿时脸上笑开了花,拉着儿子说:“我的好儿子,我太高兴了,我居然有这么一个有出息的儿子。”清兵卫也被搞得糊里糊涂,好不容易才回过神来,连声说:“谢谢,谢谢。”
    “别谢了,如果你愿意,可以在这儿上学,以后继续学画。”姑娘说。
    父亲当然同意了,清兵卫高兴极了。
    消息很快传开了,不多久,清兵卫发现:孩子们个个都拿着葫芦玩。孩子们都说,他们父母说了玩葫芦的孩子有出息。教员也逢人便说:“瞧瞧我的学生多有出息。”而且给了清兵卫一个大葫芦,比上次没收的那个还大……
●点评
    这篇续写符合小说的特点,情节完整,波澜迭出。文章一开头就与原文衔接,通过父亲的怨言,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笑。人物语言符合人物性格,且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天啊!我的好儿子,我太高兴了,我居然有这么一个有出息的儿子。”这句话点明了清兵卫父亲因为见到钱终于“觉醒”,这非常符合清兵卫父亲那种唯利是图,能赚钱才是正当爱好的小资本市民的身份。作者想象大胆,创造性强,一改原文悲剧的结局,天才终于被伯乐发现了。
●范文4
    清兵卫对画画的痴迷程度绝对不减于对葫芦的喜爱,他每天一放学,就钻进屋里,开始专心致志地画画。他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因勤奋练习的缘故,画得也像模像样。而且只要有一点钱,他就立刻到街上去买画画用的纸或颜料。清兵卫的父母虽然不支持他,但觉得动动笔杆子总比摆弄那些无用的葫芦好。也就
只是时不时地发点牢骚,并没有极力反对。
    日子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左右。一天,清兵卫的爷爷到他家来串门,老人很想念孙子。可清兵卫却因只顾着画画儿疏远了爷爷,爷爷终于按捺不住,一下子把清兵卫的画具全掀了。清兵卫愣在那里,正在想发生了什么事,爷爷又说道:  “成天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难道将来想靠它吃饭!”
    此时,清兵卫的父亲闻声赶来,见老爷子气得气喘吁吁的,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揍了清兵卫一顿。还警告他,以后再不务正业,弄这些无用的事,就把他扔进河里喂鱼……
    清兵卫受了委屈挨了打,却连一声也不敢吱。还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把他的那些书和画全都扔进火里烧掉了。此刻他的心就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真不是滋味。
    此后,他陆续又有了一些爱好,不过都被父亲以不务正业为名阻止了。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了许多年,不知不觉清兵卫已经是一个四岁男孩的父亲了。可他却因没有一技之长而一直过着碌碌无为的日子。
    一天,他乘公交车回家,眼睛茫然地向窗外看去,忽然一个急刹车,他猛一抬头,一个光彩熠熠的大脑袋映入他的眼帘,这个寸草不生的脑袋他似曾相识。“葫芦!”他不禁脱口而出。那个人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可此时的清兵卫哪还会留意这些,他回忆起了以前的点点滴滴,葫芦、画……他不禁对父亲产生了一些怨恨。清兵卫到家后,看见父亲在训斥自己的儿子。儿子哭得脸都花了。问明了原因,才知道是儿子的小朋友送他一个小葫芦,被父亲发现后抢去扔了。见他回来,儿子哭得更厉害了,不依不饶地让爷爷赔。
    “爸,你也是的,他喜欢就让他玩嘛,干什么扔了?让他哭成这样。”清兵卫一边说,一边给儿子擦眼泪。他父亲见他们父子同心,又气又急,破口大骂:“你这个小王八羔子,竟然敢教训起老子来了。你以为你是什么东西?你们两个一路货色,没出息!就会摆弄这些垃圾!”清兵卫听到了父亲的话,压抑在心中多年的怒火终于被点燃了,  “那你又算什么?我小时候你就干涉我的自由,不让我有任何爱好,我弄到今天这个地步,还不是拜你所赐!这也就算了,反正都过去了,可你现在又来干涉我的儿子,我可真是忍无可忍了。以后,我儿子的事,你少管!”  “好!我不管,我走!”清兵卫的父亲显然没有想到儿子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也没有想到自己当年的一个决定竟造成了儿子一辈子的遗憾。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无需注册
从那次吵架以后,清兵卫的父亲就搬回自己的小房去了,而清兵卫觉得儿子简直就是当年的自己,若是自己当年有勇气和父母反抗,还会造成今天的悲剧吗?谁对谁错他不知道。
第三单元   一事一议
20世纪30年代社会上某些人的荒谬论调,引发鲁迅深深思考,并撰文进行了有力批驳;一出旧戏,引出了邓拓关于“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的议论。生活中,即使是很琐细的事、很平常的现象,都可能会触动你,引发你思考。你不妨把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一社会现象的感触和思考写下来,肯定也会是一篇漂亮的好文章。
一、提示及要求。
1、要针对某件事或某种现象有感而发,不要空发议论。
2、叙事应简明扼要,议论要有针对性,不仅仅就事论事,要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联想和思考。
3、话题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要有自己的见解。
4、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二、写作方法讲解
这一单元重点是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这类文章就是针对生活中的一件事、一种现象或一个故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一个道理。例如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鲁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论调进行反驳;有邓拓针对一出戏提出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的真实是有距离的观点;有金克木从科学家牛顿养猫的故事中挖出新的道理;有卡尔•萨根针对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爱问问题而高年级的学生不爱问问题这种现象,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可见,针对性强是这类文章的第一个特点。
针对什么来写呢?这是同学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你一定会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许多事情,有社会上的,有家庭中的,有学校里的,比如:不少人参与“六合彩”赌博,青少年沉迷网吧,学生上课睡觉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议论的对象。在身边发生的事中,有国家大事,也有日常琐碎的小事,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应该抓住自己最熟悉,且感受深刻,有自己见解的小事来写。如果命题给出指定的材料,就针对指定的材料来写。
一事一论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叙事要简明扼要,说理观点要鲜明,论证要有说服力。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叙事不要求生动、具体,而要讲究清楚、简约。一般情况下,叙事要根据说理的需要,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说理。说理首先要观点鲜明集中。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你对某件事是赞从或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也许你对某件事有几种看法,但也应该抓住其中某一种来阐析。
怎样从事或材料中提炼观点呢?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来说,可以有三种方法:一是概括法。即通过对事或材料的分析、概括,抓住其中心和本质,从而提炼观点;二是引申法。即在分析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提炼出更深、更新的观点;三是类比法。给的材料如果是寓言故事或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对这类材料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而应当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的社会现象,“借题发挥”,提炼出合理的论点。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呢?最关键的是论据充实,论认证合理。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可见事实论据的作用之大。使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叙述事例要简明扼要。这点在前面已作了分析;二是选作论据的事例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内在联系,能够证明论点;三是选作论据的事例,必须真实可靠。如有位同学为了证明“身残志坚”这一观点,他竟然说“英国科学家爱迪生,虽然双脚残废,但是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发明了一千多项东西”,这种胡编乱造显然是行不通的,还会闹出笑话来。
我们应该选取哪些事实论据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生活中的事例和书本中的事实。首先要善于选取自身的事例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例。生活中的事例同学们往往比较熟悉,又有切身体会,是便当的论据。但自己做过或见过的事情总是有限的,大量的实例是通过课内课外阅读获得的,所以要善于选取书本中的事实。我们所学习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论据大宝库,课外书也是一个材料大宝库,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勤于积累,善于归类积累。平时材料积累丰富了,选择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至于道理论据主要包括那些真理、公理、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引用道理论据要做到引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有了充实的论据,论证还要合理。论证合理就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符合逻辑,要展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要做到论证合理,就要较好地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和道理论证(引证法)。
如何运用例证法呢?叙述事例必须真实、精粹,分析事例要切合题意,能正确阐述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但有的同学列举事例后不会分析事例,往往采用单纯摆事实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空疏贫弱,淡薄无味,给人的感觉是“论点+事例=议论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对事例作合理的分析。运用例证法最常见的模式是:事例——评析——事理,即通过对事例的评价,使事实上升到理论。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夹叙夹议的写法。
如何运用引证法呢?要做到引用准确,并对引语作恰当的分析,引和评要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单单的引用。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不要贪多求大,只要求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种现象,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写作的一般思路可概括为四个字:引、议、联、结。所谓“引”,即开篇简要引述某件事或某种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所谓“议”,即结合这件事或这种现象作分析,揭示其与中心论点的联系,为进一步议论作铺垫;所谓“联”,即联系历史、生活和自身实际,作进一步分析;所谓“结”,即强调中心论点,收结全文。
(梁尚锋)
三、名段示例与赏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9:02 | 只看该作者

[名段示例1]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的不朽丰碑。
[赏析]
全段论证条理非常清晰,第①句提出分论点,第②句总写,第③句举例去论证,第④句总结,强调论点。全段举例论证很有特点。从四个方面连续举例,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叙例高度浓缩概括,所举事例包括文学家、爱国人士、革命者、科学家,具有典型性;并且边举例边评论,使理寓于事中,又使事得以揭示本质,增强了说服力。
[名段示例2]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一些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建造华丽的宅邸,霍去病却慨然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毅然拒绝。在匈奴骚扰,边陲时有兵祸之秋,身为大将的霍去病,胸中只装着国家的安危,而把一己的安富尊荣视如敝屣。这种先国后家,先忧后乐的精神,在霍去病之后,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光大。到了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在他的革新朝政的许多措施不得实行,受到排挤遭到贬斥之后,身处逆境,并无悲观颓废而纵情于山林诗酒,而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倾注于他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他的“先忧后乐”的伟大品格。以后我们从岳飞身上,从文天祥身上,从于谦身上,从方志敏身上,从彭德怀身上,都能看到这种伟大精神的闪光。
[赏析]
这段举例论证和上一段有所不同。本段重说理而轻叙述,全段只用一句话概括霍去病的事例,然后结合事例稍作分析,引出“先忧后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又自然论及范仲淹的伟大品格,最后再简要提到岳飞、文天祥、于谦、方志敏、彭德怀。整段议论由古至今,层层推进,说服力强。在议论的过程中,能紧扣事例,寓理于事。
四、片段作文导练与点评
[片段作文1]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彭德怀在江西某地察看地形,叫一位挡路的战士让开,这个战士竟然对着他打了两拳。彭总未加理会,匆匆走了。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让彭总处理,他却说:“谁叫你们这样干?小事情,快放他回去!”后来,那个战士逢人便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思路导引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一定先要认真分析这件事的中心和本质,从中提炼出合理的观点。细读这则材料,可概括出这则材料主要是写彭总对待下属的宽阔胸怀。我们便可以提出宽容的重要性、待人要宽容、做人心胸要宽广等观点。明确了论点之后,便要调动自己平时的积累,考虑有哪些论据可以证明论点。论据可以是历史实例,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还可以是名言俗语等,但哪些是最贴切的论据,一定要认真琢磨。写作的一般思路是:先概括原材料,引出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去分析,最后总结论点。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叙得简洁,议得有理,叙议要结合,引评要结合。
△例文节选
所谓度量,主要是指为人处事宽容、谅解、忍让、克制的程度。俗话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宏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也只有度量恢宏的人,才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从而产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乐于信任亲近。而胸襟狭窄者则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便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斥力,使人对之避而远之。
度量,跟人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社会阅历、人生抱负等因素息息相关。一个有着远大理想抱负和很好的道德修养的人,他一定也是个度量博大、胸襟开阔的人。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为了社稷之安,三让廉颇,他那恢宏的度量,终于使廉颇心悦诚服,将相团结一致,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受“胯下之辱”,然而他不惊不怒,可谓“将军额头可跑马”;三国名贤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其胸怀豁达,非同一般,心怀事业、国家根本大计的人,度量也就无所不容了。第二次反“围剿”快结束的一天,彭老总在江西某地察看地形,叫一位挡路的战士让开,这个战士竟然对着他打了两拳,彭老总未加理会,匆匆走了。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让彭老总处理,他却说:“谁叫你们这样干?小事情,快放他回去!”后来,那个战士逢人便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红军长征途中,朱德同志经受了各种困难和委屈,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终于粉碎了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的阴谋。毛主席赞扬他“意志坚如铁,度量大如海。”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没有好处的。像庞涓那样忌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只会最终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
那么,怎样才能造就博大的度量呢?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我们只有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刚正不阿,才能像周总理那样心底无私天地宽,为祖国、为中华民族,矢志不渝,奉献到底!当然度量的锻炼,并非一日之功,还要靠长期的修养。需要说明的是,宽宏大度并不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遇事视若无睹,麻木不仁,不讲原则。
△点评
选段条理清晰,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先解释什么是度量,并分析其作用,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去举例论证,最后提出造就博大度量的方法。所举的六个历史事例有代表性,并且叙例详略得当,人们所熟悉的事例高度浓缩概括,人们不大熟悉的事例则写得具体一些。叙议也紧密结合,寓理于事中,有说服力。末段引用俗语加以评述,比喻论证形象生动。
[片段作文2]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思路导引
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自然现象。对自然现象的分析不能够只停留在羊和狮子的奔跑这表面现象上,而要通过这种自然现象展开联想,联系到人的“压力”这种社会现象。这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中心。而压力的内涵又是丰富的:压力可以来自环境,可以来自别人,可以来自自己,可以来自挫折,可以来自挑战;压力可以是动力,促人奋进,也可以是阻力,折磨人的精神。抓住自己对“压力”某方面的深刻体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分析,一定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例文节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中国——这个本已人口众多的国家的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竞争是残酷的,它让每个人都活在了优胜劣汰的忧虑之中,来自生活的各种无形压力使我们喘不过气来,令我们恐惧。这些与日俱增的压力促成我们思想堕落,无心工作、学习,以至于工作样样不顺心,成绩一落千丈。多少人为此而苦闷、压抑,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目标,甚至觉得被世界遗弃,而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不都是竞争犯的错,压力惹的祸吗?
其实,“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成材”,动力是来源于压力的。只要你树立正确的心态,就大可不必担心自己的命运,虽说前面的路不一定平坦、顺利,需要开拓、创新,或者历尽艰险去标新立异。而与此关联,我们必须学会在压力下、在逆境中鼓励自己奋斗,激励自己进步。要相信,无论何时何地,自己始终是最好的。无论做什么,不要强迫自己去做,如果想做,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就可以了,毕竟每个人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逆境中,我们会学到更多,更清楚自己个人的能力;在逆境中,困难会激发我们的斗志,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点评
选段没有典型的历史事例作论据,写得亲切、平实而又充满感情,有说服力。这在于作者对“压力”有独到的体验和深刻的见解,并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作高度的分析概括。第1段概述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第2段笔锋一转,引出“动力是来源于压力的”,并联系实际分析如何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压力,分析压力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有的语句欠准确、精炼。
[片段作文3]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需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思路导引
这是一则当代寓言。寓言中的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诚实守信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不守信的欺诈行为令你激愤,你可以勇敢地批判那些缺失诚信的行为。你也可以引经据典,证明诚信是中华民族曾经引以为豪的美德,为诚信的复归摇旗呐喊。你还可以谈论诚信的重要性,或者为诚信的重建出谋献策等等。这则寓言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发,可抓住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去分析。最好能联系现实生活去分析,使你的文章现实针对性更强,可读性更强!
△例文节选
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信誉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遗臭万年!
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和故事,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也就失信于成功。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
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它,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变得平稳;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
△点评
选段善于引用名言俗语进行论证,还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论证、增强了说服力。第1、2段引用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等名言俗语,并且引语和评论结合起来。引用自然得体,好像信手拈来,足见作者文化底蕴的深厚。第3段把诚信比作是砝码、高山之水、人生的坐标,形象生动地证明了诚信的作用,呼吁人们诚信对人,诚信对己。
五、整篇作文导练与点评
△题目精选
针对学校中的某一件事或某一种现象,提出一个明确的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思路导引
这道题目范围比较宽泛,首先要明确针对什么事或现象。同学们对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都比较熟悉,对学校中的某些现象也都比较了解,只要你细心观察和思考,就会有很多写作的素材。对校园中的垃圾、墙壁上的脚印、餐桌上剩饭,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对打饭插队、上课睡觉、谈恋爱,你一定会有你的见解;对作业、考试,你一定会有你的认识;对好人好事,你也一定会有你的赞叹……总之,可作为议论的对象很多。同学们可抓住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对某一件事或某种现象,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明确。论证过程中,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范文
改蹲为坐
黄飞
在校餐厅内,正值开饭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看到某餐桌的某个位置上,有某个同学蹲在板凳上进餐,两腿竖在凳面上且不脱鞋子。我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好。
从个人的身份看来,身为一个学生,这样的举止跟那些山村野夫有什么两样?或者只有穿着比他们干净整齐些。这就是上述的同学给别人的印象。
又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这样的举止缺乏社会公德,简直就是“有爹生无娘教”的那一种。
这类同学若认为这跟身份或道德修养没有什么联系,也应该考虑到自己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
一个位置不仅仅是一个人坐。算算校内也有两千多学生,那餐厅内的几百个位置怎能一下子让所有同学都在厅内吃饭呢?当然要轮坐。但若一人蹲在上面吃,把凳面弄脏,叫下一位同学怎么办?也蹲着吃?若果是男同学还勉强可以,但是女同学呢?只能不坐,毕竟爱斯文是她们的本性。看看,这对别人的影响多大!
无论我怎样思索,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同学要蹲着吃。难道蹲比坐着吃舒服吗?绝对不会,否则人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桌凳。更何况蹲着吃对身体也不好。蹲着吃会因肚子被大腿压住,不利于进食,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身体健康。
这样的举止若被群众或外人看到那就不单单是某个人的形象问题,而是损害了整个学校的声誉。
为了自己的形象,为了不影响他人,为了自己能健康成长,更为了不损害学校的声誉,请有这样举止的同学改蹲为坐。
△点评
作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去分析。全文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从个人的身份、道德修养、健康、对他人的影响、对学校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最后提出“改蹲为坐”的建议,很有现实针对性。全文虽然没有典型的历史事例和名人名言,但论据也比较充分,说服力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能切合实际从多方面去分析,写得朴实而有道理。
[作文训练2]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思路导引
这则材料叙述了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要善于透过这种自然现象,展开联想,联系到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花农只想自己的花最好,自己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而舍不得把种子分给邻居,结果花农的花一年不如一年;这是因为花粉的传播影响了花种的纯度。这种自然现象揭示了怎样的生活道理?这就需要仔细去揣摩。其中,做人不能过于自私、邻居的影响,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与别人分享成功等都是较切合材料的话题。同学们可抓住自己最熟悉的一方面来写,但是要注意不能只就事论事,而要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最充足的理由!
△范文
分享成功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花农并不自私,只是面对成功有点小小的私心罢了——希望自己的花园是最美丽的。这本无可厚非,他错在不了解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事物多多少少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珍贵的花种,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还要靠邻居花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他的心愿只有当他愿与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才能圆满地完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这样的道理吗?我们每个人都和其他人——老师、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学习生活而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也常常会有花农一样的私心: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但我们也深知,这不是完全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达到。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在和同学的讨论中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只有你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你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同学,别人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不遗余力。我问他难道没留一点私心。他说在解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得到了巩固,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也学习到了别人的方法,拓展了思路。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一个分享成功的典型吗?
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喜悦的分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刻。试想花农把珍贵的种子分给邻居,春天来到后,站在远处的山上,发现不仅他的花园,几里以内的花园里都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空气中流动着奇妙的花香。这样的成功,才弥足珍贵;这样的愉悦,才是由衷的啊!
△点评
作者能从花粉的传播这种自然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喜悦,才是最大的成功。文章结构条理清楚,分析了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别人的成功的关系,善于扣紧原材料去分析,论理充分。特别是作者能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性强,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文章的微中不足是第1段的叙例还欠概括;在论证的过程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例或名人名言,会更好一些。
[作文训练3]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向砍柴人请教:“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砍柴人说:“很简单,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猴子照着去做,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思路导引
这是一则寓言,读后令人发笑。但笑过之后,我们要深入思考其蕴含的寓意。猴子的愚蠢可笑,是因为它不懂得磨刀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做事方法很重要的观点;猴子向砍柴人请教,但是却不掌握磨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得出做事不能盲目死做等观点。弄明白寓言的寓意后,确立自己的一个论点,联系原材料和生活实际去分析,边叙边议,寓理于事。
△范文
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华 晨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点评
作者比较熟练“一事一议”文章的一般写法——引、议、联、结。文章开篇概述寓言的内容,然后稍作分析,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接着扣紧论点分析原材料指出猴子的错误,再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指出学生求学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最后扣题,强调中心论点。文章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扣紧材料并较好地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针对性强。
[作文训练4]
△题目精选
生活中有许多不恰当甚至错误的言论,请抓住其中的一则,写一篇驳论文。
△思路导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9:12 | 只看该作者

这道题目的范围比较宽广。首先要确定你要批驳的对象,比如“偷卷是小事一件”、“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学雷锋是傻子”、“老实人吃亏”等等。然后要考虑这些言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弄清楚这些后,还要选好批驳的“突破口”,抓住敌论错误的根本所在去批驳。常见的批驳方法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归谬法等。可以批驳对方的论据,也可以批驳对方的论证,可以单是反驳,也可以立论和驳论相结合。一般的写作思路是:摆敌论——驳敌论,批驳的过程可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也可以采用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
△范文
评“老实人吃亏”
“老实人吃亏”,乍听起来会觉得很不公平,令人气愤,但要仔细想一想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老实人?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只知道吃嘴边的大饼的人,那么,“老实人吃亏”那是活该!但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人,那么,吃亏与否还须理论一番。
其次,“亏”与“不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且不说“失马得福”与“得马得祸”的偶然与必然,只说“亏”与“不亏”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着不同标准。“聪明人”以缺斤短两为亏,从而斤斤计较,老实人以对不住良心有损人格为亏,从而落落大方。所以,同一件事,亏与不亏,不同的人,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像水可以装在葫芦里面,也可以装在葫芦外面一样,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说,每个人的行事都体现着各自的观点,各自衡量事物的标准,旁人大可不必代抱不平而“义愤填膺”。
再次,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有人吃亏是必然的。然而,真正吃亏的是谁?是“老实人”,还是“聪明人”?我认为,亏还有真亏与不亏之分。认为不赚便宜是亏,其实是不亏;认为没有同流合污,从而没有占到便宜、捞到油水是亏,其实也是不亏;而那些机关算尽,投机取巧,赚取不义之财的赚,才是真亏。那些人自以为精明,搞些小手段,发点小财,表面上似乎是赚了,但这只是一时的赚,发展下去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的大亏在后头。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并不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事实上,真正聪明和真正老实的人从根本上看是不会亏的,因为他们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因为他们自作聪明,投机取巧,只知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一时的得失而喜怒,那才是真亏。
所以说,所谓聪明人,要做到真正聪明的人,发展才能,不断进取;老实人,也要做真正的老实人,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所以说,这样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
△点评
作者抓住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观念“老实人吃亏”去批驳,现实针对性强,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全文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去反驳,条理非常清楚。文章的批驳的突破口选得准确,抓住什么是老实人和聪明人,什么是亏与不亏,什么是真亏和不亏去反驳,驳到敌论的要害,读后有一种畅快之感。
[作文训练5]
△题目精选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许多格言和成语,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但时代发展了,一些内容现在看来不一定合适。请你选择一则格言或成语,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思路导引
这道题目,强调的是视角要新颖。所谓视角,就是看问题的着眼点,从某个恰当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的某一侧面。要想选择比较新的视角,就要开拓思路,变单向、直线的思维为多向、发散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由平面向立体转化。常用的方法是对已有定论的事物用新的思想观点加以科学的分析,在旧论中翻出新的观点。例如,对于“良药苦口利于病”,你可以用逆向思维去分析“良药甜口更利病”。又如对于“班门弄斧”,你可以用逆向思维去分析“一定要到班门前弄斧”……这些新解,角度新颖,很容易吸引读者。
△范文
小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人们总以为是贬义的,说它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不懈。”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心理学的“艾氏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适当休息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间隔,有利于增强记忆能力。如果一个人忙于学习从不注意休息,那他是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只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好比“晒网”一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注意休息。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酷爱养花,他用欣赏花儿节制极度亢奋的大脑神经,以达到’晒网’的目的。惟其如此,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写出《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扛鼎之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起来可谓废寝忘食。即使是他,也经常在饭后散散步,使疲惫不堪的大脑得以轻松,不至于“破网”。而又正是在休息中,牛顿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然而,我们的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晒网’的必要性。他们一下课不是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状态,而是埋头赶作业,结果弄得上其他课时心神不定。特别是临考前,许多平日较能劳逸结合的同学也一改常态,“开夜车,战通宵”,把“晒网”之事扔到九霄云外。等上了考场要他“三天打鱼”之际,却因为“晒网”未成而使鱼儿“漏网”,造成终生遗憾。据说围棋“超一流”九段聂卫平每当大战前夕封棋不弈而去打桥牌、赛网球。这是他“晒网”的一种特殊方法。正是由于他“晒网”有方,才能有“打鱼”中神聚思集,连挫日方围棋巨星,威震中日棋坛。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换言之,不会休息的人亦不会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改革开放,全民族腾飞急需后继有人之机,尤应处理好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三天打鱼”尽可“两天晒网”,窃以为!
△点评
作者能够运用求异思维,对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予全新的注解。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观点新颖,对约定俗成的成语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能圆其说。文章提出论点后,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再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去论证,然后联系到同学的学习实际去分析,还列举了聂卫平的事例和列宁的名言去论证。文章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说服力较强。
六、课外练笔导练
[课外练笔1]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砖。”
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工资。”
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
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思路导引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首先要明确这件事的中心和实质。材料中三个人三种不同的回答,道出了他们对砌砖这项工作的意义的不同认识,他们的结果也就不一样。第一个工人把砌看成毫无目的的工作,既看不到工作的意义,又认识不到劳动的价值,自然是敷衍了事,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第二个工人是为赚钱而工作,自然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主观能动作用难于发挥出来;第三个工人热爱本职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创造,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自然会成为有名的建筑师。我们可以从工作态度、兴趣等方面提出论点,然后运用充足的论据去证明,一定会是一篇好文章。
[课外练笔2]
△题目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的鹿苑中,有6000多只鹿在天然环境中生活,由于鹿苑出现了狼,每年有400多头鹿死于狼口,于是动物园组织猎手消灭了鹿苑中的狼。没想到从这以后,鹿不再运动奔跑,体质下降,一场病疫使鹿下降到4000头左右,动物园只好再引进一定数量的狼。此后,鹿的数量又多了起来。
△思路导引
这则材料叙述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对自然现象的分析不能够只停留在鹿和郎这表面上,而要透过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这则材料至少可以给我们几个方面的启示:保护自然生态十分重要,生命在于动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同学们可以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一点来写。行文的一般思路是:引、议、联、结。选择论据时要考虑论据的典型性。
第六单元  月光下的遐想
举头望明月,李白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静夜思》,苏轼吟出了“明月几时有”……那一轮明月,勾起人们心中多少往事,引发人们多少遐想!就让那洒进窗口的几缕月光,托起我们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吧。以“月光下的遐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最好能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写作方法讲解
本单元写作意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那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呢?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美学家朱光潜说得十分明了:“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人们在生活中看到北燕想到春天,看到瑞雪想到丰收,说到李白想到杜甫,人们这种思维活动就是联想。所谓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文章插上联想和想象的双翼,就会在艺术天空自由翱翔。因此本单元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在作文中,联想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然而又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秦牧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很畅通了。”联想很像串联的灯,电通灯亮,一亮一串,形成一条链。譬如刘禹锡有一首咏叹“乌衣巷”的怀古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由乌衣巷联想到豪贵的王谢家族早已凋零败落,联想到沧海桑田变幻无常的社会人生。我们可由此联想到“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再联想到谢家诸多风流子弟:谢尚、谢安、谢灵运、谢朓等,又由此联想到谢家才女谢道韫。据说有一次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向外看,谢安趁机问:“你们看这雪花像什么?”侄儿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确实表现了深刻独到的联想能力。沉甸甸的盐粒与轻飘飘的雪花除了颜色相似外,再无共同之处。而“柳絮因风起”,则描绘出雪花轻柔飞旋之状,传出雪花空灵迷离之神,且不着痕迹地将寒冷化为温煦,从色、形、神等方面作了联想。怪不得谢安向侄女点头叫好:“ 好一个柳絮因风起!”看来,联想人皆有之,但深度、广度、强度、层次都不一样。
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也可谓是内容精美,联想丰富。虽为文字表达,却如有声有色的立体风景。对瀑流的描写处处用联想,当看到一带白而发亮的水当中有了裂痕,立刻联想到“被扯成大小几绺”,“不复完整的布”,使瀑流的形象无比鲜明;当看到瀑流冲下溅起的水花,又立即联想到“白梅”“杨梅”,使水花更形象化。由此可见,联想真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打开记忆的宝库,让生活中的珍珠到文章中去发光添彩。
再来看本单元的写作题目《月光下的遐想》,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遐想”指悠远的思索与想象,月光及月光下的景物是进行“遐想”的源头,对月光下的景物的描写是本文必不可少的部分。写作时宜由眼前的月光或月光下的某一景物入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驰骋思绪和情感。不少学生抓住了中心词“遐想”,展开了想象,但忽略了联想的基点“月光”或“月光下的景物”。又有的学生通篇对月光和月光下的景物进行了描写和渲染,虽然语言优美,但都未能扣准题意,是不可取的。
那么如何围绕中心展开联想和想象呢?
(一)   要找准联想的基点,即触发联想的物件及其寓意。
    苏叔阳的一首抒情诗的意境是:雨伞给了别人创造一片干净的天地而不惜淋湿了自己。如果以《雨伞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散文,就应以“雨伞给了别人创造一片干净的天地而不惜淋湿了自己”这一特征作为联想的基点。如果不找准联想事物寓意的榫接点,很可能作文会出偏差。有的可能会写与雨伞有关的故事:快下雨了,爸爸、妈妈亲自给我送来了雨伞;同学或朋友甘冒雨淋之苦让雨伞给自己……有的会直接用拟人之法描写雨伞被人用时为人遮风挡雨,不被人用时则闲置一旁,任其发霉破烂……诸如此类,从表面上看似乎也是在联想,究其实却与文题要求相去甚远。因为写成故事一类的不仅文体与要求相悖,中心也成了反映父母之爱或学友之情,与所供材料题旨不合;而写成童话一类的,文体不符自不待言,其所反映的中心则只能与人才的际遇有涉,自然不可能与作文要求印合。因此,联想是以客观事物间固有的联系为基础的,它不是胡思乱想,它要从一定事物出发,并沿一定方向进行。
当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可产生不同的联想点,关键是不能脱离中心。《月光下的遐想》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寻找联想的基点:
①     月光
②     月光下的景物
③     月的阴晴圆缺
④     与月亮有关的名篇、诗句
⑤     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二)   在写景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增强文章的美感。
    不管选择怎样的联想点,对月光下的景物的描写还是必不可少的。毕竟,月光及月光下的景物是进行“遐想”的源头。
描写月光及月光下的景物必须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也就是说,必须抓住所写景物的表层特征和本质特征,才能使景物显得真切,生动,别具一格,增强文章的魅力。我们对景物的描写是为“遐想”服务的,需要强调的是,要准确把握什么是联想,这有两个要素:1、“有联系”;2、“另一个”。如果两个事物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那么这种联想是牵强附会的,给人矫揉造作之感。例如:从“绿”联想到黑板,虽然东拉西绕也能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但已难以给人深刻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联想物与本体必须是两个事物,不能是同一事物,否则,也不是成功的联想。由眼前之景联想、延伸,将写景与联想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本单元写作中的难点。
    (三)展开联想和想象时,必须使自己的思维尽可能新颖和广阔,不能只停留在狭小的空间和肤浅的层面。
“遐想”不同于“启示”和“思考”,它可比联想更为悠远,但不同于幻想。在思考之余,更应注重思路的历程和情感的脉络,思维可更广泛和广远。遐想的空间要由生动形象的生活构成,避免思考与说理过多,内容太抽象,往往会弱化文章的情感力量。写作时要注意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当然,“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景物、叙忆事件中应注重寓情其间,或为抒情张本。
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但要掌握好“合理”二字,这要求联想和想象是要建立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认识,积累语言,这样,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
名段示例与赏析
[名段示例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赏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传世之作,文章集中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语言清新。其描写顺序是:先荷塘,次月色,再四周(这里节选的是月色部分)。接下去展开了作者的联想。这二者之间的转换勾联极其自然巧妙:荷塘很美,月色很美,蝉声蛙声也热热闹闹的,但“我什么都没有”!作者不能在外界获得慰藉,就只得回诸内心了。这就想起了历史往事,想起了江南家乡。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流变。一个特定时刻,某种特殊心绪的微妙波动,含蓄地暗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某种感受。
[名段示例2]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巴金《灯》)
[赏析] 《灯》是巴金写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一篇著名散文。选段中作者展开联想,突出“灯”给渔人“导航”的作用。较之前文,意义上又深了一层,这时的“灯”,可以说是“生命之灯”,接着作者再联想到一个故事,由“灯”给“渔人导航”升华为给“人生导航”,至此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人要靠精神“食粮”才能更好地活着。为了突出显示“灯”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生征途的导航作用,作者又联想到发生在作者身边的关于一位友人在灯光中获救的故事,较之前面的“亲人之灯”、“情人之灯”,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将“灯”的象征义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突出了人世间的友爱真情。至此,作者从中怎会不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呢?于是不自觉地对“那边”“微笑”了。
片段作文导练与点评
[片段作文1]
●题目
正在一天天长大的你,回首走过的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些往事。妈妈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天边的一片云彩,黎明的一道曙光……回忆往事,会让生命感动,让生活精彩……
请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思路导引
以“美好的回忆”为题,题目虽定,但范围广泛,比较好写,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抓住关键词“回忆”和“美好”。写作范围是往事,是回忆,事件的性质是“美好”的,有意义的,因为事件的美好而难忘。既是回忆,可采用倒叙手法,同时灵活运用顺叙、插叙手法,不可偏离题意,写成其它文体。二要展开联想,丰富想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富于文采。三要生动形象,文采飞扬。生动形象有文采来自文化底蕴,来自知识,来自视野,来自善于联想,来自巧于借鉴,来自精选的材料,来自深刻的思考,来自句式的选择,来自修辞的运用。四要别具一格,创新求异。构思往“独”里想一想,力图吃“独食”,立意要深要新,要准确地把握。
●例文片段
经过不断折叠,2001只纸鹤奇迹般地诞生了。啊!多美啊!这五彩缤纷的纸鹤令我们激动、喜悦。手工制作完成了,我们便悄悄相约在1月17日下午到邮电局,准备寄出这份特别的包裹。为了表达我们的心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由韩煦执笔,写下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祝全国人民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全国小朋友们学习进步天天快乐。特别祝愿辛勤培养我们的园丁新年快乐!
我们的这个活动就这样告一段落了。我们等待着,期盼着。到了大年三十晚上,我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面,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节目一个一个地演完了,压根儿就没有纸鹤的影子。我们的活动难道就这样画上了一个令人痛惜的句号?这时,不仅是我,就连天上的星星也躲起来为我们叹息。
2月1日上午,天气格外晴朗。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清脆的电话铃响了。我拿起话筒,里面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尤老师告诉我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消息:中央电视台在元宵晚会上采用了我们的节目,还要请一位代表去北京参加晚会闹元宵。派谁去呢?大家有些犹豫了,我心想:在这次活动中我的贡献比较大,要是让我去就好了。经过大家的研究,最终决定让曹宇飞去,我想不管谁去,只要带上我们的祝福就行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美丽的千纸鹤,真让我终身难忘!  (周佳《我忘不了那美丽的千纸鹤》)
●点评
周佳同学的这篇记叙文真实、引人,语言真挚感人。小作者善于借助联想,深情地回忆往事,描绘了美丽的千纸鹤给自己带来的激动和兴奋,它的折叠、寄递描写得细致、动人,文中有关未得消息的失意和得到喜讯的欣喜,对比鲜明,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文章结构严谨,结尾回扣题目,点明事件的意义。那美丽的千纸鹤,真令人难忘!
[片段作文2]
●题目
走进眼镜店,有色眼镜,琳琅满目:浓墨、墨绿、浅橙、深棕……选一架?戴上浓墨,黑云压顶;佩上墨绿,置身莽林;架上浅橙,风扬沙尘;扣上深棕,满眼咖啡……摘下来,哦,原来晴空万里,世界是这样本色。对于这些有色眼镜,你有怎样的想法呢?请以“有色眼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导引
本题文体上不加限制,旨在引导学生善观察、重发现,善联想、重思考,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加以选择素材。围绕“有色眼镜”这一生活用品,可对各色眼镜展开描写,写出在生活中的点缀作用,抒发自己的感想;也可先抓住有色眼镜的特点写起,展开联想,思考不同的人喜欢戴什么色彩的眼镜?戴上它,给眼前的原色着上了色彩,不同的色彩有着怎样的寓意?生活的原色与着上色彩后哪个更精彩?从而获得对生活的某种启示;还可对与有色眼镜间的故事展开叙述。有色眼镜本只是身外装饰之物,可只要与一定的对象联系,似乎就有了是非、褒贬的色彩。大胆运用你那清澈透亮的双眼,去发现人情百态,感悟一下有色眼镜的世界。
●例文片段:
    当老师一个个擦去落选的人名时,才在角落发现了她。通过厚重的眼镜片,老师斜睨着不屑的眼神问:“哦,这还有一位呢,谁同意?”引出全班一阵哄笑。无意中,我瞥见“老蔫儿”,她缩在教室的角落,两眼失神地大张着,注满了惶惑。这眼神深深刺痛了我幼小的心:我感到了我们的残忍了,虽然还不明了这残忍究竟是什么。
大了,我才明白那眼神中包含的是自身价值被否认的痛苦。我们在老师有意疏远的指挥棒下,残忍地否定了一个同学的价值;把一个孤言寡合的同学狠狠推向自卑的悬崖!那时,我们虽然年幼,但“以亲疏断优劣”的意识却早已潜移默化,扎根心田。我们小小年龄就戴上了有色眼镜——亲就好,不好也好;疏就差,不差也差。如果谁不够朋友竟能出类拔萃,便要诧异、否定、嘲笑、排斥!长此以往,长大成人,有色眼镜摘下就难了。
这有色眼镜实际是变色眼镜:透过这付眼镜看亲朋好友,粉面桃花、出水芙蓉、梨花带雨、梅枝独俏;透过这付眼镜看路人疏客,败柳残絮、枯藤老树、流水落花、地衣红皱。
小事如此,大事亦然!
摘下有色眼镜吧,那将消缩你审视美、享受美的视野;抛掉有色眼镜吧,你会发现美景和亲情遍及五湖四海!                                   (《有色眼镜引发的联想》)
●点评
文章紧扣联想点“有色眼镜”引发联想。文章开篇描写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色眼镜,并由此联想到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所戴的各色眼镜。上文所选片段紧随其后展开更为深远的联想,想到了因某种偏见而形成的“变色眼镜”,这种“变色眼镜”造成的后果是令人遗憾的,引人深思。文章层次分明,立意深刻,尤其在文末议论处以小见大,深化了主题。
[片段作文3]
●题目
一条弧线画在了黑板上,可以把它想象成雨后悬挂的彩虹,丢一块石头入湖心形成的抛物线,一座石拱桥,海湾的波浪……
请你把一条弧线的想象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一篇富于想象力的文章。
●思路导引
这是一个表现范围宽泛,人人都会大有施展余地的题目。首先,你要明确要写作的对象,写作对象的确立来自与“弧线”相关或相似物件的联想,联想要打开思路,对象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行中的,只要把握其“弧线”特征即可,如雨后的彩虹、少弦的弓、卫星的运行轨迹等。接下来就可围绕你选定的对象展开进一步的想象,或写事、或抒情、或议论,把你独特的视角写出来。
●例文片段
今夜,凉风徐徐。我独自漫步在门前的小院里,皎洁的月光从天空中直射下来,四处清晰可见。我仰望天空,天上的星星像无数盏明灯映入了我的眼帘……
“如果上帝给你一次机会,让你选择当恒星还是当流星,你怎样选择?”这曾经是好友问我的一个问题,当时我无语。
此时,仰望满天星星,我开始思索:人生是要像恒星一样默默无闻永恒于世,还是要像流星一样,在瞬间放出耀眼的光芒,然后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看到过无数的恒星:清洁工人每天天未亮就去打扫街道;老师站在讲台前向学生传授着时代的文明;十字路口的警察叔叔正指挥着交通;海防战士正守卫着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些默默无闻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赞扬吗?他们勤劳、奉献,但从未计较得到的多与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就如夜空中的恒星,默默地发出星光……
我爱恒星,我喜欢它们的沉默,我敬佩它们的付出。
想到这里,我抬头望了望满天的恒星,我想:如果真有这么一次机会,我会选择做一颗恒星。正在这时,一颗流星划破了夜的沉静,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长弧,继而消失在天边。我呆住了,原来流星也很美丽!
●点评
本文的构思相当巧妙,开篇渲染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气氛,以一个问题“如果上帝给你一次机会,让你选择当恒星还是当流星,你怎样选择?”设置了悬念并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思。这悬念的设置非常精彩,经“我”的思索,选择做一颗恒星,悬念在此似乎解开,而“流星”的飞逝令“我”“呆住了”,使文章的悬念保留到最后一刻,留下的是读者久久的品味。
文章联想合理而丰富,从联想点“星”出发,对恒星和流星展开联想,由星及人,抒发作者的感受。最精彩的一笔在最后一句,既紧扣材料,又寓意无穷。
整篇作文导练与点评
[作文训练1]
●题目
春雨绵绵,万物生长;夏雨瓢泼,洗涤大地;秋雨潇潇,笼罩四野……俗语说得好“春雨贵如油”,李商隐笔下“巴山夜雨涨秋池”,杜牧眼中“多少楼台烟雨中”。在雨的陪伴下,你曾有过怎样的经历和回忆呢?请你在“雨中”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导引
在雨的面前,有人欣喜,有人哀愁,心情不同的人看到雨的感受也不同。在“雨”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把你的思维展开,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1、可抓住联想点雨出发,先描写雨中的景物,由此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或事。这样的材料应是较多的,可尝试围绕文题,脑海中多方设问并找到答案,缩小写作范围、打开写作思路。2、采用以“小”见“大”写法,从小角度、小题材开掘出深广的思想内容,从细小的场景中揭示出社会的本质意义,以丰富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范文
                           雨  中
伴随着嘀嘀嗒嗒的声音,那带着乡间味儿的潮湿的泥土气息便慢慢地扑了进来。我知道这是雨的信使,于是匆匆穿上外套,奔出家门。
一滴一滴,雨顽皮地在我的发尖儿上荡秋千,就是不肯下来。我刚要抬手把它弄下去,它却害怕我似的一个接一个地跳下去,在柏油马路上踏上了一个又一个脚印儿。刹那间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
当白日的嘈杂被漫漫细雨所淹没,我感觉红尘仿佛片片顷刻间坠落,有着沉埃落定之后的清爽与澄明。我的心灵仿佛在一阕古老的田园牧歌中穿梭,那跳跃着的音符穿过夜空,穿过绵绵细雨飘向远方。它飘得太远了,于是我便有了架起心灵之舟,去进行旷远的寻访的冲动。
在烽火蔓延的大汉疆界处,一队车马正朝着大漠驶去。车上的一位女子掀开帘子,看着车后一点一点消失在视野里的大汉疆土,不禁两行热泪滚落下来,打湿了正向前滚动的车轮。终于帘子恋恋不舍地放了下来,任由车轮向前行驶。
于是便留下了悲壮的“昭君出塞”。
是悲?是喜!
夜深人静的乌江边上,一匹被血浸湿了的马儿正贪婪地啃着嫩草。一位身披铠甲的将军紧张地注视着江对岸,陷入了深思。他仿佛看到一张美丽的脸庞,飘飘忽忽,离他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他看到那流淌着的分明是血的液体染红了刚出土的嫩草。他扑过去,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她的名字,但却只听到“过……过……江……”,突然远远地飘来了楚地的歌声。他缓缓起身,握紧宝剑。
“拿去吧,拿去吧,拿着我的头去领赏吧!”一道闪电划亮了乌江两岸。一股鲜血涌出,一个英雄生命完结,是惋惜,还是快意,我在雨中细细品味。
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一身负重囊的僧人,正独自一个人步履艰难地向西行进着。他终于再也不能支撑,顾不得骄阳之下黄沙的滚烫,倒身躺了下去,仅有的一点水打翻了。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醒了,艰难地爬起来,继续向西行进。是放弃,还是应坚持,我在细雨中苦苦思索。
雨在我的脚下吟唱,诗人一般。那声音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像花间的晨雾那样温柔。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落到水上。
雨渐渐停了,带走了悠闲、宁静而古老的夜,也带走了我那紫色的梦幻。于是我独自在风中,在昏暗的路灯下,等待你,等待你出现的下一个季节。
●点评
读完全文,似乎经受了一番精神上的洗礼。文章的内涵相当广阔,借助三个场景跨越七百年的历史时空,真的是一种“旷远的寻访”,令人产生“莫名的感动”。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富于诗意,作者巧妙地运用联想的桥梁,进行了神思遐想,把读者带入一幅幅画面中,这些画面在雨作为背景的渲染下更显凄美和悲壮。
[作文训练2]
●题目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雄伟壮观的城市建设,幽静秀美的田园风光,还有你的朋友、同学在事业上、学业上取得了优秀成果,你的家庭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你自己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切,都值得你用优美的文字去赞美,用美好的心灵去欣赏。“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请以“学会欣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导引
生活中存在美的事物,要靠你静心去发现。1、可结合个人经历,讲述自己认为美的某件事;2、可用抒情散文的方式,抒发自己对美的认识和感受;3、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童话或改变视角的方式,以他人的立场讲述对“美”的理解与感悟;4、可尝试反向思维法,透过“不美”的事物与“美”的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写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中的“美”是你发现的,所以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分析、有独到的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7: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