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作业布置.DOC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8:0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愚——智——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写法点评
对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
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
学生质疑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22.扁鹊见蔡桓公
韩  非
教学目标
1.        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        理解本文寓意
3.        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的寓意
2.        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1.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        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        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三、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        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        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        研读分析
1.        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2.        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五、        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六、        作业
课后练习

23.捕蛇者说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常用词
2.认识学习本文用对比强化中心的写法
3.认识封建设会人民生活的悲惨原因
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和掌握文言词语。
2.        难点: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1.        预习课文出现的生词,读准字音。
2.        参照注解,自读课文,口译课文。
二、        导入
1.        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2.        作者简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柳宗元,字子厚,号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        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教师补充注释。请学生口译课文。
1.实词总结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四、        作业
课后练习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8:0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        齐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
2.        从作者叙述的这个故事中,你了解到当时社会是怎么样的?农民的生活如果。
讨论归纳:当时的社会赋税十分沉重,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3.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的?
讨论归纳:从蒋氏的捕蛇生活与其乡邻的生活对比当中
4.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小结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对比。从开篇到结束,无一处不是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来揭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文章开头,用蛇这剧毒和人们争相冒死捕蛇的矛盾现象吸引读者;接者用蒋氏三代享受捕蛇之“利”却“貌若甚戚”的对比,用作者提议“更若役”却引他的“汪然出涕”的比照,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诉说。诉说中又四次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这毒,真切感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        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
3.        品味字句
重点、难点
1.        重点:背诵
2.        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
一、赏析《使至塞上》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飘逸的山水诗迥然不同。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一色、荒凉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长”字便自然涌上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无怪乎《红楼楚》里说“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观。要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
二、赏析《泊秦淮》
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的游乐场所。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如首句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下句却运用了浅显的典故,以表达他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新。这一切,都使得这首诗显得词来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富有艺术勉力。
三、赏析《无题》
简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第二课时
一、《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  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背诵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25.《论语》十则
教学目的
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子曰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教学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8:1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五、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六、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七、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26.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8:19 | 只看该作者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 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 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 舍生 (即“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 舍生取义
(即“不义”) 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假设逻辑推理) 心(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论述)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 (今) 为宫室之美受之 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 不辨礼义 为妻妾之奉受之 是丧失人
而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
(对比论证) (反面论述)



27.订鬼
王  充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
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1.正题
“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
2.作家简介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个别朗读。
四、文章简要分析。
1.文章主旨分析
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
2.写法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伯乐见马,庖丁见牛”,是由于神志高度集中,进入迷离恍惚的境界,产生的错觉。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庖丁是一样的,所见非实,所以并非真见到了鬼。两者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8:24 | 只看该作者

28.马   说
韩愈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 (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  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幻灯片 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 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 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六. 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29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设想:
诗词的考查重点以默写为主,所以对于诗歌本身的分析可作简要要求,以学生自主探索、查找资料为辅,检查背诵为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8:3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涧  约客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二、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朗读感知
2.        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        理解诗句
4.        了解内容
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        小结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无需注册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        学习《滁州西涧》《约客》以学生为主
1.        朗读诗歌
2.        作者简介
3.        诗歌分析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诗歌。
四、        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如梦令  菩萨蛮
教学过程
一、        复习、背诵
二、        学习《如梦令》
1.        学生试分析赏读
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2.        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        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 作者简介
2.朗读
3.分析诗歌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四、        朗诵诗歌。
五、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综合性学习
“走近名人”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1 学会利用网络等多种手段查找收集资料。
2 学会通过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
3 通过活动探究,对某位名人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活动步骤:
一 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手头现有的资料确定所要研究的人物。
二 分组并初步拟订研究方案 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组,组员4-6人不等,确定组长、记录员。
讨论:
研究主题(越小越好);
具体分工(侧重查找资料的分工);
资料汇总时间(即下次讨论时间);
成果呈现形式(如幻灯片、论文、采访、手抄报、表演……);困难等。 并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教师可根据方案进行建议和指导。
三 收集资料并阅读消化资料 根据讨论的分工分头查找资料。 教师可利用一节课让学生到电脑室上网查找资料,并下载到软盘上备用。 资料找到后应及时阅读,及时记下点滴感受。
四 整理、筛选资料 组内交流所搜集的资料,进一步确立更细致的选题或研究角度,据此讨论资料的筛选和利用,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成果的形成)作具体分工。 形成第二份研究方案,教师进行建议和指导。
五 形成各类研究成果并展示。 手抄报可张贴;幻灯片可边讲解边演示,此外还可以进行“人物专访”、表演、论文宣读……
六 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8:35 | 只看该作者

1 评价形式。可评出多种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深刻奖、优秀成果奖。
2 教师全面评价。对每一个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从态度、方式、过程、成果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走近名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目标:
1 通过成果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 为本次活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课前准备:
1 由于每位学生的起始能力不同,所以对每组同学的要求及期望值也应有所区别,对知识能力较低的小组,可鼓励他们采用较简单的形式,如出手抄报。并在课前贴出来展示。
2 经过2-3周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确定上台展示的顺序。可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常言道“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天空中的闪闪群星构成了璀璨夜空,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则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为了走近那最亮的几颗星,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进行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经过两个星期的探究、整理、修改,完成了你们心爱的作品。今天就是你们展示自己风采的时刻。 请同学们作好评价记录,我们不仅是参与者,也是听众,更是评委。
二 小试牛刀 我们把全班分成两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小试牛刀”,这是一组竞答题,选题后,可以汇集全组力量答题。(教师出题,考查学生对名人知识的积累)
三 民族魂——鲁迅
两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鲁迅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
甲:《童年鲁迅》(幻灯片)
乙:《鲁迅的友谊》(幻灯片、小品)
四 人物面对面 采访是了解人物的好形式,看看谁的“人物访谈”更胜一筹。
甲:《飞天英雄——杨利伟》(采访、幻灯片)
乙:《音乐巨星——贝多芬》(采访、幻灯片)
五 名家名作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还因为他有伟大的作品流传于世,作为语文学科,我们更关注他们的文学作品。
甲:《火柴天堂》
乙:《巴黎圣母院》
六 评价
1 请同学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2 教师总结。以鼓励为主,注重过程。

同步作文指导
第一单元 倾吐心声
中学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其中一定有许多人、事、景、物曾经拨动过你的心弦;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定有许多喜、怒、哀、乐让你久久不能忘怀。掬几朵生活的浪花,写一篇抒情散文,倾吐你的心声。
要求:
1、所写内容可自由选择,但必须是自己亲历的,是用你火热的、敏锐的心所感悟到的。如《草莓》一文,作者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就是由自己在林间草地上发现的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的。
2、要围绕中心选择、组织材料。
3、学习运用适当的抒情方式。既可以像《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一文那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直接抒写出来;也可以像《白杨礼赞》那样,采用象征的手法,托物抒情、借景抒情。
写作方法讲解
抒情散文有“美文”、“小品文”、“艺术散文”之称,是狭义的散文。这里谈谈它的特点以及它的抒情的方式。
一、抒情散文选材范围广泛而具有典型性。抒情散文选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天地万物凡是自己有所感悟的典型题材它都可以写,可以谈文说艺,可以是观花赏鱼;可以写校园趣事,可以写家庭生活,可以写社会见闻;可以从大处着意,也可以从小处着笔。柯灵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有一段绝妙的话。他说:“人生毕妙,世像纷披,缪斯女神用诗展示锦心绣口,咏叹讽颂;用小说铺叙悲欢离合,灵肉升沉;用戏剧传奇,衣冠优孟,生旦净未丑,神仙老虎狗。诸种手法别具风韵,各有千秋。而包孕天地万汇,人海波澜,闳远精微,无所不窥,无所不亲的,却是散文这一族。”
柯灵先生这段话正好说明了散文写作范围广泛的特点。这也可从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找到这方面的例子。如《草莓》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就是选取了在林间草地上发现的一颗晚熟的草莓这样的材料,展开了作者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的。
二、抒情散文结构灵活而主旨鲜明。抒情散文和别的散文一样,它追求的是一种如“行云流水” 的自然之节奏。它是一种结构限制最自由灵活,限制最少的文体。它不像小说那样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不像诗歌那样要求有一定的格式韵律,它不像戏剧那样要求有矛盾冲突。它可以写景状物,可以写人叙事,可以议论说理。作家谢冕认为“散文的精髓是自由的”。他说:“在文学这个领域,自由对散文的恩惠比任何文体都多,它可海阔天空无所不写,又可以行云流水最无定式,散文的体式先天地拒绝规则。”
谢冕的话中肯地概括了抒情散文结构灵活的特点。不过,我们还应知道,抒情散文的结构章法并非是散而无条理,散而无主旨的。它的主旨应是明确的,选取的材料应是为中心服务的。它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既撒得开,又收得拢。如陆蠡的《囚绿记》就是这样。这篇抒情散文在结构上是很散的,如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但它有“绿”这情感线索行文,且始终围绕借此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这个主旨写,因而它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三、抒情散文表现手法多样而特别注重抒情。抒情散文可以说是各种文体表现手法的集大成者。因此,我们写作抒情散文时,可以根据文章主题思想的需要,可以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等。但对于抒情散文来说,其抒情手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叫做抒情散文了。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抒情散文何尝不是艺术?因此,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那么,抒情方式有哪些呢?大体说来有如下几种:
一、直接抒情:它是作者无需借助于任何依托物,而直接抒发强烈情感的方式。这种感情如野马脱缰、如江河决堤、如熔岩喷发,一发而不可收,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受到艺术的感染。如《白杨礼赞》开头写道:“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里就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
二、间接抒情:它是作者需借助叙述、议论、描写等进行抒情的方法。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
1、咏物言志,这种咏物言志的方式侧重于言志。它熔记叙、说理、抒情于一炉,有很强的知识性、情感性和思想性。它不但借描写景物抒发情思,而且言外有旨,弦外有意,以物喻人,以物寓理。如《红花草》这篇散文,作者在描绘了红花草“举着一支支光焰闪烁的小火把,把大地点缀得流光溢彩”等外形后,感叹道:“红花草啊,你活着,是为了人类美好的生活;死去是为了给大地添肥。”最后言志:“学习红花草,志在祖国大地。”这是一篇典型的咏物言志之作。
2、托物喻理:它是从赞扬或评析某一事物入手,用以说明一个哲理的方法。如陈根生的散文《故乡的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文中写着:“每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面对茫茫河水,无可奈何之时,这桥就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替人们排了忧解了难,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这桥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做好人,做好事?默默地、无私地……!”这段抒情就充满了人生哲理,情流弦外,理在言中,水乳交融。
3、触景生情:它是面对特定的景色或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把感情抒发出来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作者在描写了松骨峰战斗的壮烈场面后,写道:“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这里触景生情,给读者极大的感染。
4、借景抒情:它是作者借描写的景物来抒情的方法,如陆蠡的《囚绿记》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这篇课文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不详说了。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重要的抒情方式外,还有情景交融、引文抒情、曲笔抒情等方式,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
名段示例与赏析
[名段示例1]
有一类人,像古井。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它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时,都不会多看它一眼。
可是,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儿掏水来喝,这才惊异地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的深,深不可测;掏上来的水,竟是那么的清,清可见底;而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
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若愚,更是难上加难。
世人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所有的掏出来让别人看,肚里有一分的,说他有两分,有两分的呢,说自己有三分,与此类推。
“有麝自然香”已变成了惹人发噱的“天方夜谭”,“无麝放假香”,才是处世真理。
正因为这样,一旦发现了古井,便好似掘到了金山银库,有难以置信的惊喜——以为它平而浅,实则它深又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知无不言。你掏了又掏,依然掏之不尽。每回掏出来的话语,都闪着智慧的亮光。你从中得到了宝贵的启示,你对人生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这口古井,不肯、也不会居功,它静静伫立,看你变化,看你成长。你若有成就,它乐在其中而不形诸于外。(选自《玲珑人生》  作者:尤今)
[赏析]   这段文字选材平凡而有意义。以小见大,以井喻人,把古井与人生融合起来,表达了处世待人的基本态度,先写人,后写物,构思新巧。开篇以“古井”的形象描绘着笔,写它表面上是“一圈死水”,过路者“不会多看它一眼”,但当你掏水喝时,却惊异地发现,井水是那么的“深”、那么的“清”、那么的“甜”。这就由表及里地揭示了“才美不外露”和“大智若愚”的本质。作者还把笔触伸向人类社会,说明一个人应具备古井那样丰富的内涵和非凡的潜能,抒发自己对世风时势的愤懑之情,赞美古井“不会居功”,“不肯炫耀”的品格,对比鲜明用语风趣活泼。

[名段示例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7: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