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95|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作业布置.DOC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作业布置.DOC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件,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


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rar (161.49 KB, 下载次数: 570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1:02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计划
周小林
一、总体要求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
2.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4.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
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
二、具体措施 
(一)关于阅读:
1.开放阅读,尽快学完统编教材,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利用网络,浏览电子图书馆,将优秀文章印发给学生,共同学习探讨。   
2.课堂尽量少讲,加强诵读,培养语感。生字词有作业,会注音、默写。   
3.关于语感培养的设想:
a.诵读吟咏,感知语言神妙。
b.揣摩品味,领悟语言精髓。
c.探究规律,把握语言理趣。
d.强化实践,增进运用习惯。
(二)关于写作:
1.针对学生怕作文的心理,纠正他们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多写 。
2.改革作文评改方法:采取互评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口语交际教学:
普通话朗读及发言。一次普通话朗读比赛。若干次讨论课或实话实说课。以学习方法、学校生活、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社会公德等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主题 。
(四)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1.硬笔书法作业:每日一篇,并督促学生学用结合,搞一次书法作品比赛。   
2.手抄报:每月一期,搞一次展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   
3.流行音乐、影视作品讨论: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4.诗词抄背:——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   
(五)、思想教育:
寓于阅读和听说训练之中,并通过艺术作品欣赏陶冶学生情操。逐步使学生的感情丰富、敏感、纯洁、高尚、充满正义感、爱憎分明。   
(六)、教学评价:   
平时多考,规模小,难度小,反馈快,以促进记忆为主要目的。   
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其他各项语文活动,也应考评,记分或奖励。   
做好学生学习动态观察资料的搜集整理。   
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及时通知家长。   
做好家访工作,尽最大可能降低学生流失率。
三、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34课时   略读课文:14课时   写作训练:21课时
    口语交际:7课时    综合性学习:3课时  写字练习:2课时
课内阅读:18课时   复习测试:14课时   机动安排:7课时
单元        课    文        课时        预计完成时间        完成情况



元        白杨礼赞        3        第一——三
周完成       
        囚绿记        2               
        *草莓        1               
        口语交际——青春畅谈        1               
        写作——倾叶心声        1               
        综合性学习——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        1               



元        孔乙己        3               
        *差半车麦秸        2               
        *清兵卫与葫芦        1               
        口语交际——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        1               
        写作——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1               



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第四——六
周完成
       
        吴汉何尝杀妻        2               
        *世上没有傻问题        1               
        口语交际——开一次辩论会        1               
        写作——一一事一议        1               



元        致蒋经国先生信        2               
        *给儿子的一封信        2               
        *给女儿的信        1               
        给布特勒的信        1               
        口语交际——谈困惑,解烦恼        1               
        写作——给教科书编者或课文作者写一封信        1               



元        茶馆(节选)        2        第七——九
周完成       
        陈毅市长(选场)        2               
        *开国大典(节选)        1               
        口语交际——漫谈电视剧        1               
        综合性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大赛        1               



元        秋水《庄子》        2               
        *愚公移山《列子》        2               
        捕蛇者说(柳宗元)        2               
        诗词五首        3               
        口语交际——从"愚公移山"谈起        1               
        写作——  月光下的遐想        1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1               



元        《论语》十则        2        第十二——十三
周完成       
        鱼我所欲也《孟子》        2               
        *订鬼(王充)        1               
        *马说(韩愈)                       
        诗词五首        1               
        口语交际——谈谈名人效应        3               
        写作——写一篇学习小结        1               
        附录一:修辞知识         2               
        附录二:应用文示                       
说明        第十、十一周半期复习考试,第十四周至十五周全册复习过关;第十六周至十八周上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部分;第十九至期末复习迎期终考试。
四、教改专题
1.作文评改的新模式探索
2.“情趣导学”中的激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1:13 | 只看该作者
1.白杨礼赞
茅    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zhān)     开垦(kěn)     主宰(zǎi)   坦荡如砥(dǐ)     潜(qián)滋(zī)暗(àn)长   无边无垠(yín)诸(zhū) 如   倦(juàn)怠(dài)    婆娑(suō)    恹(yān) 恹(yān)欲睡    丫(yā) 枝   虬(qiú)枝    参(cān)天    初融(rónɡ)    秀颀(qí)  地壳(qiào)   晕(yùn)圈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导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三、正课
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
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 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 2、3小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就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三、正课
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
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 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1:20 | 只看该作者

2.囚 绿 记
陆   蠡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  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 物 抒 情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        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1.        作者简介。
2.        导语。
2004年2月4日是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本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天之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理解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五、探究
1.        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2.        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第一个片断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
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运坚贞。
第二个片断是: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实累累。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海棠花似乎是个有情物,它用它美艳的花,酸甜的果来报答喜爱它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同志。
第三个片断是: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头看了又看,以此业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第四个片断是: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
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
第五个片断是:“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暧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家,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
六、小结
课文前半部分回忆了自己与海棠花与周恩来之间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与崇敬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1: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9)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归纳:
第7段: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第8段: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见,建立了纯正的友情,为了共同革命理想,从友谊发展到相爱,定约。
第9段:写在革命之花开时,我们爱情之花也开放了,1925年8月,结婚了。
二、探究
1.        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为理解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侣的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
2.        第8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观的想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人的抱定独身的两个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相爱。
3.        文中提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
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肥卖国贼,为了救亡图存他们走到了一起来,在那个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与革命交织在一起,注定了他们要共同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
三、品味本文的语言
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为均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的邓颖超具有坚强,刚毅的一面,又有女性感情细腻,深沉的一面,它并不一味沉缅于深深的思念之中,在深情的回忆之中给我们的鼓舞,以力量、以启发。
四、小结
邓颖超在该文中称自己的这篇文章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84岁的邓大姐在文章中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和相伴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岁月。
文间情深感人,令人动容,“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有时战斗在一起,有进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4.草    莓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
2.从文中得出启示。
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
2.        难点:通过联想感悟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入
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四、分析课文
(一)        讨论文章结构
(二)        质疑
1.        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        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情怀。
3.        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
4.        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作者漫步在九月的田野:放眼四望,觉得“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没有变,依然是那些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但是马上“觉察到已不是六月”。作者在第一段描写完天空,树木的句子后都加上了一个“但”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启发人们对这两个季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感受时间给大自然留下的印记,为下文对青春易失、生命演变的思考作铺垫。
5.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语言品析
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反复阅读,体会情感。
例: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
这两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
六、小结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综合性学习
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
教学要求:
1.认真学习调查指标的制作程序和规则。
2.有礼貌地走访有关人员。
3.调查的结论要建立在对事实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要实事求是。
4.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内容:
一、实施步骤
1.将班上同学按语、数、外、政、史、地、物、化、体分组,确定组长。然后抽签落实调查的学科老师。
2.根据调查的内容和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3.查阅有关调查方法的文献,学习调查的有关步骤和技巧。
4.拟订调查计划,制订有关调查指标。
5.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6.组长代表小组在班上宣读调查报告。
7.展示各小组的调查成果。
二、有关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1:30 | 只看该作者

(一)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见的实用文体。它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展开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再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得出某种结论,说明某个观点,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种调查、研究、分析、结论书面化的文字,便是调查报告。
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分为标题、正文、署名、日期等部分。正文是核心。它有开头、主体、结尾三项。开头部分要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范围、目的等内容。主体部分要交代调查的对象、方法及经过,尤其要详写调查的内容,要提练出观点,总结出实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结尾要归纳出结论。
调查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①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人员、调查对象、调查时间,预先设计调查表) ②按调查计划进行调查,做好调查记录 ③对调查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④小组进行交流,共同讨论培养学习兴趣的好建议 ⑤以版报的形式展开成果,或把所得的结论和所拟的建议提交有关的领导、老师、学生等 ⑥写活动总结,总结经验、收获和不足之处。
写调查报告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广泛收集材料,二是要善于分析材料。
调查指标和量表法见教师用书P36-40。
(二)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礼物
1.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明确规定:“第六条  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2.歌咏老师的诗句、对联、成语、歌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唐•韩愈)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成语)
桃李满天下(成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郭沫若写对联颂陶行知)
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对联)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对联)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指引学生驶向成功彼岸的航标灯。
我们是美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好大一颗树》
3.古今中外名师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 (Plato,前427—前347)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雅典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
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三、调查结果(生活、工作、期望、烦恼、困惑等)
1.教师们最大的烦恼是:工作压力很大且多,多数人身体普遍偏差,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忙碌而操心,平均寿命普遍低于其他行业。
2.老师们最大的困惑是:媒体对老师们非常苛刻,要求之高令人生畏,好像老师是神一样,只要学生有一点差错,便非要找出老师的一些不足,千绕万绕总要给老师找出点毛病。
结论:多关心一下老师吧,他们也是人!
四、试题样式:
探究“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后做题。
1.教师节的时间是                       。
2.写出著名教育家两位:           、            。
3.写出歌颂教师的诗句或对联:                                  。
4.教师节来临,班长就目前教师的状况,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调查。
  (1)请你按顺序列出调查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2)在调查活动中,同学们根据调查得来的数据制成下表:
调查对象        工作量(年级、周)        备课情况        上课情况        批改作业情况        辅导情况
语文教师        12        每天        每天        每天改        上自习
数学教师        12        每天        每天        每天改        上自习
外语教师        12        每天        每天        每天改        上自习
体育教师        4        周        周2        无        不上自习
历史教师        4        周        周2        周改        不上自习
(3)请用一句话表述你分析图表得出的结论:                                       
(答案:1.每年9月10日2. 孔子、陶行知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1)①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人员、调查对象、调查时间,预先设计调查表) ②按调查计划进行调查,做好调查记录 ③对调查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④小组进行交流,共同讨论培养学习兴趣的好建议 ⑤以版报的形式展开成果,或把所得的结论和所拟的建议提交有关的领导、老师、学生等 ⑥写活动总结,总结经验、收获和不足之处。(3)语数外教师辛苦,工作量大。)
中考连接:
[05海南省]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5题。
能给予就不贫穷
    教师队伍节那天,一大群孩子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千纸鹤……一张张小脸洋溢着快乐,好像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
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
上面歪歪粗粗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看署名像是一个女孩——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是十天。
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
节日很快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孩写的一段话:“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一双和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
这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姑娘的心愿,他的心为之一动。但是,她怎么知道穿布鞋是穷人的标志?
他想问问她。
这是一个很明净的女孩子,一双眼睛清澈的没有任何杂质。当她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这双布鞋显然与他脚上的这双不鞋不一样。
于是有了下面的问话:
“爸爸在哪里上班?”“爸爸在家,下岗了。”“妈妈呢?”“不知道……走了。”
他再一次看了看他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
他从抽屉里拿出那双“鞋”来。这时他才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
她问:“老师,你家里也穷吗?”他说:“老师家里不穷,你家里也不穷。”
“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她说。
他说:“你家里不穷,你很富有,你知道关心别人,送了那么好的礼物给老师。老师很高兴,你高兴吗?”
她笑了。“能和老师穿一样的鞋子,高兴吗?”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他带着她来到教室,问大家老师为什么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好看,因为自己爱漂亮的妈妈花很多钱买布鞋穿。有的说,透气,因为自己怕捂脚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健身,因为自己的爷爷权打拳的时候都穿布鞋。很奇怪没有人说他穷。
他说:“穿布鞋是一种风俗,透气,舒适,有益健康。”
他告诉同学们,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她脸上的笑容很美。
1.为什么说女孩送给老师的礼物很特别?
答:                                                                          。
2.作者用“很明净”来修饰“女孩子”,有用“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来描写女孩子的眼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
3.下面两小题,任选一题作答。
(1)简述老师带着“她”到教室问大家自己为什么穿布鞋的原因。
答:                                                                           。
(2)概述文中的老师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                                                                           。
4.假如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标题,你准备拟怎样的标题?
答:                                                                           。
5.结合文章设想一下,若十年后,这个女孩再回母校见它当年的老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简要描述,不超过80字)
答:                                                                           
                                                                           。
1.因为这件礼物是在硬纸板上画的、周边很粗糙、图形很不规则、花花绿绿的一双皮鞋。
本题3分。答出“硬纸板做出(画)的皮鞋”即可得满分。只答“一双鞋”不得分,答“用硬纸做成的礼物”的1分。2.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女孩子的心灵纯洁和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很单纯、很纯真。本题3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视语言表达分别给3分、2分、1分、0分。3.二题选一。(1)老师这样做意在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贫穷和富有,特别是能让女孩确认自己不贫穷。本题2分。前后2个要点各占1分。(2)关注学生成长,工作细致,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注重教育方法。本题2分4.示例:《特别的礼物》、《鞋》、《一双纸皮鞋》、《教师节的礼物》、《贫穷与富有》等。本题2分。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5.示例:“老师,您好!”他抬起头,只见一位穿着端庄朴素、满脸洋溢幸福笑容的姑娘占在他面前。她恭恭敬敬地递上一只礼盒,真诚地说:“老师,教师节快乐!这是我当年想送而没有能力送的一双皮鞋,请收下吧。”本题4分。情景设想合理即可,视语言表达分别计4分、3分、2分、1分、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21:36 | 只看该作者

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一)
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第22—26页。主要包括青春畅谈、倾吐心声和献给教师,廿一份特殊的礼物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一些青春格言和青春歌曲,拓宽知识面,丰富学习生活。
2.提高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写作能力,特别是写抒情散文的能力。
4.培养调查研究、与人沟通、互相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要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做好动员工作。这对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自己分成若干活动小组,注意给男女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3.在活动过程中随时注意把握活动的方向,保证达到活动的预期目的;否则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4.活动结束后,教师要作出活动总结,指出其中的优缺点,为以后改进教学积累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青春的认识,使学生更加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把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学习和积极健康的课余生活上。
    2.增强学生间的互相了解,加深彼此的友谊。
    3.加深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使师生之间更加信任,使学生更加热爱和尊敬教师,教师也更加关心和爱护学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真诚地相互交流,提高对一些问题和现象的了解和认识,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3.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4.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社会实际,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难点
   1.如何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如何让全班学生都参加到其中并表现自己。
   2.如何组织学生搜集资料,把握活动的方向。   
   3.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如何扮演。因为教师不应充当活动的裁判员,但要把握活动的方向。
   4.辩论时有可能发生一些不愉快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第一。
◆教学突破
   1.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把活动的内容、方式和目的给学生讲清楚,这样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的作用,以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
    3.事先要把调查活动的要求给学生作详细说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一些优美的音乐带和朗诵带,以活跃畅谈的气氛。
   2.思考如何按适当的标准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3.组织学生把教室的桌椅布置成圆形或其他形式,以方便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准备
   1.积极把与活动相关的资料准备齐全,为畅谈作好充分准备。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教师的意见选择二个共同的主题。
   3.就活动内容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交流,为按观点相同或相近分成不同小组作准备。
教学步骤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朗诵一段有关青春的格言,由此导入新课的教学。1.预习新的课程,听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格言。
2.指导学生进行青春畅谈。                      2.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对青春的看法和感受的交流。
3.指导学生学习写一篇抒情散文,倾吐心声。     3.运用学过的抒情方式学写抒情散文。
4.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了解教师的一         4.初步思考如何搞好这次调查活动,以献给教
  天或一年,把它作为教师节的一份特殊            师节一份特殊礼物。
礼物。  
一、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格言,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有感情地朗读郭小川的《闪耀吧,青春的光火》,导人新课。
2.阐明组织“青春畅谈”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结合学生的意见,确定青春畅谈的主题。主题一定要紧贴学生的实际情况。
4.尊重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分成小组,并让各小组推举发言代表。         1.被教师的朗读所感染,开始无限的青春遐想。   
2.根据教师阐述的主题活动的目的,结合自己的想法,初步思考自己的观点。
3.踊跃发表自己对这次畅谈主题的想法。
4.观点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组成小组,并推举出发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21: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