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免费下载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09:17 | 只看该作者

4. 选出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他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于人的甚多。
    B.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昂然。
    C.他画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莫不惟妙惟肖。
    D.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终与导致人类这种能改造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   、   ,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   、    ,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2)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    ,反复    ,不要以讹传讹。
  (3)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   ,又要考虑   ,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
6.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阅读完课文后体会一下这篇文章有哪些特殊的风格,并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7. 由于课文是一个谈话记录,所以论点不是直接提出,而是渗透在具体的谈话中。阅读课文,你能从谈话中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吗?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8. 读完课文后,你对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有哪些新的认识?写文章要注意用语要规范,不能脱离口语,平时你写作文时注意过这些问题吗?重新读一下你以前写过的作文,你一定会发现在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试修改这些习作并尽量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二. 强化阅读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
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9. 选段部分论说的中心是     。
10. 作者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 选段第1段中三个加点的词语,各是指写文章的什么弊端呢?
     “华丽”是指    。
     “文雅”是指    。
 “美妙”是指    。
12. 你喜欢朱自清的早年作品还是晚年的作品?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三. 链接课外
语言如镜
    ①语言是一面镜子,()是人用口吐出来的,还是人用笔写出来的,()能照出他的思想。
    ②比较明显的是胡屠户这一类“粗人”,在他口里,中举前的范进是个“尖嘴猴腮”“不三不四”“想吃天鹅肉”的“现世宝”,中举后的范进则是“才学又高”、比城里张府周府里的绅士还“体面”的“贤婿老爷”。这方面较“雅”的例子,则是苏学士从和尚那里享受的“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级别不断提高的待遇。一个是胸口长毛满脸横肉的屠夫,一个是慈眉善目淡泊名利的出家人,语言却照出了他们的共同点——势利。
    ③当然,人只有         之分,正如李子有大小甜涩之分一样,在所难免,只要“言为心声”倒也能让人接受。若用语言装饰门面、掩盖本质,则是可笑可叹可憎了。刘阿斗所谓“此间乐,不思蜀”,虽然“数典忘祖”,倒也憨态可掬,而后来鹦鹉学舌般地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则让司马氏笑掉大牙了。
    ④更有甚者,有时“粗”的语言能照出人的真成率直,如鲁达、焦大。“雅”的语言则照出人的虚伪贪婪,如蔡京、贾珍之辈。政治家中,彭德怀的骂娘不也比阴谋家的口号动听多了?
    ⑤近来报上“自我解剖”类的文章颇多,其主题多是对功名利禄嗤之以鼻,虽然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得了若干次全国性的大奖,但仍然“很不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每每读到占有相当篇幅的这一类内容的文字,我便有一种吃鱼吃到一半才发现另一半还没有熟的感觉。这些文字照出来的形象,总令人觉得别扭。
    ⑥思前想后,语言真是一面“照妖镜”。不管你是昧着良心说,还是曲着笔调写,你的灵魂总被它照得一清二楚。
13. 在第①段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4. 第②段画线的这句俗语,现在常说成       。
15. 第②段中,从胡屠户与和尚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势利,写法上却有所不同。写胡屠户用_______手法,重在表现他    (用一个成语)的势利特点;写和尚则采用对偶,活画出他    (用一个成语)的势利特点。
16. 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两个势利的人物例子。
      (l)
      (2)
17. 第③段中,联系上下文,填入横线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聪明愚蠢
  B. 善恶雅俗
C. 高矮美丑
D. 高尚卑劣
18. 第3段画线句可以引出一个成语   。 “鹦鹉学舌”可以换成一个同义成语   。
19. 鲁达是著名古典长篇小说《  》中的人物。
20. 用“嗤之以鼻”造一个句子。  
21. 第⑤段中,这里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意思是:     。
22. 下面是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自我解剖”类的文章,未读完就会发现其语不真诚。
    B. 读“自我解剖”类的文章,读完才发现其语不真诚。
    C. 读“数十万字的作品”,未读完就会发现其语不真诚。
    D. 读“数十万字的作品”,读完才发现其语不真诚。
23. 本文的标题不能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因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10字以内概括)。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一方面(第②段):       ;另一方面(③④⑤段):     。
24.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25. 本文的结构,我们认为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09:23 | 只看该作者

【试题答案】
《谈语言》
一. 知识积累
1. 略   2. 略    3. 略     4. C      5. 略       6. 略。
7.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8. 略。
二. 强化阅读
9. 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0. 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说明的道理更加清楚明白,令人信服。
11. 写文章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不朴实;写文章不能够朴素自然、平易近人。
12. 略
三. 链接课外
13. 无论(不管)总(都)
14.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15. 对比  前猖后恭  趋炎附势。
16. 菲利普夫妇、奥楚蔑洛夫、贾雨村等。
17. B  
18. 乐不思蜀  人云亦云。
19. 《水浒传》      
20. 略
21. 只是辛勤写作,不追求名利。
22. A  
23. 标题是比喻形式,作论点不明确  语言能反映思想  语言可以直接反映思想  用语言装饰门面也不能掩盖思想
24. 举例论证。
25. ①|②③④⑤|⑥|理由:根据开头总提与结尾总括的内容,本文主体部分从“用口说出来的语言”和“用笔写出来的语言”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第②到第④段都是举“用口说”的例子,第⑤段举 “用笔写”的例子。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程:
二、过程设计
1教法学法
2教学流程
(1)导入课题:
①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饮冰室合集》
(3)课文朗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①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③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4)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①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②分析课文:
A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09:33 | 只看该作者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B、讨论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C、讨论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d、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第四步:句型练习——仿写: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虽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积累:
a、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就发表内容,予以相关的教育。
b、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例:(1)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2)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09:38 | 只看该作者

(5)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③学生座谈,发表自己的意见:
a、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b、漫谈人生: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6)结语:
播放《说句心里话》一歌,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我们看了抗“非典”的专访,知道了白衣战士的责任;我们听着《说句心里话》,了解了军人的天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也都应有他的责任。只要我们尽职尽责,我们就会快乐,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7)作业园地:
①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用“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这四个词语连词组段,词序不拘,字数在100字以上。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是一对姊妹命题,请你也试着去定三个这样的作文题目。
作业:
后记:
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懒惰的智慧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增进对外国文学的了解。
2、了解如何使文章有创意。
3、学习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自己逆向思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了解文章不同于国内人士所写的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总—分—分的结构形式。
2、理解本文论证的新颖别致。
3、体会本文幽默传神的语言。
4、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个善于思考的有心人。
教学思路
这篇议论文是对传统思维观念的抨击。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已成为人类进步不竭动力的21世纪,我们更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本文是培养创新观念,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的人是勤奋的,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有的人是懒惰的,招来了别人的白眼。这样看来,懒惰是一种不良习惯,他会使人丧失斗志,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受到一切勤奋者的唾弃。可是,美国有一位叫凯利的作家,运用了逆向思维,写了一篇文章,来赞扬懒惰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想说什么(中心论点)?
2、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总结:
1、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总—分—分。
三、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
提示:第一部分(1—5段):提出论点,并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第一层(1—3段):用普遍现象作论据论证。
第二层(4—5段):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第二部分(6—7段):论证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四、学生细读课文第一部分,探讨问题
1、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示:第1段:正反对比论证;第2段:;举例论证;第3段:      
举例论证(祥写取水,略写渡水)。
2、前三个自然段分别从什么范围和角度来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09: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这三个自然段所举例子从范围上看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
3、请分别概括4、5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提示:第4段:以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
论证“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5段:人类动机研究者吉尔布莱思的研究证实:最优秀的工人
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祥写),并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略写)。
五、学生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探讨问题
1、请同学们分别概括6、7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提示:第6段: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数字规则说明“精神的懒
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第7段:进一步指出:懒汉过去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
未来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应重视懒惰的智慧。
六、探讨懒汉的含义。
提示:文中所赞扬的“懒汉”是指那些讨厌要吃苦受累的事,懒于付出无效劳动、重复劳动,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却积极开动脑筋,善用心智技能,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人。
七、合作、探究式学习:请同学们从立意、论证、语言三个方面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示:不同凡响的立意;别致新颖的论证(论证结构别致、论据叙述新颖);幽默传神的语言。(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应以激励为主。)
八、小结
文章用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的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九、作业
1、试着用一两句话解释本文 “懒惰” 的含义,要求语言要通俗、幽默、形象、富于哲理。
2、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找出具体的事例,用创新意识去考虑它的结果是否合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教学目的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解鲁提辖的人物形象。
3理解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理解小说的主题。
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解鲁提辖的人物形象。
2.难点
1)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小说的主题…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厮(si1)聒噪(guo1) 腌臜(a1 za1)赊(she1)植(zha1) 掇(duo1)
迳(jing4) 臊子(sao4眼棱(leng2)磐儿(qing4)钹儿(bo2) 铙儿(nao2)
告禀(bing3)亲眷(juan4)懦弱(nuo4 ruo4)膘比(biao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亲眷:亲戚,眷属。本课指亲戚。诈死:装死。理会:评理。
文书:指公文、书信、契约等。本课指卖身契。
懦弱:软弱无能。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人
触犯;冒犯,因言行无礼而冲撞了对方。
高抬贵手:把您的手抬高一点,好让我过去。比喻请求别人通融宽恕。
投托:投靠。拜谢:行礼辞别。唱喏:一面拱手作揖,一面出声致敬。
3.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二 导入
1作者简介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记载,现在一般认为是元代末年的施耐庵和罗贯中,而施耐庵又是主要作者。施耐庵可能是钱塘(今杭州)或江苏兴化县(淮北)人。据称他生于1296年,死于公元137〕年由元入明。一生“郁郁不得志,赍恨以终”。他曾出任过知县,“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家”。之后,出入于民间艺术团体“书会”,在民间艺术团体中执笔写作,参加过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2.作品简介一
从北宋末年到元代末年是水浒故事产生的时期。由于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贫苦农民流离失所,最后被逼拿起武器进行战斗。《水浒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它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塑造了起义英雄群象。
《水浒传)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接近人民的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而逐步形成的。杰出的作家施耐庵在此基础上。把那些流行在人民中间的口头传说、民间杂剧、话本中彼此跳联缀的水游故事搜集整理起来,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将其典型化,写成一部反映宋江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是我国第一部长简白话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
3.与课文有关的情节
鲁智深在(水浒传)中是出场很早的人物。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他的第一次亮相。他原是渭州经略府的提辖(一种军官职称)名叫鲁达。鲁达的出场是因九纹龙史进寻找师父王进而导出的。东京80万禁军教头王进恼了高球,高球想乘机打击王进以报宿怨,王进私定延安府,途中巧逢史进,结成师徒,后来依然前往延安投奔老种经略府,九纹龙史进为救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三个头领,中秋之夜,大闹史家村,从华阴县出走,在少华山小住。不久离开少华山去延安府寻找师父王进,却误到小种经略府所在的渭州,在茶坊里遇见鲁达。鲁达听说史进要找的是久已闻名的王进,加上慕绸义,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便邀史进一同上街喝酒。二人要往酒楼的途中。又碰上了正在耍枪卖膏药的李忠,因为李忠是史进的开手师父,便又拉了李忠同上酒楼。接下去的情节便是课文内容。。。鲁达因打死郑屠.逃避官府追捕,到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取法名叫智深。此后,鲁达提辖便成了花和尚(他身为花绣)鲁智深。几经转折最后上了梁山
二、正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09:51 | 只看该作者

1.速读课文,理出小说故事情节。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1-7段)鲁达倾听金氏父女的控诉,这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段(第8—9自然段入鲁达救助金氏父女逃出虎口。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第10—19自然段)鲁达打死镇关西,伸张正义。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段(第20—21自然段h鲁达弃官出走,以避大祸。这是故事的结局。
2.根据提纲,复述故事。
四、小结
小说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写人叙事。先写金老父女的遭遇,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再写鲁达救人和拳打恶棍,叙述事情的经过;终写郑屠身死,鲁达出走,点明了事情的结局。全文眉目分明,脉络清楚。
五、板书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施耐庵
发生    酒楼上     听苦
发展    客店里     安良
高潮    肉铺前     除暴
  结局    南门外     出走。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按照课文内容.理顺下列情节的顺序。
①智走他乡(2)父女诉苦③义赠白银④酒楼宴友⑤三激郑屠(6)客店送行
二、下列句子有的是古代白话,有的是方言,请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鲁达道:“问什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 )算钱还你。
2.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 ),拭( )着眼泪,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一个万福( )
3.鲁达道:‘酒家()要什么.你也须认得洒家!却恁地()教什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酒?”
4.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服粗重()都弃了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阅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理解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
三、正课
1.提问:请分析鲁提辖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
1)鲁提辖慷慨大方,重义轻财。比如他请史进,赠金老。一听说金老父女的苦情,把自己身边带来的五两银子全放在桌上,还向史敬李忠借钱来帮助他逃生。当李忠不爽利只摸出来二两银子时,便将这银子丢还了他。
2)鲁提辖性急如火,又心细如发,如他听到金老父女哭诉之后,不能忍受,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但从他救助金氏父女脱身的安排来看又是非常细心、周到的。从这里也反映出他性急如火的缺点,如在酒楼听到隔壁哭声,“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
3)鲁提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从拳打镇关西这一段充分说明这一点
(4)硼辖橱有谋,胆大心细。如他救助金老父女,不顾风险;戏耍郑屠,不畏强暴;出逃避祸,颇有机智。
总之。鲁达长期闯荡江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慨。他拔刀助人,不避水火;冲锋陷阵,不畏刀枪;抗暴除恶,舍生忘死。他相貌粗恶而心地善良,脾性急暴而用心精微,力大艺高而处事谨慎。他是水浒英雄人物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位。
2.提问:鲁提辖既有鲁莽的一面,也有细心的一面,他的性格特点并不单一。试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细节来刻画鲁提辖的多重性格的。
讨论并归纳:
1)鲁提辖起初为哭声“搅俺弟兄们吃酒”气愤愤地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待酒保说明之后,又说“可是作怪!你与我唤得他来。”然后问金老父女为什么啼哭。说明鲁提辖虽是性情暴躁,粗野,却粗中有细。他同情被损害者、痛恨黑暗势力的思想性格使他敏感地觉得其中必有缘故,想必这父女俩有什么遭遇,所以他要问个明白。
2)鲁提辖赠银给金氏父女,身边只有五两来银子,便向史进借,史进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向李忠,李忠只摸出二两来银子,便觉得李忠小气,不爽利,表现鲁提辖是一个慷慨豪爽的人,看不惯李忠的吝啬,并不打算用李忠的银子,但他也不乏理智,对自己的感情有所控制,他避免当着金老父女俩的面过分伤害李忠的面子,所以等金老父女拜谢去了,才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3)鲁提辖打发金老父女动身后又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表现鲁达粗中有细,很有主意,救人须救彻底的思想性格。
4)鲁提辖冲动起来即刻便要“去打死了那厮”,但到了状元桥却并不马上打,而是施了一套计策,先激怒镇关西,这说明鲁提辖粗中有细,很有计谋。
5)鲁提辖看到郑屠快死了,就假意骂他“你这厮诈死,酒家再打!又寻思打死人要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走为上计。于是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回到下处急急收拾了行李一道烟走了。表现鲁提辖很讲究斗争策略,粗中有细。
3.提问: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写得十分精彩,细分析是怎么写的?
讨论并归纳:三拳均是先骂后打,骂的话不同,打的方式也不同。第一拳打时先骂:“你是个卖肉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个’先举罪状、然后再打,打得有理。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则进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先写打的落拳点和外观,然后从味觉写打得感觉。
第二拳打时先骂:“直娘贼!还敢应刚”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并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先写打的落拳点和外观,然后从视觉写打的色彩。
第三拳打时先骂:“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酒家偏不饶你厂’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铍儿、铙儿一齐响。先写打的落拳点,再从听觉写打的感受。三拳的描写,基本格式相同,比较起来,有同有异,同中求异。
同的是:鲁提辖怎么骂他,打在什么地方,打得怎么样,好像什么,镇关西外观如何,或什么感觉,格式一致。句式也一致,构成排比。
异的是:三次骂法各不相同,三次打的地方也不同,三次打的感觉也不相同。三拳三个比喻,三个喻体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去形容,拿凭想象。三拳三个落点,一拳比一拳厉害。
4.提问:思考练习三。
讨论并旧纳:正因为所谓的“法”是维护地主阶级恶霸势力的利益,所以贫民百姓的性命利益得不到保证,正义得不到伸张。从这里正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的黑暗。
四、小结
鲁提辖是(水淋传)刻画得最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拳打镇关西救助金氏父女.表现了他富有正义感,嫉恶如仇慷慨豪爽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鲁提辖路见不平,洲相助的行为,表达了被压迫人民伸张正义的愿望。拳打镇关西也是他生活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他亡命江湖,最后被逼上梁山。这正是封建黑暗,恶人行,好人遭殃的社会现实所致。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2.选用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6:10:19 | 只看该作者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3.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感知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的:
1. 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 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故事情节。
3. 检查巩固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 析题与作者、作品简介:
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附生平: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检查字词预习
1.布置预习,查字典给自己认为的难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2.课堂习题检查
①按要求填空(在括号内填拼音或字词)
星宿(xiù)斋公(zhāi)醉xūn(醺)lài蛤蟆(癞)yán王(阎   )紧(攥zuàn)带挈(qiè )腆(tiǎn)  啐(cuì)嗑(hé)讳(huì)兀(wù)绾(wǎn)轩(敞chǎng)瘟(wēn)桑梓(zǐ)
②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倒霉,交上坏运。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商酌:商量,考虑。
不省人事: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省,知觉、明白。
唯唯连声:(书152④)体统:(书152⑥)   见教:(书153③)盘费:(书153⑧)
尖酸:(书158③)小心:(书158⑥)     何消:(159①)些须:(书161②)
桑梓:(书162②)
三.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作者着意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
3.以“中举”为界,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再次阅读课文,从范进的遭遇中,你对范进生活的那个社会有什么认识,摘录下反映那个社会的状况的语句,下堂课讨论。——作业布置①
②巩固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板书
范进中举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1、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
中找出依据。
(1)家境
(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典型:胡屠户
另有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7: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