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板书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2:06 | 只看该作者


5、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的:1、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2:1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2:24 | 只看该作者

6、小 巷 深 处
课题        小 巷 深 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选取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诵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1、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2、初步学会运用选取学习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的方法
教学关键或突破口        让学生寻找文中“我”的情感变化的有关语句,以期引发学生对变化原因的思考和对母亲形象的关注。
教学用具        黑板和粉笔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进入文本,扫除阅读障碍

积累好词佳句



训练概括能力

三、品味课文
赏析文章        母亲的一片深情,儿女总是不能一一明了。而儿女终会长大,终将懂得母亲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诉说的心曲。



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根据课堂上的思维表现分层次进行适当的抄写。)

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     角度用“这是一个                   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小结: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关键性的修饰词

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
       




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摘抄词语(作为家作)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
        设个坡度,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文本



自己查阅,加深影响


1、好词佳句的积累
2、作为对积极思维的奖励工具——多思考少写,少思考多写

练习完整的概括大意



给一个模式,消除学生对“概括”的恐惧

通过欣赏文章,期待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技巧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分析文章加概括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2:30 | 只看该作者

精读文章,体会细节描写
        示范: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面对现实,年少无知的“我”曾逃避、曾离开,而母亲的爱一如继往。这如海深情怎能不牵着“我”,母亲终于等到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就让我们带着这激动的心情一起来朗读课文的25-29自然段。1、  阶段总结: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最深沉的母爱。

母亲的爱呼唤着游子的心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文中作者选取了一个个生活中小细节来具体描述,表现盲母对养女的爱。请大家以四人为小组一起讨论,找出文中几处表现母爱的细节描写。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学生深情地朗读



(1)倾囊安家:第三段“拆”、“搬”、“所有的积蓄”、“真正拥有一个家”
(2)改变性情:第四段“骂”、“从未泼过”
(3)烈日下守卖:第六段“雕像”、“古铜”、“最毒”、“血汗”
(4)以我为荣,广为宣传:第八段“珍藏”
(5)背后支持、默默守候:第二十五、二十六段“倚”、“央”、“摸”、“交”        听、说训练。在分析文章的同时又加强高度概括的能力




去粗存精。让学生懂得什么叫分析到位,什么叫概括到位。






通过朗读去感性地体味这份母女情深。为下面的体会细节描写作坡度。


让学生认识并体会写作技巧: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最深沉的母爱。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四、感悟课文
        母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教师示范:母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注意:比喻的修辞)

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母爱是阳光雨露,滋润我的心田
母爱是风,轻柔地拂去我的疲惫


        拓展和迁移


联系实际,体会母爱,增进学生感恩情怀

板书设计        小 巷 深 处
养母: 倾囊安家             背后支持
         改变性情             默默守候
        烈日下守卖            每月送钱     忍受孤独
       我”:满足——疏远——淡忘——悔悟                  虚荣

作业布置        1.根据课堂上的思维表现分层次进行适当的抄写。
2.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A层造3句、B层造2句、C层造1句)
3.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收获: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很必须,给他们一个模式化的方法也很有效果,当然仅仅是暂时的扶一扶,毕竟每篇文章都是不同的。基本上能简单快捷的概括出大意的同学,基本上也看懂了文章,就差对文章细节部分的深入研究了。
     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找到相应的语句,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根据这个枝干再枝枝蔓蔓的延伸出来,基本上把握了文章面貌的框架。
   反省:文章反映了母女情深,非常感人,可学生好象在文本的外面,始终未能进入角色,故感觉上与人物隔了一层纸。遗憾!
   诊断:生活中,学生缺少感恩情怀,对父母更多的是不满和指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2:37 | 只看该作者

7、《我 的 老 师》 教 学 设 计
教材分析
《我的老师》是海伦•凯勒写她的老师莎利文的。凯勒之所以能走出黑暗,获得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自己的努力、顽强之外,同她的老师莎利文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是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个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像“爱”这样的抽象名词的。是老师教她认识大自然的善、美和不仁慈。莎利文的教学之所以成功,一是归功于她对教育、对海伦的爱;二是归功于她的教学方法。这篇文章没有运用华丽的词句,作者用平实的文字,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以及对老师的由衷的感激之情。
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是突破“以写老师为主”的贯例,既写老师,也写自己,而且写自己的篇幅比写老师的还多。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的种种感受,写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写老师的可敬可爱。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侧面表现人物和衬托手法的理解。
其次,是作品中大量的细节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因此研究文中的每一个细节也是本文的特色之处,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之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抽象事物时的思维跨越。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味揣摩心理描写的细致真切独特之处。
最后,由于作家是一个盲人,她的一切只能靠触摸来完成,因此她对世界的感悟是独特的,而这一点正好弥补了我们正常人的不足,在教学中仍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品析,各抒己见,发现作品的个性所在,既领悟这种写法之妙,又力求掌握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实现读写的迁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③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撞击,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领会莎利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懂得珍惜和回报所有人对自己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侧面描写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
     ②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要求学生查阅海伦•凯勒的《海伦•凯勒传》等相关资料并整理在学习笔记中,借助工具书查找词汇,读懂课文内容,并和同学交流,共享成果。
二、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海伦的生平图片配钢琴曲《命运》,让学生感知海伦,由此创设情境,自主导入。
  2、解题释题,确立目标
     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海伦生平、《海伦•凯勒传》的故事梗概,并用投影仪展示学习目标。
  3、朗读课文,揣摩文意
  ①学生自由朗读,并画出疑难之处。
  ②师生合作,质疑解题,把握文章脉络。
  ③加强朗读,对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
  ④请学生读片断,以体会文章语言之妙。
  4、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我认为这篇文章最精妙之处在于____,理由是____”为话题,开展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师生和文本的对话。如此,既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5、质疑释疑,合作探究
   ①自由品析文本的内容,写法和语言。
   ②师生合作品析探究如下两个问题:
      a、文题是“我的老师”,为何用那么笔墨写自己?
   b、这篇文章正面描写老师的同时,有没有侧面描写?
   ③在学生品析探究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再接着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④学生品析文章的美点、妙点。
  6、梳理小结,迁移训练
  ①自我梳理课文内容,层次写法,并画出优美之处。
  ②交流学习体会。
  ③迁移训练。
      用最具个性的感受写“秋”的印象,可以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角度入手,写一两句话,100字以内。
三、布置作业
  1、查找魏巍或其他作家写的《我的老师》,比较写法上的异同。
  2、完成迁移训练的书面作业。
板书设计

我 的 老 师
    海伦•凯勒




莎利文  付出             感激  海伦
                                                                                                                                               
独特方法                    内心感受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2:43 | 只看该作者

8、《“两弹元勋”邓稼先》
教学目标  
认  知  
  1.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建功立业,无条件地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表现。  
   2.“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万英雄人物的生活准则,也是少先队队礼的含义。  
情  感  
 敬佩邓稼先等以“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生活准则的英模人物。  
行  为  
  1.搜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先进事例。  
  2.敬好队礼。  
  3.从小处开始,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  
      板书设计  
            邓稼先    (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     服从祖国  
           (博士)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需要,为人  
           (科学家)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     民建功立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      业,无私奉  
                                  献自己。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教学过程  
  一、运用直观 引入新课  
   1.出示投影10-1-1(原子弹爆炸图)。并用录音配上音响效果(爆炸声,人们欢呼声);有条件的也可用原子弹爆炸的录像。  
   2.这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情景。今天要介绍的是为这项事业的成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3.出示投影10-1-2(邓稼先像),介绍人物:邓稼先(板书),(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家(板书),抗日战争期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凌辱,他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解放前一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板书并解释博士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时,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他毅然回国。回国后,接受了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任务。原子弹(板书)是一种核武器,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炸弹。这种炸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945)美国曾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过,对促使日本投降起了重要作用。氢弹(板书)也是一种核武器,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离不开邓稼先的心血,所以,人们称邓像先为“两弹元勋”。  
        4.板书课题:“两弹元勋”邓稼先(解释元勋——元,是第一的意思;勋,是功劳、功勋。元勋即立下第一位大功的人。)  
二、学习课文 晓之以理  
 1.读第1节。联系课文,结合教师对邓稼先的介绍,说说从什么地方看出邓稼先十分热爱祖国?  
        (①立志: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  
        ②行为:邓稼先在美国已获博士学位,他可以很容易在美国立足,条件好,待遇高,但他一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便欣然回国。欣然——很愉快的意思。这说明他自觉地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  
2.读第2小节,邓稼先在1958年初春,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为什么说,这项工作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美国在1945年就使用了原子弹,而13年后的中国还未研制成原子弹,说明,中国国防落后了,“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国的威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提出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要造出我们的原子弹。毛泽东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侮,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祖国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宁,中国应有自己的核武器,使中国国防走向现代化。)  
        板书:服从祖国的需要。  
3.邓稼先接受这项任务对个人来说,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核武器研究是国家高级机密,不能让外国人知道,要绝对保密,所以参加研制的人员,对家属亲人不能说,必须离开温馨的家庭,还要隐姓埋名即不在公众场合出头露面、暴露身份,不能著书立说,不能公开发表文章,不能出国交流。而著书立说,作学术报告,出国考察等等对个人来说都是有名有利的事。为了祖国的利益,邓稼先放弃了这些个人利益,这是爱国胜过爱自己,把国家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的崇高精神。)  
4.读第3小节,师参照教参,讲述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的过程和成果。  
        板书——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和战友们进行了顽强的技术攻坚战:  
   ①在毫无资料的情况下,描绘出原子弹的轮廓。  
 ②在艰苦的数据验证中,解决了原子弹的理论推导。  
   ③在极艰苦的贫困、边缘山区,极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1964年10月18日,在我国大西北罗布泊,邓稼先亲自指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在试验场上,一个橙红色的火球冉冉升起,天崩地裂的惊雷滚过长空,接着蘑菇云遮天蔽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特大喜讯传遍全国各个角落,传遍全世界各地。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但美国和苏联已经相继爆炸了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的氢弹。中国不能落后,中国必须急起直追。于是,邓稼先随即,再一次离开那正需要他照顾的家庭,回到核武器试验的基地,马不停蹄地率领战友们投入了氢弹的试验。1967年6月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一消息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目前,世界上能制造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等极少数国家。同这些国家相比。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成功,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我国只用了2年多。这是邓稼先和他的助手们为人民建立的卓越功勋。  
  (板书:为人民建功立业)  
    我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拥有少量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我们保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张通过谈判早日达成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以及最终彻底消灭核武器目的。  
5.读课文第4小节。为什么魁梧健壮的邓稼先会病倒了?  
       (①自然环境的恶劣②长期工作的劳累③核试验对人体有影响。)  
6.读读《想和做》周恩来同志的一句话:“我们要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人民”。看看邓稼先临终前的表现,谈谈自己体会。  
        (邓稼先为了向党和人民作最后的贡献,拒用昂贵的令人嗜睡的药物,以便使大脑清醒。用最后的心血给党中央写了关于发展现代化国防的建议书。这说明,邓稼先“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了人民。”)  
      板书:无私奉献自己。  
   7.归纳:邓稼先服从祖国需要,为人民建功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他真正做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板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8.读课文5,6小节。“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切,指哪些?  
  (个人的收入,个人的家庭,个人的名利,个人的地位……)  
  “无条件”又指什么?  
   (不计较个人的收入,不计较长期离开家庭,不计较个人的名利,不计较个人的地位,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  
  9.说说队礼的含义。  
   (队礼五指并拢表示五爱,高举过头,表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每天敬队礼时,就要想到学习英雄们,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三、举一反三 加深认识  
   1.其实,在我们伟大的国家里,有着千千万万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生活准则的英雄人物。能举例说说吗?  
   2.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教师补充讲述教参中李国安、吴天祥等人的事迹。  
   3.请学生在听了李国安、吴天祥的事迹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4.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千万万英雄的生活准则,也应该成为我们少先队员的生活准则。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做起呢?  
   5.对,我们要从小处做起,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2: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单元  写一个人
[写作要求]
1.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来写。
2.写人和写事是密不可分的,要写人,就要把人放到事情当中来写,通过写事来展现人物的特点。
3.写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正面记叙、侧面记叙、概括记叙、具体记叙,以事写人(一事写一人、多事写一人、一事写多人、多事写多人),以情述人,等等。
[写作知识]
学习几种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1.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外形,包括容貌、身材、姿态、神情、衣饰等的描写。成功的肖像描写,首先要能从肖像体现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其次要避免千人一面的“脸谱化”,要着力写好眼睛,以显示人物的心灵世界。
外貌描写示例
无论什么季节,她总是穿着既不入时又带有男性化的服装。一头短发给人感觉是从不拖泥带水,眉宇间如刀刻一般的皱纹显示出她的性格。一双深深下陷的眼睛总是那么咄咄逼人,但炯炯之中又总是透出几分疲倦,消瘦的脸庞使她的颧骨有些突出,弯弯的鹰钩鼻更增加了几分威严。不大的嘴巴说起话来像唱秦腔那样有气势。她上课总是神采飞扬,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2.动作描写:是指对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动作描写要从动态描写中直接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能落入一个模子。
动作描写示例
赵奇将文房四宝摆好后开始临摹。他先将毛笔在砚台上舔上墨汁,然后瞄了瞄字帖,边开始依葫芦画瓢。起先,手抖得厉害,他便将腕撑在纸上,小心翼翼地下笔,可那一横一点也不平,仿佛一条小虫直刺他的眼。练了几次,一点进步也没有,他“啪”地将笔一扔,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心灵直嘀咕。后来他想起了老师的教诲,便重振旗鼓:先将袖子向上挽了挽,然后提起笔,把笔尖舔个饱满,另一只手将纸铺平,眼睛眯得细细的将字帖上的字瞧了个透,接着抬起手腕,笔尖着纸,先是顿了顿,然后运用腕力将笔横着往右一拉,啊,总算成功了!
3.语言描写:是指文章中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人物语言要生动贴切,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应该是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非说不可的话。
语言描写示例
妈妈有一支永远唱不完的“唠叨之歌”。清晨,她总捏着我的鼻子,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小懒虫,快起来,太阳晒到屁股上了。”你看,一大清早,就把我的好梦搅了。吃早饭时,她又开始唠叨了:“多吃点,饿坏了,怎么办?慢慢吃,别哽着……”真受不了,刚想上学去,妈妈又跑过来,递上一件衣服说:“快穿上,冻着了怎么办?”走出家门,满以为听不到她的唠叨了,谁知道她又在喊:“路上小心,注意安全,上课……”这些我都能背出来了。晚饭时,妈妈又唱了起来:“快点吃,吃完了,快点写作业,早点……”
4.心理描写:是用来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心理描写常见的手法是:(1)自我表白。在描写前需加“我想”、“我觉得”等提示语,所想内容用第一人称,放在引号内。(2)作者直接描述。用第三人称去写人物内心活动,需用“他想”、“他回忆”等句式。所想内容如加引号,引号内用第一人称;如果不加引号,则仍用第三人称。(3)对话式独白。这是指描述心里与自己对话,或自言自语。对话前一般也有提示语,表现形式如对话。
心理描写示例
“成功了!”我差点喊出声。为了这一刻,我顶着骄阳,踏着严霜,跑道在脚下延伸;为了这一刻,我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挺起胸,跑道在脚下缩短。而现在,我将登上领奖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这一次我终于握住了“成功”的手,虽然只得了一枚银牌,却是我血汗的结晶,是对我苦练的肯定。我要将这一刻与我的朋友分享,是他们在我失意时为我鼓劲;我要向教练保证,下一个目标是为了夺取金牌而拼搏!
[例  文]
父亲的目光
从记事开始,我就发现父亲的目光与众不同,然而,我真正能够读懂那深奥的文字还是在升初中后。
    九月悄悄的来临了,同伴们都踏上了初中的征途,我怕看见他们欢欣的笑脸,独自坐在窗台边,望着空荡荡的家,满脸怅然。父亲坐在椅子上,依旧抽着一根纸烟,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的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窗外。窗外的阳光很灿烂,灿烂得足以让人感到目眩心惊,但却很安静——除了猪在圈里蹦跳的声音。阳光打在父亲的脸上,他抬头望了一眼天,深陷的双眼闪动着像阳光又像是浓雾一样的东西,继而又低着头抽他的烟。
    以后的日子,渐渐地,父亲似乎比以前更忙了。早晨披着第一缕晨光出去,晚上被着月色归来。   我不知道他究竟在做些什么。几天过去了,只是觉得父亲好像瘦了些,但眼神中似乎有一种异样的光彩。
    开学后的第五天清晨。朦胧中,父亲把我叫起。桌子上,早已准备好饭菜,热腾腾的。我发现,在桌子中央的碗中醒目地盛着一碗肉(全家人——我、父亲、母亲好久都没有吃肉了),心里正感到疑惑。母亲示意我坐下吃饭。最后,父亲从他那件兰咔叽衣服口袋中慢慢地取出了一个小纸包,终于说话了:“三百元钱,到学校去。”
    我吃了一惊,筷子几乎要在半空中停滞。我使劲的仰起头,视线与他的目光交叉、重合,我似乎看出了那目光中的深沉含义:期待与鼓舞。
    是母亲送我到学校来的。一路上她告诉了我,这几天父亲为了我能上学,到学校去了好几次,老师也非常理解,但总不能一点钱也不缴,学校确实困难。母亲又给我说了父亲是怎样去求亲戚借钱,又怎样拖着疲倦的身子而归的,以及把家里的两头正长膘的猪卖掉用来做我的学费的……不由得,鼻子陡然一阵酸,眼泪流了出来。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就过去了。在此期间,生活费每一次都是父亲亲自给我送,每次他没有说多少话,每次我都会注意到他的目光,仿佛一次比一次深沉。
由于我的努力,第二学期进入了全校最好的一个班。开学那天,是父亲亲自送我到学校的。临别时,他从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三十元钱说:“你先用着,过两天我再来。”我接过钱,一抬头,瞥见了父亲那目光,眼泪差点儿又掉了下来。
    一天,母亲到学校来看我,她说:“你父亲加入了村里的修路队,每天十五块钱……”一时,我不知是什么滋味:父亲,那么小小的个儿,带病的身体,五十多岁的老头,他能干得来吗?
    不知不觉眼前似乎浮现出修路工地上繁忙的景象。其中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慢慢拉拢,定格:身着蓝色咔叽布的瘦小的身子在满是泥泞的修路工地上来回的搬运石子、水泥;而他的眼睛里,却闪动着一种矍铄和希望,正穿过层层迷雾,牵引着我。
    我知道,我只能前进,后面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
第三次作文
题目:记一个熟悉的人
要求:1.通过一两件事来写;2.要有人物描写;3.要突出性格特征;4.500字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1: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