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69|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板书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板书及教学反思合集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件,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rar (238.86 KB, 下载次数: 7925)

点评

想查点教案,不懂怎么进入,点哪里都是广告,好像都是为广告而做。  发表于 2014-11-3 19:1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1:17 | 只看该作者
1、《忆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学习对比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
难点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仪,课件微机,图片,有关表演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猜下面谜语的谜底;(同学们认真思考并回答)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世纪老人冰心是文学界的常青树,从19岁成名到耄耋之年仍在创作。她能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与她的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她是怎么读书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文章《忆读书》。
二、新授
(一)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写了什么)
1. 老师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8自然段(老师谦言自己抛砖引玉,以有感情的朗读来带动学生的情绪,迅速切入文本),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余下部分。(散读)   
要求:划出自己难理解的词语,然后课堂交流。
强调:以下几个词语的读音:(若无ppt,学生读的时候写到黑板上)
笸(puo)箩(luo)  天罡(gang)  地煞(sha)  消遣(qian)  烦琐(suo)  堆砌(qi)
注意文中的成语(课本第116页):
津津有味  一知半解  栩栩如生  怒发冲冠  无病呻吟(无病而呻)  (每个齐读两遍)
2. 紧扣题目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内容是: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有关读书的感受。(标题就是本文内容的概括,抓住“忆”字)
(二)分析课文,朗读体味。(怎样写的)
1.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读书经历的?
  ——时间顺序(作者一生爱读书)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2. 对于读书,文中作者有许多感受,请圈划出描述这些感受的词句,朗读交流。
  要求:朗读圈划的句子一定要结合作者当时的情感
(学生发言讲到相关(7)、(8)语句时,顺势穿插“对比”的知识和分析“好书的三个标准”。)
(1)《三国演义》:这是作者读的第一本书,所以印象特深刻,写得最详细。抓住‘咬了牙’‘居然’‘哭’等词,这与后文“心动神移,不能自已!”也相照应。
(2)《聊斋志异》 :这对“我”的作文很有帮助。
(3)《水浒传》   :着力描写的人物,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
(4)《精忠说岳》 :没什么印象。
(5)《满江红》《声声慢》:酷爱古典诗词,能背,十分动人的,写尽…情绪。
(6)林译小说 :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7)《红楼梦》 :才尝到“满……一……”,“一个……的滋味”(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的前后感受的对比)
(8)对  《西游记》  精彩         《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
         《封神榜》  烦琐         《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

现代文艺作品的比较: 从脑中抹去;
                          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无需注册
(9)第13自然段: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10)文章末尾: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小结:①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为“忆读书”服务。(写作方法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
      ②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三方面,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相对比较)看出作者评判好书的标准。
③指出全文末句 从总体上概括了作者的读书感受。
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11自然段到文章末尾。
3.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3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给同学们2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可以组为单位)
        (先从课文中找依据)
   ——A 读书好:开卷有益(对写作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让自己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多读书:博览群书(数量要多、品种要多,涉及古今中外。)可罗列文中提到的各本书。
         读好书:择善从之(要学会选择,因为只有好书才能让自己怡情知理。无意义的书不要读,注意文中好书的三个标准。)
        B在意思上层层递进。再齐读(第二次)(注意重音)这句话。
(三)总结:
(1)全文紧扣题目“忆”字,按时间顺序叙述,条理清晰。
(2)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老师指着板书,试着让学生用“记叙了…表达了…希望…”总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自己亲身的读书经历,表达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以及对读书的认识,希望我们少年儿童认识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三、作业布置
1.必修作业:积累词语,按格式抄写;翻阅词典了解成语的含义。
2.选修作业:你读的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哪本书?准备一段内容简介,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读书好          开卷有益
忆读书  ( 经历  感受 )          多读书          博览群书
冰心       时间  对比            读好书          择善从之
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贾平凹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因为贾平凹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1:27 | 只看该作者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马克•吐温
教学目的
1、  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
3、  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4、  积累下列词汇:滑稽 戏谑 分寸 恶作剧 出奇制胜 六神无主 煞费苦心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 刮目相待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微不足道 趾高气扬 大动肝火 诽谤;
教学设想:
一、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以积累词汇为重点,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为重难点;
三、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疏导、提点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去自己发现,自己品味;部分问题,不求统一答案,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积累课文语汇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 “是的。” 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今天要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真讨厌。”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理发师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礼貌了?”马克•吐温叹着气说:“每次他讲话的时候,我都不得不站着!”
马克•吐温就是这样幽默的一个人,他写的文章也幽默动人,很受人们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正授
1、  自读
A、读准字音:
  伶俐(líng’lì)  差事(chāi) 编辑(jí) 撰文(zhuàn)滑稽(jī) 戏谑(xuè)        煞费苦心(shà)  猝不及防(cù)言简意赅(gāi) 乳臭未干(rǔ)趾高气扬(zhǐ)  诽谤(fěi)
B、理解词语
      煞费苦心   滑稽   猝不及防   六神无主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
      刮目相看   戏谑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微不足道   趾高气扬   诽谤
一、字音及词义:
煞费苦心:费尽心机。
滑稽:(语言、动作)引人发笑。
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恶作剧:指戏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
六神无主:形容十分惊慌或着急,没有主意。
俗不可耐:趣味低下,令人无法忍受。
奸笑:阴险的笑。
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乳臭未干:奶腥气还没有去掉。指人年幼或年幼无知。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大动肝火:大发脾气。)
C、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学生概括:
    A、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
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
B、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
  三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C、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
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的注脚详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D、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3、速读,试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内容。
  第一层:(1-3自然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   自然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层:(5   自然段)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第二部分:(6-7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4、细读课文,填好下表:(可在课后完成)
事件        写  作  原   因        想      法        过      程        内     容
撰写希金斯投河报道        教材P7: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报纸的编辑……镇里人对这事议论纷纷,而希金斯却未觉察到。        这是个好机会,我信迷这件事非常滑稽,发表出来没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而且用猝不及防的恶作剧去攻击附近一家报纸的编辑,“看到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煞费苦心地写了这件事的详细报道,还画了一组粗糙的插图。        文章的标题带有讽刺意味“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正文是这件事的详细报道,插图中有一幅画画的是希金斯身穿衬衫,涉水过河,一手提灯笼,一手拿手杖,试控水的深度。
撰文嘲笑
两位知名
人士        不仅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而且也由于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                           
给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他是个头号的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他每周给报纸写一首新颖的“诗”,表达他的最新感受,我编的那一期就有。        心血来潮        在他诗的下方登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        教材P9:我们发表这样的东西……不要再利用本报专栏。
三、自读课文,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精析,体会课文语言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上节课布置作业并进行校正:
  (上节教案第二步第4小步)
二、再读课文,分析:
  1、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
“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
“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2、你认为,除了这些之外,作者还有哪些品质?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
3、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4、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接到编到的任务时,有一句:“天哪!我真的不想干这类事”,这当然有第一次干这事而胆层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作者儿童的故意夸张的味道;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
5、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
   (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三、学生自读,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质疑:
四、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1:38 | 只看该作者

马克吐温的幽默故事
车票  
马克吐温一次乘车外出,火车开得很慢。当查票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查票员调侃道:“我还真没看出您还是个孩子呢!”  
马克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上车时还是个孩子哩。”
登记  
马克吐温有一天来到一个小城市,他想找一家旅馆过夜。旅馆服务台上的职员请他将名字写到旅客登记簿上。  
马克吐温先看了一下登记簿,他发现很多旅客都是这样登记的,比如:拜特福公爵和他的仆人……  
这位著名的作家于是也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一针见血
美国有一位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花好多钱请人给装了一只假的,这只假眼装得真好,乍一看,谁也不会认为是假的。于是,这百翁富翁十分得意,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自己。
有一次,他碰到马克•吐温,就问道:“你猜得出来吗?我哪一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 马克•吐温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书与割草机
有一回,马克•吐温向领居借阅一本书,邻居说:“可以,可以。但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须当场阅读。”
一星期后,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用割草机,马克•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毫无问题。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里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道歉”声明
马克•吐温在一次酒会上答记者问时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此话公诸于众,华盛顿议员们一定要马克•吐温在报上登个启示,赔礼道歉。马克•吐温写了这样一张启
治梦游症
一天,马克•吐温听见好多人在谈论梦游症。其中有一个是远近闻名的梦游症患者。
马克•吐温说:“我有治疗梦游症的办法。”
那患者十分高兴地恳求:“先生,请您帮我治疗治疗好吗?”
马克•吐温说:“那太简单了,你买一盒图钉,睡前撒在床边的地上,准能治好你的梦游症。”
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
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 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3、《山中避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如诗如画的优美散文,处处饱含着浓浓的诗意,通过适当点拨,合作学习,体会文中处处闪烁着的艺术美。
教学目标:
⒈ 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⒉ 品味平易而生动的语言。
⒊ 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⒋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教学方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合作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音乐导入。
播放《渔光曲》。
启发引导:一曲优美和谐的《渔光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世界,今天,我们就走近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老先生,通过他的散文,去聆听他对音乐新的诠释,去倾听他对音乐新的感悟。
二、 正音、释词。
正音:
寂寥(liáo)   冗(rǒng)长   工尺(chě)  
乐(yuè)以教和         陶冶(yě)
释词:
①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②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③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④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⑤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三、 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主旨。
讨论归纳:本文主旨是“乐以教和”。
2、深入推进:“乐以教和”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乐以教和”有利于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
3、继续深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
讨论归纳: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曾在山中小茶店里拉胡琴,“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并和着音乐齐唱起来。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是音乐使大家和谐相处,这正是“乐以教和”啊!
4、联系实际: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讨论归纳:“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观众与演员其乐融融;歌迷与歌星融洽相处。
四、 精彩片段品析。
播放《梅花三弄》
教师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下列问题:
用横线画出优美的语句或你认为用得很恰当的词,并说明它的好处。
范读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提出来,在班内一起讨论。
1、“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为什么“很欢喜”?
2、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3、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明确: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4、“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
明确:“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
“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5、怎么理解“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明确: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而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所以他认为“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品析完精彩片段后,让学生有重点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片段,根据以上品析片段的方法,进行自我评析。
五、 体会“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1、“运用比较,突出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启发:本文多处运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探究明确:①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②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
③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
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2、同桌互相讨论:“比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比较”能更有利于突出“今日般的音乐趣味”,强调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六、 感受文中闪烁的多种美。
让学生细读课文,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先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进行点拨。
①音乐美:那伴着雨声的《梅花三弄》,那雨窗下悠悠的琴声,那伴着琴声的《渔光曲》,构成了独有的音乐美。
②绘画美:那雨中静静的小茶店,那拉琴的作者,唱歌的女孩……有屋,有景,有人,不正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水彩画”吗?
鼓励学生描绘一下这幅图画。
③和谐美:小茶店内听歌、唱歌的人,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一些年青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体现出和谐之美。
④真挚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
⑤氛围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
⑥自然美:这次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丰子恺不愧为文学家、画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他的作品处处闪烁着多种美的色彩。
同学们也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美,用自己的手去创造美!
七、 拓展深化,布置作业。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你是否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以“音乐”为话题,谈一下你对音乐的感受。
八、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
美    前后比较             拉近距离    乐
音乐
不                                              以
胜                                              教
收    品析精彩             使人和谐    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1:46 | 只看该作者

4、《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恶  ě   恶心
        wù  嫌恶
       shí什物               mó  劳模
什                   模
      shén什么               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3—4段(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5.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注意着重号词语)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三)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四)9—12段(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五)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五、探究文意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3.怎样看待游戏
(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六、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1:51 | 只看该作者

《风筝》课本剧
第一幕
  幕启
  [时间:早春三月的一天下午  地点:鲁迅家中    人物:少年鲁迅及他的小弟弟
  事因:鲁迅在后院里闲逛忽然想起似乎很多日看不见他了,但记得曾经见他在后院里拾枯竹他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做风筝!便飞快的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方凳上]
  小弟弟:(很惊慌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哥哥,我……我……
  (鲁迅看见大方凳
  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鲁迅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他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便立即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然后愤愤地走出小屋,头也不回。)
  [小弟弟看着这一幕,简直惊呆了,他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粗暴的家伙,竟是他平日里所崇拜的好大哥!他呆呆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幕落
  第二幕     幕启
  [时间:二十年后   地点:鲁迅的小书房里    人物:中年鲁迅
  事因:鲁迅在看书随手翻到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
  鲁迅:(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突然一行字映入他的眼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时,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他眼前展开。他的精神快崩溃了!慢慢地放下书,头也低了下去……)
  [他想挽回这一切,想讨回他的宽恕。于是他急速放下书,疯狂地跑出门去……]
  幕落
  第三幕
  幕启
  [事因:鲁迅疯狂地跑到小弟弟的家中   地点:弟弟家中    人物:弟弟的孩子,弟媳妇,鲁迅]
  鲁迅:(他随便抓住一个小孩就问)你爸爸呢?(小孩被他下坏了一个字都没说就先哭了,这时正好小弟弟的媳妇走出来看到鲁迅来了就问)
  弟媳妇:大哥,你来了?快进来坐坐吧!(看见孩子在哭就过去把孩子抱起来)
  鲁迅:(急切地问)我弟呢?他在家吗?
  弟媳妇:(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回答)噢!他呀,他不在家,到河边钓鱼去了。
  [鲁迅听了拔腿就往外跑]
  幕落
  第四幕          幕启
  [地点:小河边     人物:鲁迅及他的弟弟
  鲁迅一口气跑到河边看见弟弟坐在河边又跑过去拉起他弟弟被吓了一跳,以为出了什么事就忙问他]
  弟弟:(急切地)哥你有什么事吗,干吗这么急?(鲁迅二话不说就把他拉到旁边的石凳上坐着,他自己也坐了下来。可是却不知说什么好,只是看着弟弟,好几次想开口,却总也开不了口。就这么过了好一会儿弟弟终于耐不住了)
  弟弟:(急躁地)哥,你到底要说什么就快说吧!(可鲁迅却异常地平静,他沉默了一会儿,便开始叙起的旧事来。他叙到这一节,便又停了下来)
  鲁迅:(又沉默了一会儿)弟弟,当年是我的糊涂,不该阻止你玩风筝。你……原谅我吧!……(鲁迅说得很真实,就像回到了从前那样,可弟弟却像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弟弟:(很平静)有过这样的事吗?我则么忘记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鲁迅只得沉重地离开,弟弟仍旧坐在石凳上也没有去追他]
  幕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15:51:57 | 只看该作者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普通话流畅地交流格言,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倾听,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话语、观点。
3、积累格言,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激励学生用格言指导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准确流畅得体的交流格言内容,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辅助用具: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格言的作用,激发学生交流格言的兴趣。
二、课堂讨论,掌握技巧
以讨论的形式明确交流格言“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使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技巧有章可循,对口语表达的评价也更有针对性。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口语交际中对听者的要求。
三、小组交流,集思广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搜集的格言进行组内交流。
四、推选代表,交流互动
备小组推选代表把木组的交流成呆以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作以汇报,其他同学或进行评价或针对所交流的格言表达自己看法,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启迪思想,个性表达
在交流名人格言基础上,试说出属于自己的“格言”。
六、课堂反馈,积累升华
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课堂反馈,督促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格言。

写作——记一件事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1.把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2.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习重点:在作文中清楚交代记叙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列写作提纲
学习方法:引导.合作.自主练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连堂)
课前准备:阅读有关知识短文并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整理成材料。
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总会有些事情令你难以忘怀,这些事情是令你自豪或者让你惭愧呢?现在请大家好好想一想!
互动安排
请两同学(男女各一)分别说出他们最感触的事。
同学们是否听得清楚明白?如不清楚明白,欠缺什么?
让同学们先自由讨论,然后发问。
师生共同明确:事件的六要素。
师范读例文《榜样》。
请同学构思作文,列出写作提纲。
要求:确定标题及中心思想,初步体现条理性和层次感。
学习小组里相互间讨论,修改各成员写作提纲,老师巡回辅导。
老师总结并明确作文要求
以记事为主并只写一件事,弘扬社会道德风尙。
交代清楚事件的六要素。
作文有真情实感和个性化表达。
学生自主创作
要求:
1.根据提纲先打草稿,修改,再工整的抄在作文薄上。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课外练笔:记一件新近发生的趣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7: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