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WORD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01:56:47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胀、茉、莉、谎、嘱、帘、罩、弥、朦、胧”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咽、奔”;积累叠词。
2.朗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感受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体验人间真情,学会关爱别人。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对字词句的品析,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语言蕴涵的情感。

教    具         收集茉莉花的图片或实物,了解茉莉花的特点。

一.揭示课题
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然而有一种爱却让我们体会了另一种人间真情,那就是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另一种人间真情。
1.出示课题,出示图片或实物。
2.学生读题,看图片或实物,交流对茉莉的特点的了解。
3.理解课题: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淡淡的”,即平淡无奇,却幽香、纯净。
二、初读课文,感受茉莉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
  3.师生共同探讨,汇报初读结果。
    (1)本课生字较多,可安排集中识字。
  字音上,“胀、谎、朦、胧”的韵母都是后鼻音;“嘱”和“罩”的声母是翘舌音。多音字“咽”在本文中读第四声(咽下去),另一个读音为第一声(咽喉);  “奔”在本文中读第四声(投奔),另一个读音为第一声(奔驰)。
    字形上,应注意“谎”字右中部不要多加一点,“胧”字右部不要丢掉一撇,“罩”字下面是“卓”而不是“桌”,“嘱”的右下部与“离”的下部相区分。
    本课难理解的词语不多,阅读时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恬静:安静;宁静。
  静谧:安静。
  袅袅娜娜:本课指茉莉花淡淡的幽香缭绕着。
  (2)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茉莉的词语。通过读这些词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茉莉花的特点。
  平淡无奇     一股清香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袅袅娜娜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 49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20  淡淡的茉莉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胀、茉、莉、谎、嘱、帘、罩、弥、朦、胧”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咽、奔”;积累叠词。
2.朗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感受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体验人间真情,学会关爱别人。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对字词句的品析,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语言蕴涵的情感。

教    具         收集茉莉花的图片或实物,了解茉莉花的特点。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辨析多音字。
  2.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品味爱心
  1.整体感知,感悟爱心。
学生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词语,可再次要求学生默读完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最大的感受,以此初步感知父母问的相互关爱。
  2.抓住线索,体会作者用意。
  课文以“淡淡的茉莉”为题,开头、中间和结尾都写了茉莉花。也就是说:作者以茉莉为线索,贯穿全文。茉莉花香是淡淡的,但沁人心脾。而爸爸妈妈之间的那份爱,也如同茉莉花一样,平淡而美好。
  3.关注细节,体会爱心。
  课文通过妈妈生病住院这一事例表现了父母问的相互关爱。而父母问的关爱更浸润在课文的细节中,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甚至一个眼神,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幽深的真情。要让学生通过字词句去品味,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可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最能表现爱的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感受,并标注批语。然后小组交流。
    ①“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的。’’’
    在妈妈看来,让出差回来的爸爸吃上亲手包的饺子比自己生病了更为重要。妈妈的这句话,说明她把爸爸一直放在心里,胜过了自己。
    ②“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就直奔医院。”
    “奔”字在这里怎么理解?它与“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可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来感悟爸爸得知妈妈生病住院后焦急的心情。
    ③“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从“妈妈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可以感悟到妈妈虽然生病

了,但有爸爸的关心和照顾,她感到温暖和幸福;从爸爸“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可以感悟到爸爸对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
    这一自然段描绘了感人的画面与情景,“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个“探”字和一个“笼罩”,渲染了这温馨感人的气氛。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文字,应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这幅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也可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进入境界。
    ④“他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从“轻轻”、“蹑手蹑脚”、“拉”这一系列动词可以看出爸爸生怕惊醒了妈妈,体现了爸爸对妈妈的爱。
    ⑤“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爸爸说自己夜里睡得很沉,但是他是边打着哈欠说这些话的,联系前面提到的“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可以知道:爸爸为了能够照顾好妈妈,他一夜没有睡好;妈妈为了不惊动爸爸以致手脚都麻木了,同样也没有睡好。这些细节透露出他们相濡以沫的关爱。

三、联系实际,记录真爱
    《淡淡的茉莉》向我们讲述了爸爸与妈妈之间那份如茉莉一样平淡而美好的爱。爱,无处不在,有时就在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神情、一个个日常的生活细节里。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爱,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关注细节的心。其实,这样的爱不仅仅是在夫妻之间。教师可让学生回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人或邻里之间的温馨时刻,先互相说一说,交流交流,再让学生写下来。

四、课后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分类摘抄叠词,有描写动作的,有描写茉莉花淡淡香气的等。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抄写中积累。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50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21※你能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01:56:51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的:        1.认读“嗯、辅、憋、馨、戳、眶、锻”7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自信心,增强自理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难点:在读中感悟妈妈的用意。

教    具        生字卡片

(一)整体感知,自学生字
1.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画出不认识的字,通过看拼音和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其中,“嗯”在文中表示答应,应读第四声;“眶”读“kuang”不读“kuang”;“蓦”读“mo”不读
“mu”;“馨”的韵母是前鼻音;“戳”的声母是翘舌音。
    2.读完课文后,可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以此整体感知全文。
  
(二)交流讨论,理解内容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同学之间交流体会。
    “我相信:你能行!珍惜这次锻炼的机会吧!祝你成功!”
    比赛前,妈妈没有辅导“我”、帮助“我”,并不是她不关心“我”了,而是想通过这次锻炼的机会,树立“我”的自信心,培养“我”的自理能力。
    “我忽然觉得,应该用母亲来称呼我的妈妈。因为,母亲,不仅仅是妈妈。”
  一般来说,“母亲”和“妈妈”是同义词,但是通过这件事,作者觉得“母亲”这个词包含的内容更加宽广,更加神圣。母亲这个词不仅体现了长辈对“我”的养育和关爱,还体现着对“我”成长的关注和教育。
  
(三)感情朗读,体会母爱
   课文中的对话有三次,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第一次对话是课文一开始,妈妈表示支持“我”去参加主持人比赛,但一切都要“我”自己做主,并且不再辅导“我”,我不得不压抑住内心的渴望,决定“自己干”。读好这段对话,要读出“我”失望和酸溜溜的语气,而妈妈的语气要读得平淡、自然。
    第二次对话是“我”回忆两年前参加市普通话比赛时妈妈灯下辅导我的温馨情景。朗读这段对话,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类似被家长爱怜地戳戳鼻尖

的经历,带着这份情感融人文中的情境中,读出“我”的开心和妈妈对“我”的怜爱,亲切而又耐心的指导。对方言区学生还可利用课文内容给学生正音,读好前鼻音和后鼻音。
    第三次对话的内容是“我”一个人去参加比赛时与另外一家人对话的情景。读这一段对话,要读出“我”敢于一个人来参加比赛的自信和骄傲。读老人的话,要读出由“怀疑”到“赞许”的变化。读女孩的话,要读出她撒娇的语气,更衬托出我的自信和骄傲。
   
(四)联系实际,培养自信
    学完课文,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曾经克服困难、自主完成一项任务的经历,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和自理的意识。并教育学生: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胆大,那只是莽撞,自信要有充分的准备和锻炼。课文中的“我”为了完成好任务,一个人设计了元旦联欢会的内容,写好串联词,并且默记在心,而且还在交通图上找到去比赛地的路线,这一切,都为自己的自信和成功打下了基础。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 51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22 ※ 扫大街的父亲







教学目的:        1.认读“兮、歧、避、嘲、趟”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亲情。
3.培养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2.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    具        收集故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生字不多,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扫大街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要求学生读后将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通过父亲留给我们的初步印象整体感知全文。
    (1)父亲是一个工作负责的人。从“弯着身子、干干净净”等词句可以看出来。
    (2)父亲是一个关心儿子的人。从“拿钱给儿子交学费和寄宿费”、“调整扫大街的时间”和“默默关注家长会”等事例可以看出。
    (3)父亲是一个忠厚朴实的人。从父亲穿着打扮、神态表情以及他为数不多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出来。
  
(二)再读课文,理解父亲
    本文描写父亲的语言不多,但从他的动作、神态等可以感受到父亲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补充没有说出来的话,以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
    1.“半晌,父亲从屋角的床板下,拿出一个小纸包,递给我说:‘给,


这是学费和寄宿费,你快去学校交了吧。’’’
    父子住在一起多少能省下一笔钱,但挤在这里住,条件确实太差,为了孩子的学习,还是决定让他寄宿。只要省吃俭用,就能熬过去。
   
2.“我看不见父亲脸上的表情,漆黑的夜里,只有他手上的烟锅一红一红的。”
    这段描写发生在“我”对父亲说“别在我上课前扫街了,人家知道了,会嘲笑我……”之后,虽然看不清父亲的表情,但从“他手上的烟锅一红一红的”可以推测出父亲的内心活动非常复杂:别人看不起扫大街的还可以理解,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觉得父亲的工作丢人,是有些想不通。但是,为了儿子,父亲最后还是决定起得更早,尽量在别人出门之前把大街扫干净。
   
3.“父亲背过脸去,一声不吭地坐到了床上。”
    父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努力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出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怎样,父亲是多么盼望着和学校老师交流交流,了解情况。好容易才有了一次家长会,可是,孩子却不想要父亲参加。“父亲背过脸去”,是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失望的神情。父亲并没有向儿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是“一声不吭”地坐到床上,体现了父亲忠厚善良的品质。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52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22 ※ 扫大街的父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01:56:5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的:        1.认读“兮、歧、避、嘲、趟”5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亲情。
3.培养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2.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    具        收集故事

一、复习巩固
1.检查认读生字
2.用一句话概括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发挥想象,补充“空白”
    “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
    掌声又一次响起来之后,老师会说什么?家长会说什么?同学们会说什么?我和父亲又分别会有什么表现?课文中只是用了一个省略号来表示。这是课文中的“空白”,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补充这些“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可以教育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

三、前后对比,朗读感悟
课文中两次写到了作者流泪,但是各有不同。
第一次流泪是在作者要求父亲别在上课前扫街,怕同学看见会嘲笑自己之后。
在父亲的含辛茹苦面前,自己的虚荣心占了上风,明知话一说出口会伤父亲的心但还是说了,父亲的沉默、夜的漆黑更加重了作者的自责,所以这是自责的泪;


四、课堂小结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教室外父亲的身影感动了自己,这是感动的泪;同时作者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悔恨的泪。
教师可引导学生前后对照,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53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习作6  身边的老人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的方法。
  2.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
反映人物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选用典型事例描写一位老人。
  2.难点: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    具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身边一位老人的具体事例,并且对他(她)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


一、指导“写什么”。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回忆自己的生活人手,帮助确定写作的素材。
例如可采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老人。在这些老人中,有你熟悉的,有你喜欢的,还有令你敬佩的……能不能把他(她)介绍给老师呢?你所要介绍的这位老人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
    教师可组织小组互议,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介绍的人,自拟习作题目。必要时,教师可提供一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自拟题目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有关拟题的方法。如:可按人物性格特点拟题(《爷爷是个养花迷》),可按人物品质特点拟题(《不服老的姥姥》),也可按典型事例拟题(《外公戒烟》)等等。

二、指导“怎么写”。
  (1)领悟写法。
  在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是描写老人的,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领悟写法:在这些课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一起来交流。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读过的优秀习作中领悟写法:同学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描写老人的优秀习作,想一想,哪些习



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向大家介绍一下。
(2)归纳写法。
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从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优秀习作中,
你认为要写好一位老人,必须注意哪几个方面呢?然后教师揭示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第一,要抓住具体的事写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第二,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3)具体指导。
    记事写人: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来写。要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使人物的形象逐步完整。要把事情写具体,这样人物形象才能丰满起来。文章的开头可以对人物作简要的介绍。
  外貌描写:主要是对人物外形特征的描写。包括对老人的服装、打扮、相貌、神情、身材、体态等方面的描写。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
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问的关系。
  动作描写:善于抓住人物具有特点的动作,恰当地运用动词,从而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具有活力。
三、学生构思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54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习作6  身边的老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01:57: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的:        i.        学生习作。
ii.        修改完善习作。
重点难点:        学生如何修改习作。
教    具        习作范文
一、        学生构思,完成初稿
1.        拟题。
2.        选择材料。
3.        确定写人方法。
4.        完成习作初稿。
二、        学生交流习作初稿
1.        学生朗读习作。
2.        学生欣赏习作。
3.        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
4.        提出修改建议。
三、        学生修改习作
四、        誊写习作。
五、        例文赏析
卖报的老人
每天我经过巷口时都会看见一位卖报的老人。
老人双目失明,紧闭的眼睛深深地凹陷着,满头银发,衣服干净整齐。他总坐在一张小凳上,一根细竹竿斜靠着腿,各式各样的报纸整齐地叠放在一张塑料布上。
老人常常让我想起自己失明的外公。我也尽量克制着自己提前到达的阅读欲望,与街边许多的报刊亭匆匆地擦肩而过,只到老人那里买上几份报纸回家。老

人迅速地“捏”出钱的大小,然后忙着找零。他的顾客很多,我相信多数是冲着老人的残疾而来的。  
时间久了,我和老人也渐渐熟识了起来,从断断续续的谈话中得知老人就住在附近。他没有子女,老伴也体弱多病,老两口就靠老人卖报的微薄收入度日,生活得很是艰辛。每天早晨,老人准时从一个报刊亭拿来已经分好的各类报纸,然后趁着上班的高峰期多卖上几份。黄昏时候,他又早早地在巷口守候着归家的人们。老人的顾客们也都很自觉,都是自己拿报,而且尽量备好零钱,为老人省去了不少麻烦。
一个寒冷的冬夜,我因为有事耽搁挺晚才回家,我夹紧衣服快步往家里赶。走到巷口,我又看到了老人熟悉的身影——瘦弱的他蜷缩在一件黄色的军大衣里,面前的报纸还剩下不少。我走上前去跟他搭话,老人听出了我的声音,告诉我可能是因为天气的原因,今天的报纸卖得不好。我拿了几份报纸,故意递给他一张二十元的票子,老人摸索着手里那些零碎的纸票,我连忙说:“不用找了,天这么冷,您就早点回家吧!”老人忙摆手说:“谢谢你的好意,挣个钱都不容易啊,报钱明天再来给吧,再说还有好几个老主顾还没来拿报纸呢。”听着我呼气的声音,老人还嘱咐着我天太冷赶快回家。他把二十块钱直直地伸到了我的面前。看着他坚定的样子,我只能默默地把钱接了过来。      
走了几步,我转身再看老人寒夜中独守的身影,心里酸酸的,几乎要落下泪来了。
参考资料
头发  白发苍苍 满头银发 两鬓染霜 头发稀疏
眼睛   眼睛布满血丝 会说话的眼睛 慈祥的目光眼睛 眯成一条缝 眼泡浮肿 炯炯有神
面容   清瘦的脸 古铜色的脸 布满皱纹的脸 满脸憔悴 脸色苍白 童颜鹤发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55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23  古诗二首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爆、屠、滨”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难点:理解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具        磁带
(一)阅读《元日》
    l、唤起体验,谈话导入。
    先通过谈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如:你喜欢过年吗?你知道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然后出示一组春联或过年的画面,启发学生回忆过春节那种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情景,再引出诗题导入新课: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叫做“元日”,即春节。
    2、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初读古诗的目的是认识生字,读通诗句,并借助字典或课文的注释,大致理解诗意。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法:学古诗都有哪些基本方法?接着师生共同归纳学法,让学生按“读准字音一读通诗句一理解意思一展开想象”四个步骤自学。最后检查自学情况,全班交流初读成果,并相机进行指导。
    (1)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检查古诗读通读顺的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2)检查生字“爆、屠”的自学情况,注意从形声字的特点去引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爆”的声母是“b”,不要读成了“p”“爆”字应注意右边“暴”的最后五笔为“竖钩、点、提、撇、点”,不要写成了“水”。
    (3)出示词语卡片:“爆竹、屠苏、瞳瞳日、新桃、旧符”,读后理解或质疑。
    (4)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抓住关键字词,借助字典或课文的注释,结合课文插图,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5)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决。
  3、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可以充分利用课本图画、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将画面与诗文对照,也可以通过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描绘的辞旧迎新、欢度佳节的热闹场景。
    从整体人手,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作者择取了哪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燃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新符。)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1)品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温暖的春风中,人们燃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小孩子玩耍的嬉闹声,大人们举杯相碰时的祝福声……仿佛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烟花点亮夜空、小孩们灿烂的笑颜、人们走家串户互相拜年……仿佛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习习春风、喜庆的过年气氛……)
    可采用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男女生呼应读等形式,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
    一读,读出欣喜、兴奋;
    二读,读出温暖、希望;
    三读,读出送旧迎新的喜庆。
   (2)品读“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可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形式,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义吗?(除旧布新,表达祝福。)指导学生带着深深的祝福来读,可采用齐读、男女生呼应读等形式,尝试动作表演朗读。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以下供参考: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人们畅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着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好不惬意!就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崭新的一年。
  4.反复诵读,体悟诗情。
   (1)播放有关过年的喜庆画面,进一步感受春节的欢乐祥和,让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元日》一诗是王安石拜相推行新政时写的。在新年的第一天早晨,诗人听到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感受着春风轻拂脸面,看着初升的太阳普照大地,人们欣喜地高挂新的门神,联想到自己可以推行变法、除旧布新,可以实施强国富民的抱负时,诗人感觉信心倍增,意气风发,眼前仿佛展现出一派无限光明的前景。
    (3)齐读古诗。
  5.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歌描绘的景象画一幅画。
    (3)古诗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俗风情画卷,上网或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春节的风俗,大家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01:57:0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爆、屠、滨”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难点:理解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具        磁带  幻灯片
(二)阅读《春日》
    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范读、配音乐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必死抠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歌(如《春天在哪里》)引诗,激发情绪。
   (2)以文(如朱自清的《春》)引诗,营造气氛。
  (幻灯片出示文章片断,配乐朗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3)以忆(回忆学过的知识)引诗,调动积累。
    由此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再提出:让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朗读古诗,初知大意。
   (1)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读时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注意词与词之间的节奏,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寻芳”、“光景”、“新”、“东风”、“总是”、“春”。以下供参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扫清障碍,了解大意。
    本诗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是“滨”,韵母是前鼻音。即水边,与水有关,故“三点水”旁。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看注释、查工具书、小组讨论等形式,说说这

首古诗的大意,及不明白的地方。理解诗句内容,不要拘泥于字面上的直译,只要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如,“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想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3.想象意境,品读全诗。
    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
  (1)品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心情是怎样的。
    多种形式朗读诗句,读出诗人临水观景时的心情(喜悦、兴奋、舒畅、得意……)。
  (2)品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说说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嫩黄、碧绿、紫罗兰、鹅黄、玫瑰红……)引导学生发现春的色彩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千言万语归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你想用怎样的颜色去描绘它?投影出示:“我要用——(颜色),描绘——;我要用——(颜色),描绘——;我要用——(颜色),描绘    ……”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已成为一切初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多种形式朗读诗句,读出诗人对大自然勃勃生机的由衷赞叹。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到泗水河畔,放眼望去,风光无限,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只因为有了这春风,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4.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配合适当的动作吟诵古诗。
    (2)尝试背诵,互相评价。
   (3)课外收集关于“春天”的词句或诗文,积累语言。
    (4)创作一首春天的诗,或画一幅春天的画,或以《春日》为题写一篇短文。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57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24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寇、晋、榴、崖、斩、钉、截、攀、罢、
豪”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拧、磨”;正确读写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感悟他们
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
3.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    具        图片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可以借助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影像直观感受,调动学生情绪,引入课题。也可以通过教师激昂或感人的语言讲述故事发生的背景,将学生带入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从《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3)质疑释疑,悬念导入: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是何等之壮呢?
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全班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全神贯注: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3)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给课文分段并拟小标题。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详略得当。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01:57:1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诱敌上山)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五壮士为拖住敌人,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直至弹药耗尽。      (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第六至十自然段):五壮士英勇跳崖。(英勇跳崖)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58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24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寇、晋、榴、崖、斩、钉、截、攀、罢、
豪”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拧、磨”;正确读写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感悟他们
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
3.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    具        图片

1、品读文本,体会精神。
    抓住题眼中的“壮”字,品读课文,谈谈五壮士之“壮”表现在哪些地方。可以让学生在文中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说说这些词句为什么能打动自己。教师相机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五壮士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但是如果他们马上去追赶部队,就会暴露目标,以致前功尽弃。因此他们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并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思想准备。一个“走”字,体现了班长的果敢与绝决,饱含着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了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了他们的心理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
行动一致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日寇头上砸去。”
    为什么把石头比做“雹子”?弹药即将耗尽,石头便是武器,依仗地势,指向明确,密集而迅猛。感悟五壮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朗读时,要读出这股战斗豪情。
   
(3)“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壮烈豪迈的口号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对党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交织在一起,是党所领导下的军队的力量之源,是抗战取得胜利的保证。
   



此外,还有五壮士歼敌时的群像描写,五壮士屹立主峰眺望等句子,还可结合课本图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层层品味感悟,体会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壮志”;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生死抉择时的“壮举”以及英勇跳崖的“壮烈”。

2、朗读指导,感情升华。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自我与相互推荐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看图画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的来说,本文朗读的感情基调是以颂扬的语气为主,语调比较高昂,有些词语要读得略重一些,叙述性的语句语调要平缓。

3、理性思索,呼唤和平。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网页上,有这样一句显目标题:“让战争成为过去,让和平书写未来”。这就是中国人民最真诚、最坚定的心声。
    在和平年代,爱国并不一定要流血牺牲,爱国也并不一定非轰轰烈烈,引导学生不忘国耻,做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59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2 5 ※  老人和他的儿子






教学目的:        1.认读“攒、锁、雇、置、蓄、刨、砖”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3.通过学习,理解老人的良苦用心,懂得拥有勤劳俭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拥有钱财更重要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2.难点:理解老人的良苦用心,懂得人生的道理。  
教    具        录音机  磁带

(一)创设情境,导人课题
   1.播放《劳动最光荣》音乐,师生齐唱儿歌。然后针对“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等歌词进行探讨交流,相机导人课文学习。
    2.可以就学生的家务劳动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或者从课文题目人手,设疑激趣:老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由此导人新课。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难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本课要求认读7个生字。“攒、锁”的声母是平舌音;“置、砖”的声母是翘舌音;“锁、砖”是三拼音节;“雇”的声母是“g”,不是“h,,;“蓄”读“xu”,不要读成了“chu”;“刨”的声母是“p”,不是“b,。7个生字都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结合形声字规律进行识记。
   本课不容易理解的词语不多,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自主理解,也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弄懂词义。
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该用的时候也不用。小气,不大方。
     


周济:接济,救济。
     乐善好施:成语。爱做好事,喜欢施舍。
    不翼而飞:成语。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痛不欲生:成语。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了极点。      热泪盈眶:成语。因为非常高兴、感动或感激,眼眶里充满了泪水。
教诲:教导。
    2.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理清文章层次,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八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发生,老人担心儿子坐享其成、不会持家而制造家财被盗的假象;
   第二部分(第九至十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儿子靠辛勤劳动挣钱养家,节约俭朴,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的过程,老人从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
   第三部分(第十三至二十六自然段):老人终于放下心来,道出了事实的真相。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 60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2 5 ※  老人和他的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01:57:1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的:        1.认读“攒、锁、雇、置、蓄、刨、砖”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3.通过学习,理解老人的良苦用心,懂得拥有勤劳俭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拥有钱财更重要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2.难点:理解老人的良苦用心,懂得人生的道理。  
教    具        幻灯
一、合作研读,理解感悟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思考探讨:
    (1)为什么老人要制造家财被盗的假象?  (2)儿子是如何看待家财丢失的?又是怎样用具体的行动去创造幸福生活的?  (3)老人为什么道出事实真相?儿子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重点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感受老人和儿子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内在品质。
    (1)描写老人的句子:
    ①“一辈子辛勤劳苦,积攒了不少家财。他并不吝啬,经常周济穷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文中的哪些词语打动了你?(辛勤劳苦、并不吝啬、经常、周济。)
    ②“当父亲从儿子手里接过一块面包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父亲高兴得热泪盈眶,他完全赞同儿子的计划。”
  父亲两次流下热泪,这是什么样的泪水?(感动、高兴、感激……)此时父亲心里会想些什么?说说自己的理解。
   (2)描写儿子的句子:
   ①“儿子很可惜财宝,但是他更疼爱痛不欲生的父亲:‘爸爸,咱们去干活,还会把钱挣回来的!’’’“到了中午,他领到了一半工钱,买了个小面包,急忙去找父亲分着吃。”
    儿子对待钱财的态度怎样,对待父亲的态度又有什么不同?

    ②“一天天过去了,儿子有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儿子靠辛勤劳动,来养活自己和父亲,他有了一点积余,就一分一分地攒起来。”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勤劳俭朴。)
    ③“瞧,我攒的钱够买一匹马和一辆马车了。用马车干活既省劲,又能多挣钱。”“我想开一个小铺子。这样,我们就会像从前一样慢慢置起家产来。我不敢肯定能跟从前一样富有,但只要能平平安安,体面地过日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儿子除了勤劳俭朴、孝敬老人,你觉得他还有哪些优点值得学习?(长远实际的生活规划、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④“儿子走到父亲面前,吻了吻他的手,激动地说:‘爸爸,谢谢您给我的教诲。这比您留给我的钱财更重要。’’’
    儿子为什么激动,是见到了“失”而复得的财宝,还是感动于父亲的良苦用心?你认为老人给儿子的教诲是什么,它真的比钱财更重要吗?
    4.指导朗读。
    课文的对话很多,很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物的心理,通过朗读再现老人制造假象时的良苦用心,道出真相时的殷殷爱子之情。
二、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探讨:这位老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受?
    2.小结:课文讲述了老人为了激励独生儿子自食其力,制造家财被盗的假象,断绝儿子的依赖思想,终于培养了儿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勤俭持家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续写故事:想象儿子接收了父亲的财产后,会如何生活。


记         
年   月   日                               本期总第61  课时
第  课  时        课题:    2 6  ※ 少一个马掌钉







教学目的:        1.认读“爵、厮、鞭、缰、覆”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3.能正确分析查理国王战败的原因,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难点:体会查理三世因为少钉一个马掌钉而丢了一个国家的前因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    具        图片 幻灯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马掌图片,认识马掌,简介给马儿钉马掌的作用。
   2.出示马掌钉图片,认识马掌钉的用处。
     3.导入新课: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马,马,一马失社稷!”一匹马怎么可能会让一个国家倾覆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与这句名言有关。(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本课要求认读5个生字,“鞭”是三拼音节,韵母是前鼻音;“僵”是三拼音节,韵母是后鼻音;“厮”是平舌音;“覆”的声调是第四声,不要读成了第二声;  “爵”是“嚼”的一半,读“jue”,不要读成了“jiao”。本课有1个多音字,在文中反复出现,注意辨别。
ding 钉马掌 钉扣子
   ding 马掌钉 钉鞋 铁钉
   2.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分小组轮流读课文,评议正音。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交代了这场战斗的重要性;接着详细描写了铁匠给战马钉马掌钉的过程:缺少材料,战事逼人,马夫心切,铁匠将就而为;然后写国王战场失利,成了
俘虏;最后的段落很有特点,从“少了一个铁钉”,到“失了一个国家”,以严密的逻辑对全文做了画龙点睛的总结。
   4.快速默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决战即将打响。
  (2)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二自然段):钉马掌,少钉子。
  (3)第三部分(第十三至十五自然段):掉马掌,打败仗。
  (4)第四部分(第十六至二十一自然段):查理国王战败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03: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