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问题设计: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
| 回忆已学知识并积极回答,重点比较硫、木炭、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的现象。学生讨论后归纳:发光、发热、剧烈
| 由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由已有的资料学会归纳并小结的能力
|
问题引入
| 问题设计:燃烧是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吗? 物质燃烧会有条件吗?
| 很好奇,很想知道燃烧究竟有哪些条件?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探究燃烧条件
| 1、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
2、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的现象,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 1、 观察实验现象(实物投影)
2、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 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 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 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4) 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活动小结:(板书)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 老师演示给学生观察,目的在于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并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实验事实再次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
探究灭火原理
| 1、 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或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每个问题进行小结。
|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2、 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3、 讨论与交流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 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在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通过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突破难点。
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
安全知识
| 教师演示:实验7-2:面粉爆炸实验
| 1、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阅读P128-129内容。
3、 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 1、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阅读P128-129内容。
3、 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
灭火器原理
| 阅读教材(P127)与交流:
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
| 让学生初步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以及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
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2、作业:课本P131习题
|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要有氧气或空气
(3)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具备一点即可)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易燃易爆物安全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