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秀课例《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0:1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7~78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4题
二、设计思想
    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一些区别,同时,百分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2、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的读,写练习,同时还安排了根据实际数据提出数学问题的开放性练习和实践调查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百分数数感的培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比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方法
    例证法、迁移法、类比法。
六、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课前要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赛吗?说到篮球就会让我们想到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姚明)
    这里有一项关于姚明的数据统计
(出示)
    据统计:姚明在NBA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两个赛季罚球命中率高达81%,但上赛季下降到了78.3% 。
(两个百分数用红色表示)
    教师:大家认识红色的数吗?看到这两个数能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共同认识这个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出示课题:认识百分数)
    教师:关于百分数的知识,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二)、例题教学,引出概念。
     1、出示例题,引发探究
    例1: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王老师对其中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教师:我们来看看比赛的数据显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0:13:35 | 只看该作者
(出示表格)
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李星明 25 16
张小华 20 13
吴力军 30 18


    教师:如果你是教练,根据这张表格里的数据,你能判断出哪个队员投篮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想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如:谁投中的次数多,谁的成绩就好一些;谁失球的次数最少,谁的成绩就好一些;算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再比较这几个分数,谁大就表示谁的成绩好一些。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并明确最后一种方法是合理的,并在表格的右边增加“投篮的比率”一栏。
    2、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独立计算三名队员投中的比率。
    指名报计算结果,教师完成统计表。
    让学生说一说16/25 、13/20 、18/35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你能比较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可以是把三个分数,先两个两个比较,再确定哪个分数最大,或者先把三个分数一次性通分,再比较大小,也可以把它们都改写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谈话: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改写。
    指名口答改写的结果,教师板演。
提问:64/100 表示哪两个数量比较?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再让学生说一说65/100 、60/100 的实际含义。
    提问:现在能很快看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说明: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提问:百分数怎样写,怎样读呢?
    学生自学课本78页上面的内容。
组织学生说一说读法和写法,教师进一步示范90%的读、写法。
    提问:百分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部分?用百分号形式写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模仿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照样子表示出65/100 、60/100 ,先写出来,再读一读。
    提问:读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说明:百分数不读作“一百分之几”,而要读作“百分之几。”
    提问:你能说说黑板上百分数是什么意思?(尽量引出投篮命中率为后面的“百分率”作铺垫)
    教师:请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写些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记时开始。(停,时间不是很长)
    师:如果老师要求写十个,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描述一下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写了5个,我完成了50%
    学生2:我写了7个,我完成了70%
    教师:如果不直接告诉别人,让别人猜猜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还有70%没有完成;
    学生2:我写好的接近50%;
    学生3:……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话题入手,根据统计表提出“谁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中认识到通过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并将分数再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初步体会到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揭示百分数的概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讨论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自主写喜欢的百分数的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了百分数的意义和作用。]

    (三)、分层练习,加深理解
    “做一做”
     指导学生做一做。
   (1)第一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写一写这几个百分数,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2)第二题
    出示题目,可以组织学生在同桌内相互读一读,在进行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的1~4题
    1、第1题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读一读每个百分数,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每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意义。
    2、第2题
    让学生分别写出这些百分数,并指导学生说一说它们分别表示的意义。
    3、第3题
    本题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习练习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发展个性,通过交流是学生认识到,相同的百分数可以用不同的设计表示。
    4、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分别读一读,写一写这些百分数,并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再一次巩固百分数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一个人的收获不仅来自于1%的灵感,更重要的来自于99%的汗水,如果每一节课同学们都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你们100%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出示: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师:你能用百分数来描述你这节课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选择现实的素材,让学生读、写百分数,说百分数的含义,既练习了百分数的读法,又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感受百分数的应用价值。在练习三的第3题学生通过判断,了解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再次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课的结束前学生用百分数描述学习的感受,检验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和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0:13:47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借助例题的学习,我先出示了三名运动员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中呈现的是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练,怎样判断哪名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好些?学生们经过思考马上想出了办法,交流时即刻有学生说出应该通过比较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此时,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说出了理由:因为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数来判断成绩的好坏。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
    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上完本课后觉得不足之处是很多学生还没能够理解百分数与分数两者的区别。我想在第二课时中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00: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