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坐立走,有精神》教案与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23:4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坐立走,有精神》 作者及工作单位  陆梅   桂平市社坡镇维新小学 教材分析 《坐立走,有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以“让我的身体更棒”为主题,通过“坐立走,有精神”“爱清洁,讲卫生”和“伸伸腿,弯弯腰”三个活动主题,旨在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孩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主题一:坐立走,有精神。通过示范、比较、评价、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学情分析 本班有53名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多,形成了或者正在形成的行为习惯有的是好的,有的却不利于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如坐姿不正确,站姿没精神.站姿、坐姿不正确,这些行为习惯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中学会自我关爱,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和正确的坐、立、走对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的重要极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面貌。  教学目标 通过示范、比较、评价、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基本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难点: 让学生在平常的实际生活中、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坐、立、走的习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23:4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3 23:41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观察主图,理解主题
三、讲解要点
四、看一看,评一评
五、认识正确姿势对人的好处
六、比赛坐立走
七、小结

上课(起立),你们瞧,李雪琪同学站得多有精神啊!哇,这边第二组的同学都站的挺好的。请坐下,老师发现李春华同学坐得真好呀!显得整个人都有精神了。
看看书上的这3幅图,说说看这3幅图里面大家都在干些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观看书中的组合图,说一说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老师示范,讲解
出示脊柱变化的图片,解说
经过刚才的练习,现在我们来开展坐立走的比赛吧!比比谁的姿势最美。
通过练习,学生们都能完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但是要养成这种习惯还需要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多加注意,每天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学生自我纠正自己的站姿、坐姿。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学生演示,学生评价,纠正

用身边的例子说说

让学生明白怎样站姿、坐姿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知道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在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明白好的坐、立、走姿势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明白正确的坐、立、走使我们的身体挺拔,有精神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坐如钟,身子正;腿并拢,脚放平。
立如松,挺胸膛;抬起头,看前方。
走如风,脚步轻;头不摇,身不晃。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23:42:2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我授课的内容《坐立走,有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是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该脱离儿童熟悉的生活,应该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这一特点。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取材,用身边的例子让他们在课堂上来对照、纠正,而后又设计相对应的活动,如“看一看,评一评”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教育自己,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大家,最后又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达到了初步教给学生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的方法,让他们明白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和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面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我感到不足的地方是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调控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22: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