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10:4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蜡烛的变化》

作者及工作单位
梁家繁   广西省梧州市藤县塘步镇沙田小学

教材分析

   《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本单元共4课,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的物体的两种变化,一种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这两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生活中接触过蜡烛,但真正观察过蜡烛的变化的学生可能很少,所以要通过撮、压、加热,冷却、燃烧蜡烛的实验来认识蜡烛的物理、化学两种变化形式。

学情分析

    经过多学期的科学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对科学充满兴趣,对探究实验充满好奇,基本养成了先思考后实验的习惯,并会对实验过程作记录。但因学生发展差异性的存在,还要加强监督学生的科学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要求学生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形式,形态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2、根据物质变化的前后过程,会判断是那种变化形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蜡烛燃烧时产生什么现象。发光,发热,空气的变化,黑碳

难点: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10:49:3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演示:通过蜡烛感观认识,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践,感悟发现
1、课前准备好多支蜡烛,两个烧杯,两个白瓷碗,酒精灯,石棉网,石灰水,小手帕。
2、比较实验结果,谈发现
3、交流、讨论
三、谈收获,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总结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品,平时使用时,你注意到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蜡烛的变化
加热:熔化
冷却:凝固
火焰情况,杯的温度
杯壁的变化
碗边有什么
加热和点燃的变化有什么区别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形态变化和本质变化
学生回答:白色,有点软,容易弄碎,能发光等。
抽学生分组实验:
1、用一只碗装一段蜡烛,用酒精灯通过石棉网加热一段时间,后又冷却,观察变化,所有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2、点燃蜡烛,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体验,记录。
3、用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观察,记录。
4、将一只白碗靠近火焰,过一会观察该部位。观察,记录。
分组讨论、交流
判断教本31页和32页所出示的物质变化的类型
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知识。
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蜡烛的特点。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体验,由此转化而成。
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
产生了新物质。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总结
运用、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特点:软,易碎,能照明        点燃:发光、发热,产生新物质,有碳
加热:熔化。  
冷却:凝固
形态的变化                     本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10:49:3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上课之前我认真地阅读了教科书。初步感觉这节课的内容是简单的,可是要突破教学重点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就按教科书的步骤设计实验,课前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设计好教学目标,落实知识点,定好教学重难点。课堂安排好实验过程,提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最终通过亲自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讨论等过程去发现新知识,并及时总结归纳。最后让学生通过判断生鸡蛋变成熟鸡蛋、树叶颜色变化、火柴燃烧、水的三态变化等巩固所学知识。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当然,课堂上,在判断书本上所例举的各种物体的变化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个别学生不能准确判断,而我却急于引导,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如果今后再上这一节课,时间充足的话,我一定会让学生做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9: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