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22:09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齐读1——4自然段。
2 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细读第5——8自然段:
1 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什么地方?我们来到谷地有什么感受?
2 讨论、交流。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着重体会“群山环抱”的意境,为下文“圆形的乐池”、“四周乐声奏鸣”的理解作铺垫。感受是“那道瀑布”离我们“近得很”。“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撩”在文中的意思,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瀑布泻入谷地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板书:感受:舒服
3 听录音,让学生获得那种舒服极了的真实感受。
4 小结节意:写下到谷地的感受。
5 轻声读课文6—7自然段,说说哪些句子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还读不懂,需要别人帮助。
6 电脑出示句子,着重理解这两句话:
(1)“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灌:浇,灌注。乐声奏鸣、声浪各指什么?指瀑布的声响大。
(2)“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挟:夹在胳膊下,然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7 反复练读,让学生体会自然景观对游人心情的影响,使其察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的联系,对人的身心的陶冶。
8 小结6——7节意,与第5节合并。
9 导读第八自然段:
(1)齐读后,简价徐霞客的生平,说说“沉醉”的意思。
(2)小结段意:写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三、赏读全文:
1 有感情的齐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称为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 填空:
这是一篇——,写了“我们”在————,描绘了————————————,讴歌了——-——。
四、作业 :
1 摘录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2 造句。
3 仿写一处景物,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
形态————宽
声响————大
黄果树瀑布 { 感受 }舒服极了
灌满 活力
挟来 生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22:14 | 只看该作者
莫高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莫高窟的多媒体课件及录象片段。
    开课时,看课文录象,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在网上(网址:google.com)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再次听录音,看课文录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
       [归纳出学法,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3、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引读背诵。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5、学习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思。]
   6、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四、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习、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点击背景音乐,出示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22:1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效果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当、巧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二、激发想象,感悟品味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教者采用变序手法,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习作5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帅鸽》的片断,领会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写法。认识过渡句的作用并练习运用。
   2、学习本文的观察方法,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
   3、按作业的要求,抓住外形和动作的特点写好一种动物,并恰当使用过渡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要有顺序地去观察动物,观察中要善于捕捉到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特点;练习写好过渡句。
   2、观察和描写要抓住特点,学写过渡句。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
  你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写一篇关于动物的习作。
  (二)学习例文,探讨写作方法。
  1、出示书中插图,问:图中画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你是怎样去观察的?你见过鸽子吗?喜欢鸽子的哪些方面?
  2、学生自学例文,讨论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教师在学生自学中检查点拨。
  3、了解小作者是怎样写鸽子的,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哪些地方定既具体又生动,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自然衔接起来的。
  4、师生共同总结出写作方法:
  (1)要有顺序,抓住特点。
  (2)突出重点,抓住特点,详细描写。
  (3)写好过渡句。
  (三)学生自读例文,体会写作方法。
  1、联系实际观察生活,进行习作练习。
  2、通过观察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1)学生认真阅读书上的最后一段,领会这次写作的要求和有关内容。
  (2)指名学生简要汇报一政自己的观察笔记后,其余的互相交流。
  (3)学生运用例文中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进行口头描述。
  3、学生按要求进行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5:
教学目标
   1、会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会比较形近字,并用形近字组词。
   3、会仿照“ABB”“AABB”两种组词形式写词语。
   4、会体会感叹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
   5、会用关联词语“只有……才能……”只要……就……“写句子。
   6、会独立给一篇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独立运用提出问题,用连接问题答案的方式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的不同之处;比较正确地提出问题,连接问题答案,概括段落大意。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22:23 | 只看该作者
   第1课时
  一、第1题。
   1、比赛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查字典。
   2、写出带点字的读音。
   3、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些带点字大多是词语的关键字。
     栖息:多指鸟兽歇宿,也指人暂居住。
     腮边“两颊的下半部脸。
     山峦:连绵的山。
     银发:白发。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
     悬崖陡坡:山崖坡度很大,近于垂直,十分险要。
     身躯矫健:身体强壮有力。
  二、第2题。
   1、抄写这些字。
   2、独立确定部首。
   3、查字典验证。
   4、小结:像这样比较特殊的字应该重点记忆。
    (1)同桌讨论交流方便快捷的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
    (3)有多余时间的同学或小组,可以在字典中找一些类似的部首记一记。
  三、第3题。
   1、比较这些字,说说部首与字义的关系。
   2、组词。
   3、比一比上下两个字,说说比出了什么。(字的意义和字的部首有关,我们记字要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记一个部件,加上不同的部首,记信许多字,比如:“槐、愧”以外,还有“魔、魁”等。)
   4、自己再列举一些字给同桌做一做。
  四、第4题。
   1、读这些词语。
   2、归纳构词形式。
   3、照样子写几个。
   4、说说这样的词语和作用(这些词语形容事物的外形、色泽、质地等,起到了强调、渲染的作用。)
   5、各挑选一个词语造句。
  五、第5题。
   1、读句子,比较句子的异同。
   2、每组第二个句子,我们叫它感叹句,它的标志:感叹号和感叹词。
   3、在句子中找一找,圈注出来。
   4、带感情读,体会感叹句的语气和感情跟一般的陈述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的第2句表示称赞的感情。
     第二组的第2句表示喜爱的感情。
     第三组的第2句表示自豪的感情。
   5、学写几个感叹句,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
   6、小结:感叹句贵在“有感而发”,切忌随便就发。
  六、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第2课时
  一、第6题。
   1、读句子。
   2、把句子分成两句话说,懂得两者的条件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
   3、仔细比较两个句子,哪一名的条件是唯一的,也就是说“达到后面的结果只要这一个条件就可以了”。(只要……就……)
   4、这是这两个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词的主要区别,同学们要牢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把话说准确。
   5、用这两个关联词造句,留心区分不同。
  二、第7题。
   1、复习运用“提出问题,连接答案,概括段意”的方法。
   2、读短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3、提出问题(“我”到什么地方去旅游,留下什么印象?外宾对农民的西瓜感到怎么样?人群里为什么会响起掌声?掌声赞扬什么?
   4、概括段意。
     第一段:“我”到北京旅游,到八达岭见到的一件事,留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农民卖的瓜外宾感到很满意。
     第三段:农民卖瓜买卖公平,受到周围群众的掌声赞扬。
  三、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22:29 | 只看该作者
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 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
复述实验经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22:3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 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裁矗?
2、指导分段
(1)    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    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①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②第二段: (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③第三段:(4节) 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 (读句子,谈体会)
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5、指导朗读。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词。
   2. 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22: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     不向困难屈服    自强不息
2、  师: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理解: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
6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齐读四自然段。)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七、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板书 :
      
       家境贫寒      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       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       自强不息
       《国榷》       名垂青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3: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