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7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堂教学中的三个重要因素。教材是相对静止的,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彰显其生命力,因而,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素养、精神状态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这一因素,学生以什么样的知识基础、学习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显然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关注了知识基础对学生学习新知的影响,但对每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不够关注,还停留在公开教学时,让学生看看新的教学环境,唱唱歌,做做游戏,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这一层面,而没有更深入地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研究学习状态的问题。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一、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宽松活跃而不失紧张
  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学生充分激活潜能,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营造宽松、融洽、活跃的教学氛围,但同时要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紧张感。
  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位教师设计了抓铅笔的游戏:让学生每人抓一把铅笔,然后与小组里的4个人比一比,谁抓得最多?然后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一眼就看出抓了几支?教师组织这个游戏的目的,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游戏进一步感知10支可以捆成1捆,建立10个一是1个十的表象。然而在游戏过程中,由于要比谁抓得多,所以有的学生抓了一把觉得不够多,又重新抓,甚至还出现了互相抢铅笔的现象,至于老师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是毋需担心的,问题是怎样适度控制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有效地思考数学问题。让学生比一比谁抓的铅笔多,本意是想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但实际上学生过于激动,课堂也有点失控。如果教师不让学生自己抓铅笔,而是为每组提供十几支铅笔,让学生先数一数有多少支,再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支。这样安排,或许既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又能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思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探索自主而不失引导
  有效的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茫然状态时,要及时加以提示;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时,要及时帮助梳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要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需要进一步提升时,要及时引领……
  一位教师执教“圆的面积计算”。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然后提问:“圆可以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可能处于茫然状态,于是又进一步提示:“我们知道圆的面积是和半径的关系的,并且圆是个曲线图形,能不能从半径入手,想办法把圆进行转化呢?”由于学生没有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的经验,并且通过实际操作转化成的图形都是近似的,所以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依然觉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又通过课件演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然后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会怎么样?32等份呢?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对于教师课件演示的环节,教师们之间是有争议的。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窄化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只是在做一个机械的“操作工”。但我觉得这里的演示却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想到将圆等分后再剪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的,因而这样的提示切合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状态。
  三、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情趣盎然而不失实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千方百计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的情境和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但是,有时候往往事与愿违。
  一位教师在教学“8加几”的时候,用课件出示了儿童乐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熟悉的场景配合精美的动画,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要求发言。有的学生说:“儿童乐园很好玩!我发现了小火车、碰碰车,还有滑滑梯。”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儿童乐园有很多小朋友。”有的学生说:“我还发现了儿童乐园有五颜六色的花朵,花的旁边还有一只蝴蝶。”……很长时间过去了,学生的发现也很多,可就是没有发现教师期望的内容。
  课后,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偏向归咎于情境的创设,认为情境的“生活味”太浓,导致学生受了无关信息的干扰。其实,我认为这个情境的创意还是不错的,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研究学生的注意特点,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教师应该清楚,我们创设的现实问题情境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生活的要素,这些生活要素使得情境本身富有情趣,所以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不能任由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浅表的层面,而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情境中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比如,在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情境后,教师可以提问:“这是游乐园的一角,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哪些游乐项目?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本质上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预设,使教学富有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8-12-2 13:43:0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