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研版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七册Module 10 Unit 2 Go straight on!教案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08:0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Go straight on!主要内容是通过看交通信号灯说一说交通规则,复习祈使句的表达方法,并练习否定的请使句的表达方法。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时际生活,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方面内容必须掌握。本单元用一课时完成,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说一说交通规则,练习肯定的和否定的祈使句。

学情分析

对于祈使句,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有接触,例如:Stand up! Sit down! 这节课就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整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们通过观察交通标志,学会用英语表达其意思。

2. 能力目标:能正确使用祈使句发号施令,或者明确能与不能做的事情。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交通知识,并讲述不遵守规则的危害,使大家从小就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为以后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品质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正确使用祈使句发号施令,或者表示不允许。

2. 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Greeting)

二.复习(Revision): 录音播放上一节课所学的活动3 Listen and do的内容:1.Stand up! 2.Stand in line! 3.Say“ good morning”!...学生做动作。

  三.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老师模仿交警指挥交通的样子,让学生猜“What am I ?”(学生应该能回答得出“A policeman!”)告诉学生男警察policeman  女警察policewoman 。老师继续模仿交警指挥交通的动作,并提问:Do you know what I mean? ( 成绩好的学生会用英语说出几个指令,如:Turn  right !   Turn left !差一点的会用汉语回答。)

2.告诉学生,为了自己的安全,我们不仅要听从交警的指挥,还要学会看懂交通规则。课件出示Module 10 Unit 2 活动1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说说他们是什么意思? Say it in English or Chinese.(学生踊跃发言)

3.让学生听录音,给交通标志标序号。(请学生回答)再放一次录音,更正答案,并让学生Listen and repeat。让学生朗读活动2中的句子,之后再把活动1中相对应的交通标志的序号写在句子后面的横线上。

四.趣味操练(Practice): Game:Say“Please!” 老师先讲游戏规则:当听到有please才做动作,否则就会出局。老师说句子,学生分四个小组做动作,四个小组中分别留到最后的同学到讲台前进行决赛,获胜者得到老师奖励的一个奖字,并且同学们纷纷伸出大拇指对她(他)说:Winner!Winner!(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五.拓展活动(Add-activities):假设在一个路口,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交通警察、行人和司机。当行人或司机没看清楚手势或没听懂指令时,他们就相撞了。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过之后,我及时讲解他们这样做的危害。

六.作业布置(Homework):写出五个祈使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08:02:1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进行,如果只是老师在讲解,我想学生可能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于是我设计了老师模仿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游戏环节学生参与的热情过高,使课堂有点混乱,应该控制好学生的情绪。

拓展环节设计得好,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教育意义。课后作业如让孩子们回去收集与生活有关的祈使句(指令),并且回去向身边的亲人宣传交通规则就更好了。

通过这节课反应出来的问题,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充分运用好游戏的作用,让孩子们玩得尽兴又能学到东西。

总的来讲,这是节课上得还比较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07: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