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修订版2012秋一年级数学上册【认位置】教材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07:2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帮助学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初步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容易界定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所以例题以及随后的“想想做做”都把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认识,获得经验。
判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涉及到由谁来做出判断,以什么为参照做出判断。把画面中的人或动物的判断作为答案,还是把学生自身的判断作为答案,是颇为复杂的事情。以至于“小明的右边有什么”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经常有不同的答案。本单元教学方位知识,让学生联系直接经验,以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去辨析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例题里画出的小朋友与学生同方向,因而关于左右的判断是一致的。图中小明的右边也是学生的右边,小红的左边也是学生的左边,教学不会发生混乱。
编排的思考题里,面对面的两个人分辨左和右,结果是不一致的。图画中尽管人们上楼梯与下楼梯都要靠右边走,由于上楼与下楼的朝向不同,所以分别走楼梯的一侧与另一侧。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靠自己的左边走下楼梯,因而走错了。思考题是一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初步涉及稍复杂的辨别方位的内容,不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1 例题的教学活动分三步展开。
例题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左边和右边。关于这个判断,有些学生可能已经能够进行,有些学生可能觉得难度很大。教材放低教学起点,确确实实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做出正确判断。首先是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更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这对他们认位置相当重要,因为很多儿童都要联系自己的肢体来分辨左右,根据自己的右手确定自己的右边,那么另一边就是左边。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这两句话描述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应该用“×在×的×边”这种完整的话描述。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的左边。然后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境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和“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还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边、哪个在右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材里的叙述为主动认可教材的描述。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边”这样的语言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努力避免“×在左边”“×在右边”这样简单化的、不具备相对性的表述。三是“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这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已经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一般不要求学生同时说出两句话,更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看图说一说”,应该以说左右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芳、小刚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意。如果学生说出了前后或上下关系,如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讲台的前面等,也是可以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07:21:52 | 只看该作者
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或右的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意图。
“想想做做”里的其他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答问题或进行操作。这样做虽然多花费了一点时间,但能够减少甚至避免错误的发生。如果学生发生判断的错误,仍要联系他们的左手和右手,认识并改正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2: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