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7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公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9:4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题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及工作单位 武鸣县城镇一小:谢华龙
教材分析
1、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3、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4、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9:4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31 09:42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

1、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播放录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1、介绍实验材料(鼓,钢尺,橡皮筋),
2、提问: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
3、教师指导实验,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4、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1、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假如我们要让这面锣停止发声,那该怎么办?
4、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能感受到声音?


1、提问:今天的课堂我们做了很多实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2、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1、雷声、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2、学生猜想、各抒己见。




1、讨论发声方法。
2、回答:敲、打、压、弹、拨……
3、学生实验,填写表格。


不发声时的状态

发声时的状态




橡皮筋



钢尺



4、 小组汇报: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1、音叉发出了声音但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的振动,
2、把敲打过的音叉马上放入水中,水动了起来,说明音叉在振动。
3、学生回答后,让一个学生上来一起做实验。
4、学生摸自己的“喉咙”,
猜想耳朵的构造。




1、知道了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整理实验器材。


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让学生使鼓、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发生时的状态和不发生时的状态,从而小结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让知识随之存入学生的大脑里。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鼓…………敲打
橡皮筋…………弹      ﹜振动
钢尺…………弹,拨
                              ‖           ‖
在力的作用下   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2、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橡皮筋、鼓、钢尺“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3、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4、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了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31 09:43:2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1、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刻,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我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又设计了音叉、队鼓和锣三个演示实验,其中怎样让发出声音的铜锣立即停止发声这一教学活动,以一种逆向思维验证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设计独特新颖。这对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堂课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观点,倾听学生的认识。在小组汇报时,让学生来汇报,让其他学生来补充,不断完善观察内容。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的思维碰撞是最有价值的。而老师只是提供这么一个平台。从本节课来看,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组长为核心,成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教学井然有序。这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
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把学生的分组实验分成了有一定“梯度”的三次:第一、二次实验,把重点放在正面探究上,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第三次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让学生懂得了物体发声时是否在振动,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材料来观察。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能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学生对音叉振动产生声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首先是实验前指导不够到位,其次是反应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学生没有把振动联系在一起,这种明显的实验现象却给了学生以错觉,这是我课前始料不及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科学规律,在引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学生学会在“做”中学,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知识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9: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