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
| 1、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播放录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1、介绍实验材料(鼓,钢尺,橡皮筋), 2、提问: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 3、教师指导实验,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4、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1、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假如我们要让这面锣停止发声,那该怎么办? 4、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能感受到声音?
1、提问:今天的课堂我们做了很多实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2、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 1、雷声、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2、学生猜想、各抒己见。
1、讨论发声方法。 2、回答:敲、打、压、弹、拨…… 3、学生实验,填写表格。 4、 小组汇报: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1、音叉发出了声音但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的振动, 2、把敲打过的音叉马上放入水中,水动了起来,说明音叉在振动。 3、学生回答后,让一个学生上来一起做实验。 4、学生摸自己的“喉咙”, 猜想耳朵的构造。
1、知道了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整理实验器材。
| 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让学生使鼓、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发生时的状态和不发生时的状态,从而小结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让知识随之存入学生的大脑里。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