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师分析小学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21:4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师分析小学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课堂
  每一次的作文练习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训练和提高的过程。观察和写,让学生得到作文本的训练,而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则是在教师的一次又一次的批改和讲评中不断提高的。这一阶段,是师生共同总结本次作文的经验教训,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趁热打铁,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动机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可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此,从作文教学讲评角度来看,教师首先要做到无论工作多忙多累,也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发现学生作文本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较多地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批改,并在班级恰如其分地讲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作文兴趣。但是,在表扬的同时,教师也应工整即使地指出学生作文本中的缺点和不足。这样一来,他们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又从教师的批改中学习如何才能写得更好,机起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因此,趁热打铁,让学生不断获取成功的经验,不断获取新的认识,为其写好下一篇作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比较,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
  如果说,学生修改作文本,是积极思维,重新经理协作的哪个基本的过程的话那么,在批改和讲评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再现写作基本过程,另一方面则将自己过去的作文本与修改过的作文本进行比较,将自己的作文同其他同学的作文本比较,如:在学看图作文《悄悄话》这篇文章是,有些同学是这样写的:小红放下书包,快步走到爷爷的耳朵边说:“爷爷,我考试得了一百分。”有些同学又是这样写得:小红放下书包,快步走到爷爷身边,贴着爷爷的耳朵说:“爷爷,爷爷,我考试得了一百分。”这两种作文本主要是“对着”和“贴着”这两个小红说悄悄话的姿势用词不同,我将这两种写法各读了一遍,请同学比较一下,说一说自己觉得哪个词更恰当。一位同学说:“对着这个词不太礼貌。”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看法,继续引导“这么好的事情,小红第一个告诉的是爷爷,而且还不让别人听见,可见,小红跟爷爷非常亲密,对爷爷也非常爱戴,贴更礼貌学,另外,从图中看,小红的嘴里爷爷的耳朵很近很近,几乎贴在一起了,所以贴更恰当一些。”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哪个词更准确,同时,在比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三、通过竞争,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
  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在讲评课上讲评成绩,提出问题,表扬进步,批评落后,由于学生有一种向上心,好胜心,他们往往为了争取好成绩而和别人竞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心理会激发他们改进缺点,努力达到老师的作文本要求,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但在竞争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互助精神,在教师讲评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这样一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作文训练的效率就会迅速提高,班级整体的作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四、模仿和创新,提高作文水平。
  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在讲评作文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范文的榜样作用,可采用换人,换事情,换场面等联系。在讲评的过程中,学生的模仿,可能是完全不自觉或并不完全自觉,但是为了避免学生完全模仿或出现照抄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创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不同角度寻找新意。模仿和创造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影响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时间证明,只要教师讲评得法,社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规律,而讲评中萌发的这种思维的创造性,必然回引起写作的创造性。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学生的期待心理。凡是认真写作文本的同学都希望能尽快知道老师对其作文本的评价。如果时间拖久了,这种期待心理就会逐渐淡薄以至小时,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老师,就应该即使批改,即使讲评,就如同前面第一点所说到的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趁热打铁,使批改和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本水平的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09: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