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十册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单元25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通过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问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准备:
与本课教学有关的课件
设计理念: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问题“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 民族”切入教学,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理解。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而又个性化得“悟”提升审美情趣,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组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更深层次的读与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导:同学们,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是,光了解我国的民族风情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去
领略德国的独特民族风情。大家都知道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作者季羡林先后两次来到德国,感慨万千,写下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板题)
2、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生齐读,纠正字音。
2、指导书写疑难字。
3、结合预习,理解疑难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
2、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语,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回顾
1、生自由读文,用笔划出作者第二次来到德国发出赞叹的句子。
2、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疑问?
三、细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感悟美丽。
(1)再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作者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
(2)出示第一句(课件),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同学们,你们喜欢养花吗?养花是为了给谁欣赏?作者此时看到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谁看?此时作者心情如何?你从哪一句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正是这样是指怎样?应读出什么语气?
(3)指导朗读。
2、品读第三自然段,领悟美丽。
(1)出示第二句(课件)。
(2)师配乐朗读,同学们闭眼边听想象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花多、花美?
(4)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份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插图(课件出示),图文对照把这奇丽的景色读出来吧!
(5)作者置身于这奇丽的景色中,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6)出示第三句(课件)。
(7)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讨论。
(8)汇报。
(9)指导朗读。
(10)读懂了这一段话,再来读,大家一定会读的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四五十年后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当迎接他的主人问,有什么变化吗?他是怎样回答的?
(2)这里“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仅仅是沿街奇特的风景吗?还指什么?
三、课堂延伸。
1、小结:
2、举例说说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问人人”的事例。
四、布置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课外阅读有关季羡林作品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德国风光与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