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第十册小学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附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07:0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十册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单元25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通过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问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准备:
与本课教学有关的课件
设计理念: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问题“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 民族”切入教学,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理解。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而又个性化得“悟”提升审美情趣,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组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更深层次的读与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导:同学们,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是,光了解我国的民族风情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去
领略德国的独特民族风情。大家都知道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作者季羡林先后两次来到德国,感慨万千,写下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板题)
2、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生齐读,纠正字音。
2、指导书写疑难字。
3、结合预习,理解疑难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
2、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语,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回顾
1、生自由读文,用笔划出作者第二次来到德国发出赞叹的句子。
2、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疑问?
三、细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感悟美丽。
(1)再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作者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
(2)出示第一句(课件),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同学们,你们喜欢养花吗?养花是为了给谁欣赏?作者此时看到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谁看?此时作者心情如何?你从哪一句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正是这样是指怎样?应读出什么语气?
(3)指导朗读。
2、品读第三自然段,领悟美丽。
(1)出示第二句(课件)。
(2)师配乐朗读,同学们闭眼边听想象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花多、花美?
(4)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份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插图(课件出示),图文对照把这奇丽的景色读出来吧!
(5)作者置身于这奇丽的景色中,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6)出示第三句(课件)。
(7)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讨论。
(8)汇报。
(9)指导朗读。
(10)读懂了这一段话,再来读,大家一定会读的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四五十年后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当迎接他的主人问,有什么变化吗?他是怎样回答的?
(2)这里“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仅仅是沿街奇特的风景吗?还指什么?
三、课堂延伸。
1、小结:
2、举例说说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问人人”的事例。
四、布置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课外阅读有关季羡林作品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德国风光与文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07:07:45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当我找到了季羡林老师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的时候,特别是2006年, 95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十大人物时,季羡林老先生说:我没有做什么令人感动的事,真的是有的话,只有“勤奋”两字。那是,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再也没有逃避和偷懒的借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学生写话,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通过对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想象写话:、他会梦见什么?从而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7: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