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29 07:56:00
|
只看该作者
二、导操作,培养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下面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的两个片段: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8个。教学片段一: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块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面积。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三种方法:①一个一个去摆,摆满纸板,量得面积是15平方厘米;②一行行或一列列地摆,再用乘法求出面积;③沿长边摆5个,沿着宽边摆3个,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出面积。教学片段二: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长12分米,宽4分米)的面积,想一想如何去测量?一个学生手中只有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无法测量。怎么办呢?在学生陷入困境时,教师提醒学生合作去摆。而两人只有16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也不够摆满课桌,这就创设了一个学生先讨论如何去量,然后再动手测量的情境。通过小组商讨后,有两人合作的,沿着长边和宽边分别摆一排,就能测量计算出它的面积;也有6人小组合作的,摆满桌面,再算它的面积……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三、导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如教学“年、月、日”一课之前,教师布置一道预习题:“小丹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丹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8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老师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预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四、导讨论,提高思维训练的合作效率。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在规律归纳中,引导学生讨论。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如教学“20以内加减法”,出示练习:
8+313-6
()+()()-()
()+()()-()
()+()()-()
学生完成练习后,组织讨论,尝试归纳,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总结出其中的规律:(1)在加法里,当和不变时,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小)另一个加数则相应减少(或增加);(2)在减法里,当差不变时,被减数增加(或减少),减数也相应增加(或减少)。以后学生利用“递增”、“递减”规律做类似的题目,速度快,准确率高。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锻炼,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2、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不是把这个规律的关键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质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学生对规律就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在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课一开始,教师说: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下面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①0.75÷0.5②20÷6③58.6÷11。当学生发现②、③题永远除不尽,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入课题,并组织小组讨论。这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从而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创新学习的活动中去。
4、一题多解,思维发散时,引导学生讨论。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应用题:“某服装厂计划本月生产衬衫4000件。上半月完成5/8,如果下半月完成的与上半月一样多,这个月将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经过学生思考、讨论,找出6种不同的解法:
①4000×5/8+4000×5/8-4000②4000×(5/8+5/8)-4000
③4000×(5/8×2)-4000④4000×5/8×2-4000
⑤4000×(5/8+5/8-1)⑥4000×(5/8×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