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28 07:32:0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有必要从进一步学习需要的角度,对数值计算“算法多样化”加以再认识。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制订的《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就对产生于问题情境的计算需求作了分析: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都需要通过计算解决,就是需要计算,也存在多样化的计算方式可供选择。
上图为我们揭示了算法多样化的另一种诠释,即计算方式、工具的多样化。我们目前倾注大量精力、反复探讨的只是口算、笔算方法的多样性。
综观整个义务教育的数学学习过程,口算和笔算,必然要从学习的主要对象退居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时,数值计算充其量是一种工具,只要结果准确即可,很少再去顾及算法与过程。因为此时需要集中注意力于数学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在学习计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各展所能,想到几种算法就交流几种算法。因为这对学生的发展有利。但经过练习巩固最终保留下来的,就应当是比较实用的算法,而不再是五花八门的、表现性的算法了。
因此,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与优化不可偏废,计算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都是发展的需要。
仅就计算基本功的训练来讲,必须练好:
100以内的四则口算;
可归结为100以内的小数四则口算;
简单的分数四则口算;
其他口算,如简单的分数小数互化,等。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泛学科的学习习惯之外,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不容轻视的学习习惯还有,检验、预习、复习,以及反思。
这里只讨论预习。随着探究学习的被提倡,出现了教师不希望学生预习的现象。老师们的疑虑是“学生先读了课本,还有什么可探究的?”
在进一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预习习惯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那么,探究与预习,究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探究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学生先读了课本,知道了结论,但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预习之后仍然存在探究的空间,只是提高了探究的起点,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使探究的深化。
一般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探究学习,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是相互交替、有机结合的。
再说,探究学习并不排斥理解与掌握。借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二维学习分类来揭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如下图。
诚如奥苏贝尔指出的那样,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发现(探究)学习未必一定是有意义的学习。他所作的关于学习的二维分类,对于正确理解、正确对待探究性学习,处理好探究学习与预习的关系,也是很有启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