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9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乘车》教案与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0:4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10以内的两步式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本课掌握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后面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是数学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教材设计了乘车这一情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并在具体的上下车情境中体悟到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完10以内加减法,在之前没有真正接触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运算符号的计算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对于他们是较陌生的。
这批一年级学生成长于热闹繁华的市区,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并且家长文化修养较好,使得他们有着宽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学前教育,大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表现欲极强。对于他们来说10以内的加减法并不困难,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及难点就是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0:41: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23 10:43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自由发言。


通过这样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6路公共汽车驶来了,驶向陈仓园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6路公共汽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火车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6路公共汽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陈仓园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1、小组讨论。

2、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采用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发挥集体力量,以强带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及汇报成果中享受合作的欢乐和成功的愉悦。

活动三:动手摆


摆圆片列式

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1、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2、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人人都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从具体操作中深化新知。


活动四:日常生活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增进友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以学习的本来面目。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


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总结。


六、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


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本节的知识,以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


板书设计


乘车

2+1+4=7      7-3+2=6      6-3-3=0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            )(             )

小组评价:(            )(             )

老师评价:(            )(             )

评价说明:根据自己本节课的表现,在相应选项内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0:42:31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乘车》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我觉得在本节课中我做的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具体情境,感受数学意义。创造性地设计乘车下上的一个情境,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分析并解决了问题,从而体悟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不觉得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有着无穷的乐趣。
第二,让学生手脑并用。通过摆圆片这一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加深了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算理的认识,同时通过同桌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我觉得本节课中我做的不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从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运用所创设的情境,再配合动手算一算、互相交流等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使计算方法多样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二,没有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正确、熟练,但大量单一的练习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我在设计练习时没有用多种有效的练习方式,我可以用口算卡片和开火车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有兴趣的活动中掌握了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我觉得我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第一,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就会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我的课堂更有活力;第二,加快说话的语速,我觉得语言可以慢,但数学思维不能慢,我要加快自己的数学思维带动学生的数学思维;第三,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学生,用鼓励代替批评效果更显著。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在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方面达到双重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4-15 18: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