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9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评比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0:3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是分多次进行教学的,在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均有涉及。本课时是在学生二年级学习过认识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新教材中的这一教学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努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资料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0:38: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23 10:39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哪些球类运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接着向学生说明由于场地原因,我们在教室里比赛拍球。
(2)排球游戏准备:
全班学生按男女生分成两队,每队商议一个队名。
每队出一名计数员(在黑板上按拍球数贴出磁性圆片)
(3)想一想:我们该怎样进行比赛?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采用学生提出的比赛方法进行比赛。
学生提出的比赛方法可能有:
每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选手比赛;
每队多派几个人参加比赛(如4人),把每人排球的总数想加,这样更能体现团体实力。
男女生全员参与(教师要指出: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每个人都参与拍球活动)
接着,组织两队学生依次用前两种方法比赛(教师计时:每人拍5秒;计数员用磁性圆片
  












学生提出比赛意见。















在老师的组织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比赛,同时计数员用磁性原片表示出本组队员的成绩。







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项比赛的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表示出本组队员的成绩。)
第一种方法比赛完后教师及时宣布获胜的队伍(失败的队伍会反对);
再用第二种方法比赛,比赛完后让学生自己判断谁获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你能列算式吗?(教师板书:每一队求总数的加法算式。)
小结:在每队参赛人数相等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队拍球总数来决定胜负。
接着教师宣布加入输球队伍拍球,找学生计时,全班学生数数。计数员把教师拍球的个数记录在输球的队伍中。(控制拍球数,使总和是5的倍数,使总和超过刚才的获胜队伍而平均数不超过。)
拍完后重新宣布获胜队,激起原来获胜队伍的不满。
教师:为什么这次比较总数不公平?
(2)思考比赛人数不相等时的比赛方法
教师:人数不相等,就没有办法通过比较总数来比较哪组的排球水平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出公平的比较方法。
(3)汇报交流


提出反对意见,并说出自己反对的理由。


说出自己判断那组获胜的方法,讲清楚自己的理由,并尝试列出算式。


























思考并讨论比赛人数不相等时的比赛方法。
讨论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通过比较两个小组的拍球总个数或以拍球个数最多者在哪个小组来评判优胜队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比较合理,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产生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用每个人平均拍多少个球来比较是公平的——即每队队员的平均数。)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求出每队的平均数?
(2)用自己的方法,求刚才比赛时男女生队拍球的平均数。









(3)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
说明这样计算的理由——把总个数平均分给队员,就得到了全队队员拍球的平均数,它代表了整个队拍球的整体水平。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师:男队拍球的平均数是 8 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了 8个?***拍了8个吗?那怎么变成了8个?
教师:女队的平均数是 7 个,7代表了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个 7
4、沟通平均数与






尝试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有:
方法一: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到黑板上通过直观移动磁性圆片,把拍球多的队员的球移给拍球少的队员,最后使每个拍球队员的拍球数变得同样多。
方法二:把较大数多的部分移给小数,使各数平均大小
(与移多不少的直观性相比,这是抽象的移多补少。)
方法三:计算的方法










通过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意义地理解,展示思维的多样性。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生活的联系
(1)学生举例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或听过)平均数吗?
(2)教师举例(课件出示)
2009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2900人;
2009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
教师:信息中是不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每天都去2900人?3月15日去了2900人,对吗?2900人是指什么?
你怎么理解信息中的两个数据。(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像信息一样给予引导,并说出教师本人目前的年收入,及一个农村亲属的年收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1、王叔叔每天跑步路程统计图(P71,第2题)(课件展示)
(1)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请你估计一下,这四天中王叔叔平均每天跑几千米?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估计的结果


举出生活中自己了解到的平均数的例子。










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平均数的意义思考后作答。

















观看课件中的数学信息,并联系所学的平均数的知识回答老师的提问。






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并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2、月平均用水量
(1)课件出示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缺水的实际情况以及月人均用水量。(学生观察图表)
(2)课件对比展示某居民用户2010年每个季度的用水情况,并让学生在给出的三个算式中选择正确的计算每个月用水量的列式:
(5+8+6+5)÷4
(5+8+6+5)÷12
(5+8+6+5)÷365
学生选择正确的求每个月用水量的算式,同时指出另外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数据,谈自己的感受。
3、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计算机画面上出现课本第72页数学故事中的画面。
通过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根据所学所理解的平均数的意义,选择正确的求每个月用水量的算式,同时指出另外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进行思考后进行判断,并阐明理由。








熟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感知平均数范围:比最大值小,比最小值大。













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

板书设计
比一比
(说明:课题下面的较为明显的分成三份:左边和中间展示两组比赛的统计图和计算平均数的算式,右边列举出平均数的三种计算方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你有哪些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0:39:0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拍球游戏引入,并在比赛中引出怎样判断那组获胜这一问题,一起学生的思考。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对前两种比赛的方法分别用个人成绩和几个人的总成绩进行胜负的比较。由于老师的“同情”失败队伍,加入第二次拍球比总数时失败一方的队伍,造成“输赢之势易也”的争论局面,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争论中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拍球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5-7 15:53:42 | 只看该作者
没法下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22: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