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 (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哪些球类运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接着向学生说明由于场地原因,我们在教室里比赛拍球。
(2)排球游戏准备:
①全班学生按男女生分成两队,每队商议一个队名。
②每队出一名计数员(在黑板上按拍球数贴出磁性圆片)
(3)想一想:我们该怎样进行比赛?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采用学生提出的比赛方法进行比赛。
学生提出的比赛方法可能有:
①每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选手比赛;
②每队多派几个人参加比赛(如4人),把每人排球的总数想加,这样更能体现团体实力。
③男女生全员参与(教师要指出: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每个人都参与拍球活动)
接着,组织两队学生依次用前两种方法比赛(教师计时:每人拍5秒;计数员用磁性圆片
|
学生提出比赛意见。
在老师的组织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比赛,同时计数员用磁性原片表示出本组队员的成绩。
|
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项比赛的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 表示出本组队员的成绩。)
第一种方法比赛完后教师及时宣布获胜的队伍(失败的队伍会反对);
再用第二种方法比赛,比赛完后让学生自己判断谁获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你能列算式吗?(教师板书:每一队求总数的加法算式。)
小结:在每队参赛人数相等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队拍球总数来决定胜负。
接着教师宣布加入输球队伍拍球,找学生计时,全班学生数数。计数员把教师拍球的个数记录在输球的队伍中。(控制拍球数,使总和是5的倍数,使总和超过刚才的获胜队伍而平均数不超过。)
拍完后重新宣布获胜队,激起原来获胜队伍的不满。
教师:为什么这次比较总数不公平?
(2)思考比赛人数不相等时的比赛方法
教师:人数不相等,就没有办法通过比较总数来比较哪组的排球水平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出公平的比较方法。
(3)汇报交流
|
提出反对意见,并说出自己反对的理由。
说出自己判断那组获胜的方法,讲清楚自己的理由,并尝试列出算式。
思考并讨论比赛人数不相等时的比赛方法。
讨论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
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通过比较两个小组的拍球总个数或以拍球个数最多者在哪个小组来评判优胜队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比较合理,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产生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 (用每个人平均拍多少个球来比较是公平的——即每队队员的平均数。)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求出每队的平均数?
(2)用自己的方法,求刚才比赛时男女生队拍球的平均数。
(3)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
说明这样计算的理由——把总个数平均分给队员,就得到了全队队员拍球的平均数,它代表了整个队拍球的整体水平。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师:男队拍球的平均数是 8 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了 8个?***拍了8个吗?那怎么变成了8个?
教师:女队的平均数是 7 个,7代表了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个 7 ?
4、沟通平均数与
|
尝试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有:
方法一: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到黑板上通过直观移动磁性圆片,把拍球多的队员的球移给拍球少的队员,最后使每个拍球队员的拍球数变得同样多。
方法二:把较大数多的部分移给小数,使各数平均大小
(与移多不少的直观性相比,这是抽象的移多补少。)
方法三:计算的方法
|
通过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意义地理解,展示思维的多样性。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 生活的联系
(1)学生举例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或听过)平均数吗?
(2)教师举例(课件出示)
①2009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2900人;
②2009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
教师:信息①中是不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每天都去2900人?3月15日去了2900人,对吗?2900人是指什么?
你怎么理解信息②中的两个数据。(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像信息①一样给予引导,并说出教师本人目前的年收入,及一个农村亲属的年收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1、王叔叔每天跑步路程统计图(P71,第2题)(课件展示)
(1)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请你估计一下,这四天中王叔叔平均每天跑几千米?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估计的结果
|
举出生活中自己了解到的平均数的例子。
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平均数的意义思考后作答。
观看课件中的数学信息,并联系所学的平均数的知识回答老师的提问。
|
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 并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2、月平均用水量
(1)课件出示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缺水的实际情况以及月人均用水量。(学生观察图表)
(2)课件对比展示某居民用户2010年每个季度的用水情况,并让学生在给出的三个算式中选择正确的计算每个月用水量的列式:
①(5+8+6+5)÷4
②(5+8+6+5)÷12
③(5+8+6+5)÷365
学生选择正确的求每个月用水量的算式,同时指出另外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数据,谈自己的感受。
3、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计算机画面上出现课本第72页数学故事中的画面。
通过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
根据所学所理解的平均数的意义,选择正确的求每个月用水量的算式,同时指出另外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进行思考后进行判断,并阐明理由。
|
熟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感知平均数范围:比最大值小,比最小值大。
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
|
|
板书设计
|
比一比 (说明:课题下面的较为明显的分成三份:左边和中间展示两组比赛的统计图和计算平均数的算式,右边列举出平均数的三种计算方法)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你有哪些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