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o1234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09:54:00 | 只看该作者
三)说话行为——说话句。
说话行为是用‘嘴’这个器官做出的。
把说话行为表达出来的句子叫说话句。
说话句的基本形式是:先写说话的人,再写冒号,再写话的内容。而话的内容,要用双引号引起来。
既:   说话句=人+说+:+“话”
例1:他说:“天气太热了。”
解释:先写人(他),再写‘说’, ‘说’字后面要用冒号‘:’,再写话的内容(天气太热了。),话的内容要用双引号括起来。另外,我们要指出的是,这个‘说’也可以是‘问’‘答’ ‘唱’‘哭道’‘大叫’‘喝道’‘自言自语’‘嘟哝’……等。
例2:我大吼道:“滚!”
例3:小明唱道:“一条大河……”
例4:他呻吟着:“哎哟哟……”

说话句的形式,对三年级以下的小朋友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多练习了。
各位,你们何不在回复中,写几句呢,就写两句你们想对我说的话吧。

来一段连话吧。
老师看见小明扭头和另一个同学说话(看见),就抓起一支笔(动作),向小明扔过去(动作),笔打在小明身上(看见)。小明吓了一跳(动作),忙坐好(动作)。老师指指他(动作),说:“上课要注意听!”(说话)

说明:1:连话不是作文,只能算是文中的一段吧。
2:‘就抓起一支笔’,不是动作句的基本形式,而是变化式。这句话的基本形式是‘老师就抓起一支笔’,在连话中,‘老师’这个词省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09:54:00 | 只看该作者
四)听见行为——听见句。
听见行为是用耳朵这个器官做出的。
把听见行为写出来的句子叫听见句。
听见句的基本形式:先写人,再写‘听见’或‘听到’,再写听见了什么。
既:  听见句=人+听见+话或声音。
听见行为也有两种,一种是听见话,一种是听见声音。
例1:他听到小明说:“天气太热了。”
解释:先写人(他),再写‘听到’或‘听见’,再写听见的话(天气太热了)。注意,话的内容,仍然要用双引号括起来。
例2:我听见妈妈在门外喊:“吃饭啦!”
例3:我听见妈妈在嘟哝:“这孩子,怎么老挂在网上不下来呢,这样下去不得病才怪呢!”
例4:我听见爸爸问:“他现在就没有病吗?”

现在可听见有人讲话了?写下来吧。

例5:他听到“怦怦”的枪声。
解释:先写人(他),再写‘听到’或‘听见’,然后写声音(怦怦)。声音要用双引号括起来。
关于声音加不加双引号,或者是加双引号还是单引号,现在比较混乱。在我们这里,统一规定加双引号。
例6:小明听见一阵“劈哩啪啦”的声音。
例7:他听到“吱——”的拉拉链的声音。
解释:拉拉链的声音长而不间断,所以用‘——’
例8:他听到“汪汪汪”的狗叫声。

现在可听到什么声音了,写出来吧。
打字的声音就可以写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09:54:00 | 只看该作者
五)感觉行为——感觉句。
感觉行为用什么器官做出的,这个比较复杂。比如味道是用舌蕾品出来的,气味是用鼻子嗅出来的,粗糙光滑是用手触摸出来的,天气的冷热,是用皮肤感受出来的,光泽,则是看出来的。
把感觉行为写出来的句子,叫感觉句。
感觉句的基本形式是:先写人,再写‘感觉’(亦可是‘感到’或‘觉得’),再写印象。
既:  感觉句=人+感觉+印象
例1:他觉得很冷。
解释:感觉句的基本形式,先写人,再写‘感觉’、‘感到’或‘觉得’,再写印象。
例2:小明感觉很害怕。
例3:老师觉得一阵风吹来。
例4:我觉得他很坏。

现在你有什么感觉呢?能不能写出三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09:54:00 | 只看该作者
六)想行为——人想句。
想行为自然是用脑子这个器官做出来的。
把想行为写出来的句子叫人想句。
为什么不叫‘想句’呢。因为思想这种行为,是人类独有的。
当然现在有人说别的什么也可以想了,现在还未有定论。
人想句的基本形式:先写人,再写冒号,再写想的内容。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写出想行为,是比较因难的,因为想行为太抽象了。为了帮助小朋友写出想行为,所以我们对想的内容做了规定。具体规定请大家看例1的解释。而且我们还要求,在记一件事时,一定要有一个人想句在里面。
例1:他想:太渴了,我要喝水。
解释:先写人(他),再写‘想’,再写冒号,再写出想的内容(太渴了,我要喝水。)注意,想的内容一般分两句,第一句写做事的原因,第二句写做事的决定。
对于想的内容的规定,是为学生初学写作方便而设定的。因此对于初学者,我们要求他们一定要写想句的基本形式。待练的较熟了,再学习想的扩展式。
例2:我想:太远了,我要坐车去。
例3:小明想:那个人太凶,我不要和他玩。

各位是成年人,或者最小的也读初中了吧,就不需要遵守关于想的内容的规定,脑子里想什么就写什么吧。
现在你在想什么呢?
4:伯儒行为和伯儒行为句的意义:
伯儒行为对于我们理解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伯儒行为句对于我们表现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理解沈氏法的关键,是沈氏法的最基本的概念。沈氏法就是以伯儒行为和伯儒行为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各位可能觉得,我讲的太细了,太琐碎了。我也承认有这个问题,但如果你所面对的是小学生,那就非这样做不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09:55:00 | 只看该作者
来段连话吧:
简述:我看见显示屏上的提示,就写了几句话,传到屏上去了。
我看显示屏上写着:“现在你在想什么呢?”(看见),想:想知道我想什么,好,我告诉你吧。(想)于是,我把双手放在键盘上(动作),“辟里啪啦”一阵响(听见),只见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行字“罗嗦!拿我们当小孩吗?”(看见)我把手从键盘上收回来(动作),右手抓住鼠标(动作),‘啪’的一声(听见),一击左键(动作),看见……
我写得有点粗糙,还可以写得更细一点,不过刚开始练习,这样也就差不多了。定这一段的目的,是说明‘我们做事,是用六种行为来做的。’
另外,连话不是作文。

各位是不是也练一段连话呢?
简述:小明玩电脑时,渴了,就喝了一口水。
各位试试吧。就写在回复上,传到网上。让大家看看,和大家探讨一下。

以回复的方式写上‘喝水’的连话。
小明在玩电脑,突然觉得渴了,想:太渴了,我要喝水。于是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觉得不渴了,放下杯子,接着玩电脑。
和你想得一样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09:55: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表达的具体?

当我们记一件事时,我们只要把做事的每个行为按照正确的顺序写下来,则事就写具体了。
以下举例说明之:
例1:事的概述:小明在看电视,发现要下雨了,于是他把窗子关上了。
请同学们以自己为小明,把这件事做几遍,仔细体会在做这件事时,做了哪些行为。然后把这些行为按正确的顺序写出来。
如下:
小明在看电视,他听到“呼呼呼”的声音,扭头一看,看见窗子开着,窗外天光昏暗,树枝摇晃,想:要下雨了,我要关上窗子。于是他站起来,走到窗边,关上窗子。然后他走回沙发,坐下,接着看电视。
讨论:这一段连话,写了‘关窗’这件事。‘关窗’之事是通过做一个一个行为完成的,所以这段连话是由一个一个行为句组成的。
在这段连话中,不算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有六个动作句,一个听见句,三个看见句,一个想句,共有十一个行为句。也就是说,我们做这件事,做了十一个行为,就完成了此事,而我们记这件事,只要把这十一个行为的行为句按正确的顺序写下来,事就写具体了。
为什么不算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们在以后会讲到的。
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连话中的很多行为句并不是按基本形式写出来的,大多省略了一些字词。如第二句,基本形式应该是‘小明听见“啊啊呀呀”的嘈杂声’,而在连话中,省略去了‘小明’。这种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的句子形式,我们把它叫做行为句的变化式。通过‘省’来变化句子形式的方法叫省略法。省略法是一种常见的变化句子形式的方法。
‘关上窗子’这个动作句,是比较粗糙的,对于动作的表达有些不清楚,不够准确。但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这样做也就可以了。如果是高年级的同学,这个动作应该写得更细一些才好:他伸出手,抓住窗子把手,一拉,窗子“怦”的一下关上了。
例2:事的概述:小龙在家看电视,觉得渴了,就喝了一口水。
请同学们以自己为小龙,把这件事做几遍,仔细体会在做这件事时,做了哪些行为。然后把这些行为按正确的顺序写出来。
如下:
小龙在看电视,觉得渴了,想:太渴了,我要喝水。他看见茶几上有半杯水,就欠起上身,拿起杯子,喝了一大口水,觉得不渴了。他放下水杯,倚到沙发背上,接着看电视。
讨论:
要注意:除了前后两句,其它的句子,都应该是行为句。不是行为句,则不具体。
一件事,写得具体不具体,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验证。写出连话后,就照着上面一个行为一个行为去做,看看能不能把事做下来,做下来,说明写得具体。做不下来,就出了问题了。
很明显,以上的两段连话都有些罗嗦,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讲中解决。

各位朋友,我将在三天或四天后发新贴,欢迎大家参与.

对了,有朋友问我在深圳哪里教作文.我在深圳书城培训中心盐田分部(盐田区委那儿)开班授课.各位找沈老师便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09:5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怎样将一件事写完整?
内容:学习将一件简单的事写完整。

小学的写作教学主要讲记叙文。记叙文有六要素。在作文中,只要把事的六要素交待清楚,事就写完整了。
而在记叙文中,记事记叙文是最基本的文体,所以,我们从学习记事记叙文开始。
一:基本原理。
一):几个概念:初态,尾态,记叙文的六要素,事情的过程,原生态文。
1:一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这六项,叫做记事记叙文的六要素。也就是说,在写一件事时,一定把这件事是在什么时间做的、在什么地点做的、是谁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是怎样做的、这件事情做成什么样子这六项内容写清楚,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说事写完整了,文章也就不是合格的记事记叙文了。也就是说:当我们把一件事写完整时,写出来的,就是一篇记事记叙文了。
2:就做事而言,所谓的初态,就是人物在做事之前所做的行为或事。所谓的尾态就是人物在做完事后去做的行为或事。所以,初态或尾态,可能是某件事,也可能是某个行为。在同一件事中,初态和尾态,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不一样。我们在写作时,初态和尾态,可以写出来,也可以省去不写。但作为初学者,还是写出为好。
3:所谓的事的过程,包括了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所以,要注意‘事的过程’和‘事的经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 记事记叙文的基本形式:
记事记叙文,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记事记叙文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为了教学的方便,规定了记事记叙文的基本形式。其规定是:第一句,写时间。第二句,写初态,在初态里,把人物和地点交待清楚。第三句,写时间具体化。然后就开始写事的过程,过程就包括了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最后写事的尾态。
时间具体化,以‘关窗’为例,指‘看着看着’‘看了一会儿’‘正看着’‘突然’等。之所以要写时间具体化,是因为第一句的时间还不够精确细致。
就记事记叙文来说,我们把不同于文章的基本形式的文章形式称为文章形式的变化式。简称文章的变化式。
就一类文体而言,基本形式只有一种,而变化式有无数种。基本形式并不一定比变化式优越。但作为初学者,写文章还是写基本形式为好。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比较有条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专注于内容,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5:所谓的原生态文,就是把做事时所做的所有的行为,不管有没有用,只要做了,就全写出来,这样写成的作文,就是原生态文。当然,就原生态文也有不同层次的。一件事的原生态文,有的写得相当粗,可能用一百来字就写完了,有的则写得相当细腻,四五百字都嫌少。但无论粗细,我们都认为做到的‘具体’,只是具体的程度不同罢了。
原生态文并不意味着把做事的所有行为都写上了,而只意味着把我们意识到的所有行为都写上去。事实上,无论我们写得多么详尽,总会有一些行为因为我们没有想到而没有写上去,这是无意的‘省’。当然,这些无意识漏掉的行为是不明显的。原生态文不允许漏掉明显的行为。我们在写原生态文时,只能尽可能地减少遗漏而不是杜绝遗漏,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做到无一遗漏。
6:初学者写事,要从原生态文写起。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我是高年级的学生了,不是写作的初学者,所以不必写原生态文。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的,因为你们从前从来没有学过沈氏法,所以你们对于沈氏法的理论并不了解,如果不认真是学习沈氏法前面的基础知识,训练相应的基本能力,那就不能理解后面的较高深的知识,如果你没有训练出相应的能力,那么,后面的理论,你就是看得懂也做不出。沈氏法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前后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循序渐进,沈氏法是一个系统的训练过程,所以要循序渐进。故学习沈氏法,就是成人也应该从头认真学起。
很多高中生,让他们写一事或一物,他们写不具体。像这样的人,多练习一些原生态文是大有好处的。我以为百分之九十的高中生及大学生都需要补上这一课。
如果原生态文写不好,那么,后面的学习就会很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5: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