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855|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4: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好,我是深圳的一个老师,专门教中小学生写作文的。
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的作文是个难题,老师教得头痛,学生学得头痛。教、学的效果太差。很多人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几位沈老师搞了一个方法,我们把这个方法叫做沈氏法。嘿嘿嘿,有点狂妄,不好意思。我们用沈氏法教了成百上千的学生,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反响也算好。我们觉得沈氏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学的作文教学难的问题。
沈氏法呢,它包括了《记事》《描物》《说理》和《综合》四个部分。在这里,我先简略地介绍一下《记事》的基础部分的内容。我们根据小学的教学大纲对记事文章的要求,先讲了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然后讲怎样写完整,再讲内容扩展,这样就可以写出四五百字以上的作文了,但这样的文章比较罗嗦,所以我又讲了如何详略省以做到重点突出。但这样写出的文章还是呆板无味,于是我再讲了如何把文章写得生动的问题。虽然我不认为小学生能写出什么中心思想突出的作文,但我还是谈了一下这个问题,最后,我谈到了‘变’,这个变,是指句子形式和文章形式的变化式,因为我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曾规定了个‘基本形式’的概念。当然,这是简介,很多细节的地方没有谈到。
现在把沈氏法贡献给大家,请大家帮忙鉴定一下,它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如果各位的感觉和我们一样,请支持我们,我们会非常高兴,如果各位有不同的意见,望不吝赐教,我们将不胜感激。
我们最需要的,是喜欢挑毛病爱争论的人,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请进来,让我们大打一架——当然是文斗啦。
好,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请大家看下面的文章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4:30:00 | 只看该作者
沈氏写作训练法之《记事》部分内容简介
         一:写作的目的在于交流
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互相交流的,而交流,就要有一定的形式,如可以通过说话的形式交流,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交流的,也可以过文字的形式来交流。
交流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你想表达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在你的脑子里。
交流的一般程序是这样的:
小明和小龙交流,小明脑子里有内容。这个内容,可能是形象的事物,也可能是抽象的思想感情。现在他要把这个内容告诉小龙,他用书面语言的形式写出来。小龙看了小明写的句子或文章,在脑子里也出现了内容。如果小龙脑子里的内容和小明脑子里的内容差不多,甚至是一样的,那么,小龙就理解了小明,交流的目的也就达到的;如果小龙脑子里的内容和小明的不一样,那么小龙就没有理解小明的意思,交流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现在举例说明:
老师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内容,写出句子:小青站起来。
让学生看这个句子,学生脑子里就会出现内容,让学生闭眼看自己脑子里出现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把脑子里的内容做出来给老师看,看看和老师脑子里的内容是不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应该没有问题。
然后再做如下句子:
1:他在玩。               
2:他在玩足球。                 
3:他大喝一声:“嘿!”,飞起右脚,把球踢向大门。
在这里,一般来说,1和2两个句子很容易出现不一样的情形。比如第1句,老师脑子里想的是3句那样,但他写出的却是‘他在玩。’而学生看了这一句,可能想到的是玩篮球,是跳绳。我们当然不能说学生错误地理解的句子,所以第一句这是很容易出现误解的。第2 句也是一样的。
但学生看了第三句,脑子里产生的内容会和老师脑子里的内容是一样,不会有误会,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第1、2句会产生误解,而第3句不会呢?原因是前二句都是不是伯儒行为句,写得不具体;而第三句,是伯儒行为句,写得具体。
当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作文要具体时,意思就是要写伯儒行为句。
那么什么是伯儒行为句呢?我们会在‘二’中讲明。

朋友,有没有启发?有,太好了!你是我的知音。没有?唔,没关系,接着往下看,我向你保证,你会得到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4:31:00 | 只看该作者
二:如何把事情展开、写具体?
在写作训练中,记事记叙文是最基础的文体,练习写作应该从学习记事记叙文做起。记事记叙文写些什么呢?顾名思义,是写事的。我们怎样去写事呢?这要看我们是怎样做事的,我们怎样做事,就怎样去写。我们是怎样做事的呢?我们是用伯儒行为做事的,所以我们要用伯儒行为句来写事。
1:什么是伯儒行为?
我们是用伯儒行为做事的。伯儒行为有六种:动作、看见、说话、听见、感觉、想。
2:什么是伯儒行为句?
把伯儒行为表达出来的句子叫伯儒行为句。我们是用伯儒行为句来写事的。伯儒行为句有六种:动作句,看见句,说话句,听见句,感觉句,想句。
3:伯儒行为句:
A:动作句:1):他扭过头。                2):他站在地上。
B:看见句:1):他看见小龙站在地上。      2):她看见窗台上放着一摞本子。
C:说话句:1):他说:“哎,你别走哇。”      2):小明唱道:“美丽的草原……”
D:听见句:1)我听见老师大吼:“都坐好!” 2):他听见“汪汪汪”的狗叫声。
E:感觉句:1):我觉得饿。                  2):小明觉得他人品很好。
F:想句:1)他想:太渴了,我要喝水。   2)我想:这支花太漂亮了,我要买下它。
4:连话:
小明在散步,看到路边的树丛中有一朵红花(看见句),觉得很漂亮(感觉句),想:这么美丽的花儿,我要拿回家插在花瓶里。(想句)他走到花前(动作句),折断花(动作句),然后拿着花(动作句),走了。
讨论:以上是小明做的‘摘花’这件事。在这件事中,有动作行为(3个),有看见行为(1个),有感觉行为(1个),有想行为(1个)。做这件事,一共用了六个伯儒行为,所以,我们写这件事,就用了六个伯儒行为句。
注意,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不算。
所以,我们要把事展开、写具体,只要把做事的一个一个行为,按照正确的顺序写出来,就可以了。

各位朋友,看了上面的内容,你是否理解了呢?现在考考你。
请你用连话具体地写出‘关窗’这件事。
附注:‘关窗’简述:小明在看电视,发现要下雨了,就关上窗子。
提示:多做几遍‘关窗’这件事,仔细体会都做了什么行为,要注意这些行为的顺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4:31:00 | 只看该作者
在记事记叙文中,把六要素写全,就做到完整了。   
                              摘花
星期天下午,小明在公园玩。走着走着,他看到路边的树丛中有一朵红花,觉得很漂亮,想:这么美丽的花儿,我要拿回家插在花瓶里。他走到花前,折断花,然后拿着花,走了。
讨论:在这里,时间是‘星期天下午’,人物是‘小明’,地点是‘公园’,原因是‘花很漂亮’经过写了四个行为,结果是‘拿着花走了’。六要素写全了,所以,事写得完整。所以,此文是‘具体’而又‘完整’的。当然,这个文章有些呆板和罗嗦。在后面我们会解决它。
把做事时的所有行为都一一写出来的文章,叫原生态文。
大家看了本文和以后的文章,会发现这些记事记叙文的形式有共同之处。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记事记叙文的基本形式来写作的,对于初学者来讲,从基本形式学起是必要的,等到练熟了,再去学习文章的变化形式,最后达到文无定法之境界。对于变化式,我们在本文中不谈,但我随后会开个讲座,要详细地说明之。

朋友,你是否有兴趣把‘关窗’这件事完整具体地写出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4:31:00 | 只看该作者
四:如何扩张篇幅?
现在学校的作文,都要求有一定的字数,所以,学生要学习一些扩张篇幅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很多,最典型的是加转折。
首先看一篇作文:
                            擦黑板                                                                                                                  
星期三上午,大家在教室里上课。第三节下课了,老师走出教室,同学们都去玩了,小明看见黑板上写满了字,想;今天我值日,黑板脏了,我要把它擦干净。于是他站起来,走到黑板前,拿起黑板擦,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下一下挨着擦。一会儿,黑板就擦干净了,他放下板擦,跑出教室。
讨论:这篇作文,写得完整、具体,但是篇幅太短,只有134个字。现在,我们通过加转折来扩张作文篇幅。
                            擦黑板
星期三上午,大家在教室里上课。第三节下课了,老师走出教室,同学们都去玩了,小明看见黑板上写满了字,想:今天我值日,黑板脏了,我要把它擦干净。于是他站起来,走到黑板前,拿起黑板擦,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下一下挨着擦。一会儿,黑板下面的字擦干净了,但是上面还有三行擦不掉,他就踮起脚来擦,也只擦掉一行。他又跳起来擦,又擦掉一行,可是最上面的一行字无论如何也擦不到了。他想:我个子太矮,要拿把椅子站在上面擦才行。于是他东张西望,看见墙边有一把椅子,就放下板擦,走过去,拿起椅子,走回讲台,放下椅子,站上去,拿起板擦,几下就把剩下的字擦掉了,然后他跳下椅子,放下板擦,拿起椅子,走到墙边,放下,就跑去玩了。
讨论:和上一篇作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此篇作文加了3个转折,一是踮起脚擦,有3个行为。二是跳起来擦,有二个行为,三是拿椅子站在上面擦,有17个行为。加了这样三个转折后,就使作文的篇幅达到300余字。当然,如果篇幅还不够,还可以加转折或用其它的增加篇幅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4:32:00 | 只看该作者
朋友们,你们是否觉得我把‘擦黑板’这件事写得非常清楚呢?以前你们可见过什么人把这件平凡的事写得如此清楚的?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瞧,有收获了吧。
也许有人会不耐烦,觉得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是流水账,太简单了,在学校里,如果学生写这样的文章,老师要批评的。是的,这是流水账,罗嗦,呆板,但我们后面有方法解决它。各位朋友,如果想做衣服,总要先把布织好是不是?我们前面做的功夫(一二三四)就是织布,后面(五六七)的内容,讲的是怎样做衣服。
在这篇文章里,我是用最简单的例子把道理讲明白。我总不能举复杂的例子去讲道理吧。处理简单的事或复杂的事,道理都是一样的。
沈氏法,对成年人,可能太浅显了些,但对小学生是最有效的,如果你是家长,可以学会了这个方法去教你的孩子呀。
当然,这点内容太少了,我会在后面开个讲座,把内容讲得更全面更细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4:32:00 | 只看该作者
五: 如何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以上的作文,虽然很具体,但也很罗嗦,没有突出重点。现在我们以《换笔蕊》为例来说明详略省原则中的一条:事的主要部分要详写,次要部分要略写或省。
                           换笔蕊
一天下午,小明家里写作业。正写着,笔写不出字了,他拧开笔简,抽出笔蕊一看,原来没水了,想:笔蕊用完了,我要换一支。于是他放下手中一切,站起来,走到放笔蕊的柜子前,拉开抽屉,看见有放笔蕊的盒子,打开,取出一支新笔蕊,盖上盒盖,关上抽屉,回到座位坐下,拿起笔筒,把新笔蕊插进去,又拾起笔头拧上,在纸上画了两下,有水了。他拿起旧笔蕊,站起来,走到垃圾篓边,把旧笔蕊扔进垃圾篓中,又走回座位坐下,又接着写作业。
讨论:这是换笔蕊的原生态文。很罗嗦。我们分析这件事,会发现,这件事的经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拿笔蕊,二是换笔蕊。由于要求写‘换’笔蕊,所以拿笔蕊的部分是次要的,可以略写,既把‘他放下手中一切,站起来,走到放笔蕊的柜子前,拉开抽屉,看见有放笔蕊的盒子,打开,取出一支新笔蕊,盖上盒盖,关上抽屉,回到座位坐下,拿起笔筒’这一段话写成‘他拿来一支新笔蕊’就行了。
                           换笔蕊
一天下午,小明家里写作业。正写着,笔写不出字了,他拧开笔简,抽出笔蕊一看,原来没水了,想:笔蕊用完了,我要换一支。他找来一支新笔蕊,插进笔筒中,拧上笔头,在纸上画了两下,有水了,于是他又接着写作业。
讨论:此文就是上文经过详略省后的文章,它具有‘具体、完整和突出重点’的写作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22: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