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8、7、6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伊始,我采用活泼多样的复习形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所复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停靠点,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学习8、7、6加几的进位加法。接着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然后鼓励学生摆脱学具,利用知识的迁移,完成8加几的其他式题和7、6加几的一些式题。在巩固练习阶段,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凑十”,再教他们唱“凑十歌”。“凑十歌”的教唱,不仅把课堂活动气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唱中掌握了“凑十法”的关键。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中初步感知凑十法。然后借助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从而理解和掌握凑十法。最后是脱离实物,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分层地逐步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的关键是如何“凑十”。如果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优生应该是没问题的,但低差生就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凑成十。于是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十格图”。学生可以在“十格图”上操作,从而非常直观地看出凑十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3、注重学生初步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关键处、在学生有话想说的地方,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根据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后,让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在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计算8+5后,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通过相互交流,学生不仅能相互启发,体验算法多样化,而且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让同桌互相交流,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起始环节,学生在相互交流将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07:42:00 | 只看该作者

《9加几》教学反思

 活动片段展示:
  我首先通过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
  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再用小棒来代替饮料来数一数。
  生1:我是1盒1盒地数……一共13盒。
  生2:我是2瓶2瓶数,再加1盒……一共13盒。
  生3: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4:我是先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老师有意识地抽出各种数法的代表来比赛看谁数得快)
  师:老师现在请三位小朋友来同时数一数老师这里一共有几朵花。(出示红花9朵,黄花8朵,分三组来数)
  师:哪个小朋友数得最快?为什么他数得这么快?哪种方法好?
  ……
  反思:
  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从情境入手,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把学生当作研究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动脑思考获得的。这样教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明者,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提倡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这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在不断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数数已经掌握了很多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的用一种方法强加学生掌握,而是引导、实践、探索,发现,虽然有些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不是用很优化的方法,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感悟,也能发现其它方法比自己的方法好。这种多向交流,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7:58:00 | 只看该作者

《分类》教学反思

 (一)课堂生机勃勃、张扬个性
  叶澜教授提出应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能机械化,程序化,而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评价、反思等活动,使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张扬。
  在课前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一个让学生自我介绍的舞台,并在鼓励与奖励中有意识的弄乱讲台桌上的东西。通过创设帮老师整理讲台,学生心情放飞开来,无形中融入到学习中来。接着,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玩,怎样玩?请小朋友把信封中的东西倒出来,分一分。”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另外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的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以“自主、探索、合作”为本节课的重要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主动发展,激发智慧潜能、调动学习兴趣。
  (三)精心选择素材,体现数学味
  教师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学习素材,使教学内容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上教师在实物的基础上,又精心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图形,让学生进行探索分类,使学习素材由实物向数学模型转变,由具体向抽象转变。从而使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到迅速的成长,而且真正体会到战胜困难取得进步的欢悦,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进一步讨论、研究的问题
  1.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让学生广思、深思,也必须要给予相应的比较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的时空,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把握时间?
  2.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怎样合理的布置合作学习的活动任务?
  3.在独立操作后,学生汇报出现把红、黄、蓝的圆片摆成一个房子,教师该如何评价,如何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为本课的教学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7:58: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这节课则要让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课题是《整理书包》。教学活动世界和河南博云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小学教学同步课件展开的。
  学生观看:课桌上有很多书。
  师:书真乱,我们来整理一下吧?
  生1:什么是整理呀?
  生2:就是分类。
  师:你准备怎样整理呢?
  生3: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师:你的意思是按照大小分,可以。(板书:1、大小)第一种。(暗示还有不同的整理方法)
  生4: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
  生多:说过了。
  生4:不是大小,是从大到小。
  师:明白了。(2、从大到小)
  生5:按科目分,语文的一起,数学的一起,英语的一起。(因回答问题的人很多,我忘记了这个同学的名字,很佩服这位同学的概括能力。科目一词出现在课程表中,不知道他是不是看课程表了解的,如果是,说明他很善于观察。)
  师:上课时很好找。(3、科目)
  生6(陈子安):按课表分。
  师(不理解地):怎样分?
  生6:看课表里有哪些课,按课的安排分。
  师(领悟):哦!有顺序。(板书:4、课表)
  生7(梁启正):按星期分。
  “啊?”有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张大嘴巴,啊出了声音,我也一时没明白怎么分。
  生7:就是看看星期一上什么课,把这天用的书放在一起。今天不用的放在旁边。到星期二也这样的。
  噢!理解了。
  师:把一天要用的放在一起,可以。(板书:5、星期)
  生8(王鲁月):按文化分。有文化的放上面,没文化的放下面。
  我差点被逗乐了。在她的心里哪些有文化,哪些没文化呢?她说:“语文最有文化,然后是数学、英语,接下来是音乐、品德哪些。”
  (板书:6、文化)
  生9:书和书放在一起,本子和本子放在一起。
  师:很清楚。(板书:7:书和本子)
  生:“我有不同意见。”
  生:“我还有不同意见。”
  ……
  师:我们看看电脑上都是怎么分的。(演示按科目分)
  “和我的一样!”一片欢呼!
  (演示按书与本子分)
  “我也是这样想的。”没有得到表现机会的蹙着眉,委屈地说。我安慰道:“是这样分的举手我看看。”还真不少。“恭喜你们。”
  这时,陈可的手已经整理他书了。我看见不少孩子都坐不住了。
  师:“我们来个整理比赛,看谁整理的有条理。”
  孩子们立刻拿出所有的书,书包放在书柜里的孩子纷纷去取。
  “老师,看看我的。”
  “老师,看看我的。”
  “老师,看看我的。”
  ……
  呵呵,我马上招架不住了。
  师:“整理好的小朋友请举手,谁最安静我就看谁的。”
  ……
  展览了三个同学的“作品”,并让他们说说按什么标准整理的。
  师:“你是按照什么来整理的?”
  这下,全班小朋友都嗷嗷叫着举手。
  “赶快跟你的同桌说说。”
  一阵痛快的表达后,静了。
  接下来是给铅笔分类……
  反思:
  自主的整理活动。本节课有两个活动,整理书包和给文具盒中的铅笔分类。这两个活动与平时设计的活动不同,随着学生的脑力活动的展开,学生不由自主地有做的欲望。我是看着学生的表情安排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的。
  自愿的表达需求。从“你准备怎样分”开始了新课,没有动画,没有故事,完全是抽象的脑力活动。十几分钟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表达的需要,同桌的互诉心声把课堂推向高潮。真实的交流互动感染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安排过同桌交流的环节,但孩子们表现冷淡。为什么今天他们这么愿意表达?我想是源于每个学生都整理了书包,参与了活动。动了也就有说的内容和要求。他们要表达是自己的想法不是重复别人的语言,这次的说是一次创造性的表达。如果无话可说,怎么会有想说的愿望呢?
  逆向的教学安排。《新课标教案设计》这样安排本节课:整理——汇报。先感知,后深化,是顺向,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回顾本节课,我的安排是:设想——整理——汇报。有了很多的精彩设想铺垫,避免了学生的整理活动的盲目性,整理有条理性,有成就感。先猜想,后验证,是逆向,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要带着一年级的孩子学《分类》,我准备用学校虚拟光驱中的资料。上课就像看电影,大人也喜欢。没料想,连续三次刚放到正文就死机。“哎!”我带着大家一声长叹,开始了一枝粉笔的白色表演。
  开场回顾:
  师板书:分类。
  师:认识吗?
  生:认识。(分类)
  师:谁带着大家读。
  生(领读、齐读):分类。
  有孩子扑闪着黑亮的眼睛,疑惑地左右询问:分类?什么意思呀?
  师:谁知道分类是什么意思?
  好几双小手举的高高。看来,这是藏龙卧虎的地方。
  王鲁月:分类是圆的和圆的放在一起,方的和方的放在一起,三角形和三角形放在一起。(书上的习题有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看来她看过了。)
  陈可:分类就是红的放在一起,黄的放在一起的。
  源昊:分类就是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生:比如西瓜和西瓜、苹果和苹果、橙子和橙子这样子。
  反思:学生心中已经有分类的认知经验。词典对分类这样解释: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孩子们不能用语言抽象出分类的特征,但是他们对分类的理解很到位。我确信,在练习时,当他们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后,我告诉他们会飞的动物有翅膀,这就叫会飞动物的特点。几个题目过后,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能理解特点这个词的含义。
  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是教学的基础,但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新的知识,帮助他们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对词汇的理解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只有渗透没有点拨,学生的进步是缓慢的,也是不相信学生学习、吸收消化能力的表现。点拨有利于悟性高的学生的加速成长,点拨可以疏通思维的堵塞,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特效,即顿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若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比多少》教学反思

 《比多少》这一课是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上,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本节课,我根据刚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有趣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种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资源。
  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优罚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更好的开展教学做好内容上的铺垫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课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摆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区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
  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小结比多少的方法和各种练习,让学生做到学中有用,用中促学。同时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节课要注意有些学生会根据以往经验:数量一样多的图片,头和尾一般对齐,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18: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