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6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9 16:5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八所中学    林志雄
一、指导思想
高三数学教学要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复习并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质量的意识,务实规范求创新,科学合作求发展。
二、教学建议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新动向,有的放矢,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备考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认真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从而加深对《考试说明》的理解,及时把握高考新动向,理解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以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配例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我们的复习质量。
注意2011年高考的导向:注重能力考查,反对“题海战术”。《考试说明》中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是: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08年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小题还是大题,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体现出这种能力的要求和对教学的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目的地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好高三复习的动员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性。
3、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复习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复习的效率。如: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养成学生善于结合图形直观思维的习惯;养成学生表述规范,按照解答题的必要步骤和书写格式答题的习惯等。
4、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落实,守住底线,这是复习的基本要求。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准确定位。精选、精编例题、习题,强调基础性、典型性,注意参考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做到不偏、不漏、不怪,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5、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太喜欢分析问题,被动的等待老师的答案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挖掘知识背后的智力因素,创设环境,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比较、辨析、质疑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他们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
6、高中的“重点知识”在复习中要保持较大的比重和必要的深度。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突出特点:坚持重点内容重点考查,使高考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命制试题。因此在函数、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概率等重点内容的复习中,要注意轻重缓急,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
7、重视“通性、通法”的总结和落实。
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各部分知识中的通性、通法,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教材中典型例题、习题上;放在体现通性、通法的例题、习题上;放在各部分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上。通过题目说通法,而不是死记硬背。进而使学生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意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方法,不断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数学学科能力。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要考查数学思想方法, 要加强学科能力的考查。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 如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等数学基本方法都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予以复习及落实。切忌空谈思想方法,要以知识为载体,“润物细无声”。
9、建议在每块知识复习前作一次摸底测试,(师、生)做到心中有数。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把握轻重缓急,避免重复劳动,切忌与学生实际不相符。
总之,我们要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对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搞好第一轮复习,为第二轮复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进度安排                                             
9月底前完成高三选修课内容。期中考试的范围除选修课内容外,还要涉及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简易逻辑、函数、不等式、数列等内容。
期中考试之后复习:向量、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
第一轮的复习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主,为高三数学会考做好准备,不要赶进度,重落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19 16:57:12 | 只看该作者
高三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数学组:洪启欢

高三复习时间紧而内容多、要求高,如何提高整体复习效益,是中学教育的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个人认为要搞好高三总复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钻研考试说明,考试大纲,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数学科考试说明》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以及试卷的结构比例,在一些内容上还作了十分具体的界定。高考命题是以《说明》为依据的,近几年试题的连续稳定维护了《说明》的权威性。因此,高三数学复习要以《说明》为指导,在内容取舍上,应以考试内容为准,不随意扩充、拓宽和加深;在各知识点的难度控制上,应以考试要求中的三个层次界定。这就要求对照题型示例,结合历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仔细揣摩,切实理解和把握高考对内容和能力的具体要求;研究《评价报告》和《试题分析》,弄清《说明》中各项要求的具体落脚点,把握试题改革的新趋势。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最熟悉,最亲切。为了对中学数学教学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有些是课本题目经过加工改造,组合嫁接而成,有些甚至是原题。课本是考试内容的具体化,是中、低档题目的直接来源,是解题能力的生长点。因此,数学复习要立足于课本,而把其它资料作为辅助材料。以《考试说明》为纲,以高考题为鉴,把握准复习方向和深广度,就减少了复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大胆果敢地选择取舍和重组资料,更有效地组织教学,不做无用功。具体复习计划如下:

第一轮,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对于课本上的每一定义、任一定理、所有公式都要熟透于心,理解它的本质、变化与应用。

2、对于课本的典型问题,既要掌握解答方法,又要思考它的变形、拓展,还应当注意它的应用。

3、知识网络的形成,解题小结论的提练,一些解题漏洞的防范,解题思考方式的总结。

第二轮,专题训练。

对于高考数学的复习,应在一轮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专题复习,更能提高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专题过关分思想方法与技巧过关和小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及应用题过关。

在这一阶段,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试技巧,不要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需配合着专题的学习,提高学生采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换元”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选择、填空的特色,学习一些解题的特殊技巧、方法,以提高在高考考试中的对时间的掌控力。

第三轮,强化训练。

以模拟考试带动复习,培养同学的“应考”能力。强化知识的综合性和交汇性,巩固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检查复习的知识疏漏点和解题易错点,探索解题的规律。检验知识网络的生成过程。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答一些高考真题和新颖的模拟试题时的工具性。

这一轮复习以仿真卷为主,一定要注意试卷的仿真性,把握好试卷的难度和梯度,掌握考试时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不断总结考试经验与考试技能,真正高考时不慌神,沉着冷竣,创造性地考出高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19 16:57:20 | 只看该作者
一、教学进度的计划:
第一周--第三周:完成选修2-3的教学。
第四周--第五周:完成选讲4-1、4-4、4-5的教学。
第六周--第九周:完成函数、导数、积分的第一轮复习。
第十周--第十一周:不等式6.1--6.5、不等式的证明、推理与证明、证明方法等
十二周--十四周:复习三角函数,3.1--3.5;解三角形,
十五周--十七周:复习立体几何。
十八周--十九周:复习平面解析几何。
二十周二十一周:复习数列.
二、教学策略:
让学生多练:一章一小练。一模块一大练。每周完成一章考卷.
让学生多看书:要求学生研读课本两到三遍。独立完成基础练习.
规范解题训练:要求学生参考例题或答案规范解题过程。
要求学生考试不交白卷,每一题按自己的理解答题,以便老师分析问题所在.
做好月考记录和分析。注重培优补差。
三、激励措施。
奖励一处罚相结合.
将压力化为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0: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