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复习前一节内容,地势和地形 | 能明确的回答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点 | 地形复杂多样用地势特点导入,既复习了 旧知识,又自然而然引出地形中的山脉,知识的衔接过渡比较自然 | |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 一、引导学生读山脉走向图,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并用多媒体闪烁演示不同走向的山脉,完成第26页活动1. 二、为了让学生理解山脉所起的“骨架”作用,让学生完成第27页的活动2. 3、用视频向学生简单介绍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区 | 一、学生读图完成活动的过程中,要求边做边看图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二、让学生参考多媒体的演示,自己动手绘图,尝试把中国地形网格图画出来,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能力,既熟悉各地形区的名称,又能掌握它们的位置。 | 一、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这样的认知过程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 二、以上3个步骤中,三次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每次读图各有侧重点,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灵活选择地图,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用获取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应用知识,拓展延伸 | 在掌握以上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你愿意住在东部还是西部?问什么? | 学生会了解地形,地势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 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 |
4、巩固小结,反馈测试 | 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课堂作业进行巩固。 | 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 力求试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力求当堂消化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 |
学习小结:我国地势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几个方面都有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寻找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 | ||||
板书设计 | ||||
第二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东—西走向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山脉: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五种地形类型齐全 高原: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准格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山地: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等 丘陵: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