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类比数、代数式的体系结构,理解思考方程,函数的体系结构是怎样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1:5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类比数、代数式的体系结构,理解思考方程,函数的体系结构是怎样的?
你是如何理解数,代数式,方程,函数等各体系结构之间的联系?
发布者:徐通球
  1.数:含具体的和抽象的(抽象的是字母);
2.代数式:是用运算符号(+、-、×、÷、乘方、开方)把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方程:是用“=”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的等式,这时的字母代表未知数;
4.函数:是含两个字母的方程,这时的字母代表变量。
综上所述,数、代数式、方程、函数之间的联系就是数学符号和字母的一种关系,归根到底是字母到底代表什么的问题。只含一个字母的代数式一定是这个字母的函数!
    8、答:初中不等式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解集的几何表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也是教学中的主要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是基础知识;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解集的几何表示是基本技能和能力.本章重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注意体现列不等式(组)中蕴涵的建模思想和解不等式(组)中蕴涵的化归思想.使学生经历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样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不等式(组)的特点和作用,掌握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本章的中心任务.由于不等式所解决的是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这与以前较多讨论的等量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学习本章时会遇到如何通过比较新旧知识取得新进展的问题.                       
    第1节中,首先以实际问题为例,结合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引出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然后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为进一步讨论不等式的解法,教科书接着对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得出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并运用它们解简单的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是解不等式的重要依据,教科书正是从讨论解不等式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解不等式就是求出对其中未知数的大小的限制,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对于不等式性质的认识,解不等式的方法就能很自然地产生.这一节的框架结构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应部分类似,教学中可以类比方程、等式的性质等来不等式的性质等.
    涉及求未知数取值范围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不等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第2节从一个选择购物商店问题入手,再对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作进一步的讨论.通过引入的问题以及它后面的例题,教科书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在解法上的异同及应注意之处.上述讨论与归纳的过程,是结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
    第3节中,结合三角形三条边的大小关系,引进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在第8章刚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讨论不等式组是比较自然的安排.这里公共解集中的“公共”,是指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交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通过消元直接产生,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要借助画出数轴(或在头脑中想象数轴)才能得出.在这个问题上借助直观利用数形结合具有重要作用.在本节的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更为复杂(有两个以上),通过列不等式组可以进一步培养建立不等式(组)模型的能力.
    (一)突出建摸思想,实际问题作为大背景贯穿全章同前面的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样,在本章中,安排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实际问题始终贯穿于全章,对不等式(组)等概念的引入和对它们的解法的讨论,都是在建立和运用不等式(组)这种数学模型的过程之中进行的.
    1节中,首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入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教科书引导学生从时间和路程两个不同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然后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不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是从两个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选取其中任何一个不等关系都可以列不等式解决本题.这里多举一个不等式的例子可以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不等式的形式也有多种,而我们现在要重点讨论其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强调通过比较来认识新事物
    本章在全套教科书中,位居一次方程(组)之后.方程(组)是讨论等量关系的数学工具,不等式(组)是讨论不等关系的数学工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认识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式接受新知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在形式上类似,而且它们的解(集)都是指组成方程组或不等式组的各方程或不等式的公共解(集),教科书在引入不等式组及其解集时注意了渗透这种联系.
    3节从制作三角形木框谈起,引入不等式组的概念,并进一步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与解不等式都是通过适当的式子变形,使未知数转化为已知,但两者的目标有所不同,前者要转化为 的形式,后者则要转化为 的形式.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都需要运用化归思想,根据等式或不等式的性质,对方程或不等式进行由繁至简的变形.教科书中注意了这样的联系,同时又强调了解不等式与解方程的不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例如解不等式中要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时,应根据原来系数的正负确定不等号的选择.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前面已介绍了本章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编写特点等,使用本章教材进行教学时,应关注下面的问题.
    (一)注重类比,做好从方程到不等式的迁移。从课程标准看,方程与不等式是同属“数与代数”领域内同一标题下的两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存在许多可以进行类比的内容.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有关方程(组)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一定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对于方程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积累.充分发挥学习心理学中正向迁移的积极作用,借助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组)提供一条合理的学习之路.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利用不等式(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它们与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程组、利用方程(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其中有许多共同点,不同之处在于方程是表达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不等式是表达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例如通过类比等式性质学习不等式性质),有助于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以效率较高的方式得到新的提高.
    (二)突出数学建模思想,反映不等式(组)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实际问题中有许多涉及数量间的大小关系的比较,这为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在本章教科书中,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不等式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正如“列方程(组)”在前面有关方程的几章中占有突出地位,本章中“列不等式(组)”始终是重点内容,尽管数学模型的形式由方程(组)转变为不等式(组),数学建摸思想却在已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强化.全章教科书依讨论实际问题的线索而展开.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要充分注意不等式(组)的现实背景,通过大量丰富的实际问题,反映出不等式(组)来自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加强对不等式(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的认识.鉴于本章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对以方程为代表的数学模型已有一定认识,教学中可以适当出现“数学模型”一词,但是应注意结合具体例子来体现数学模型的意义和作用,反复强调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继续突出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化)解决问题的思想.
    设未知数、列不等式(组)是本章中用数学模型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而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分析其中的不等关系是设未知数、列不等式(组)的基础.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可以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思考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借助数轴等直观图形以及表格、式子等进行分析,寻找不等关系的数学化表达方式,检验不等式本身以及它的解的合理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其他贴近学生生活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用不等式(组)为工具来分析解决它们.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见前面的图),在本章中的小结中出现,它与前面方程(组)在这方面的框图的基本结构一致,这有助于从整体上进一步加强对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关系的认识,在教学、学习和复习时应注意不断强化对它的认识.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章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由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组)这个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另一个是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前面有关方程(组)的章节中对这些思想方法已多次进行渗透,本章中讨论的对象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最终要使不等式(组)变形为x>a或x     (四)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章内容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最基本的代数不等式,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学习(其他的不等式以及函数等)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学和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对本章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等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安排必要的、适量的练习,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对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掌握程度,发展基本能力。
    14、答:教材对二次函数的性质是从增减来描述的,我们认为这种对性质的表述是教条化的,对这种学术、文本状态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接受。当然教材强调所呈现内容的逻辑性、严密性与科学性是合理的。但是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才是最好的。如果牵强的引出来,不一定是好事。
    其次,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过程。探究教学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探究和探究过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这样探究才是有价值的,真知才会有生长性。要表现过程的真实与自然,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尊重学生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方式、习惯。结论是一致的,但过程可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恰倒好处地优化提炼学生的结论。追求自然,就要适当放开学生的手、口、脑,例如本文中的“走向”问题,“向上爬”、“向下走”等,如果是讲授注入式,我们就听不到学生真实的声音了。
    最后,教师在学生探究真知之旅上应是一个促进者、协作者、组织者。要做善于点燃学生探究欲望和智慧火把的人,要善于让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做教师想做的事,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促进者。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真正的知识不全是由教材和教师讲授的途径获取的,其实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本课例中的“走向”问题,“同向变化”等,这为函数性质的得出做了很好的铺垫。要彻底抛弃“唯书论”“唯师论”,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协作,寻觅适合学生自己的真知才是最有效的教学。要开展成功的探究,教师要科学设置问题情景或问题素材,使探究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和探究性,适时、适势、适度地用教学机智调控课堂。例如本课中,学生老是得不出二次函数性质的内容,其中引导的过程就是充满机智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预设多种意外和可能,这样探究真知的过程就会艰辛并顺利展开。这才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9: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