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验中学“减负增效”十项措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响应上级“减负增效”的号召,引导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努力营造“减负”的社会环境,立足我校实际,制订“减负”措施,方案如下:
  一、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减负”的一系列文件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切实改变全体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严格按照国家和省颁发的课程(教学)计划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各科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教学要求,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标准。
  三、严格执行“三表”即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活动表。严格做到两个“互不侵犯”:各学科之间互不侵占,课内外互不侵占。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不利用活动课补课。
  四、加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辟第二课堂。组建文学报社,组建学科兴趣小组,美术活动小组,学校运动队,科技创新小制作等各种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特长,开展”星级宿舍”评选活动,“十佳之星”评选活动、书法展、绘画展、墙报展、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各种丰富的文体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真正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健康成长。
  五、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一是课前要充分准备;二是减少课堂时间损耗;三是改变课堂结构,讲、练、查相结合,教师的知识点要抓准,教法要力争灵活,步骤要力争扎实;四是优化教学手段,实行教学技术的综合化,尽可能广泛使用现代技术教学以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储存记忆的速度、长度;五是对后进生实行超前辅导,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条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六、精心设计作业,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要做到“三禁止”、“三控制”、“三加强”。三禁止:禁止把作业作为处罚犯过失学生的手段,即布置惩罚性作业;禁止互相用作业去争夺学生课余时间;禁止布置简单重复的机械性操作训练的无思考性作业。三控制:一是控制作业总量;二是控制兴趣题和思考题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控制周末和节假日的作业数量。三加强:一是加强作业设计把关,精心设计作业,努力体现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多样性,达到少而精和“以一当十”,分层布置作业并按“必作”和“选作”提出不同要求;二是加强练习册、习题集之类资料的管理;三是加强对学生作业的订正,成立订正小组,做到日抓周查月小结。
  七、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一是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二是训练学习习惯。教师要给部分学生制订上课、自习、作业、复习、阅读、考试、作息七个方面的优良习惯要求,并通过严格、有序、反复训练和达标验收督促和强化学生落实,使学生形成自我运动和自主学习。三是指导学法,促进转化,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八、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学习动力。主要措施是:培养提高学习心理品质,促进主动发展。一方面,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围绕构成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加强心理教育和辅导,预防心理偏差的产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轻松、平等、民主、师生互相尊重的心理环境,绝不讽刺、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扩大学生交往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对考不好的学生不能公开批评、写检查、请家长,而是帮助他正确分析原因、鼓励其进步。限制考试次数,加强过程考查,平时考查均在课上进行,不按学生考试成绩排名与公布名次。对学业成绩实行分层要求、鼓励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九、多方联动,推进“减负”。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通过家长会、发告家长书、设立“减负”专版宣传窗等途径,使学生家长了解“减负”内容,使社会、家庭理解支持“减负”工作。从而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十、以上措施作为教师考评的一项重要依据。行政人员分工蹲点年级组监督执行,教导处严格检查、实时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03: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