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雷雨前》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茅盾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乌龟壳( ) 模样( ) 剥落( ) 干雷( )
热烘烘( )泛淘淘( )热辣辣( )轰隆隆( )
3、根据课文填上恰当的动词。
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___着。呼——呼——___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___足了超高速度___来了!蝉儿______,苍蝇______,蚊子___起来,人身上像______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它们从龌龊的地方飞来。
龌龊:
⑵他是个卑鄙龌龊的人。
龌龊:
⑶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踱: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C、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D、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语言表达训练】
6、这篇课文的开头以雷雨前闷热难忍的窒息气氛,象征什么?
7、“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文章最后这几句话有什么含义?
8、初中生活即将度过一半时光,请你给语文老师就教学方法提一条建议。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9、请写出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和他(她)的故事。
10、语文科陈老师得知李欣然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三国演义》后,打算找她谈话,以达到既保护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你是陈老师,你怎么说才能使李欣然同学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不超过60字)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1-14题。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出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一条缝!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
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气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大的愤怒的吼声!
11、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12、语段第二段中加点部分有什么表达作用?
13、“然而中什么用?”一句表达了人们什么意愿?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主要内容。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
樟树赞
茹志鹃
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大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这是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也可能是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是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15、文章开篇写“宋庆龄故居前有两棵树”,她深爱樟树,因舍不得庭前的这两棵樟树而不愿搬家,结尾进一步写“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其用意是什么?
16、文中是如何描写樟树的形象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17、本文运用了反复、层递的手法,由开篇的_______,写到_______,再写到_______,再到_______,层层揭示树的内涵,文章也就层层深入。
18、本文借树赞人,讴歌了宋庆龄怎样的品德和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