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詹天佑》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9: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詹天佑》评课稿


  我今天评的课文是由著名教师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詹天佑》,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认为张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想,张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张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看录象、大声读、细细读、入情入境读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让学生更多参与。其次,张老师让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停留与一个时间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从“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到“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然后到“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让学生在认识詹天佑的过程中,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感悟中,张老师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张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工程师后,并没有自己直接地说,而是让学生交流回答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以及当时世界上有这样的设计吗?学生通过思考与寻找文本的内容,找到了答案,也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动了学生。
  二、情感朗读指导到位。
  张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功底与语文教学的艺术。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如,教师在指导“詹天佑背着标杆……”这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内容,让他的心里很有感触的时候,张老师也随之说,老师每次读到这儿,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感动,然后就是教师的范读,接下来让学生读,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在张老师不露痕迹的指导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思路新颖,引人入胜。
  张老师以“感动中国”作为切入点,以这一条线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探究、演示,走进詹天佑的内心世界。这是很吸引学生的,毕竟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老师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作为他们本次阅读的话题,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加强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在语文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张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有特色。
  四、教学媒体使用妥当。
  在一堂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比较远的课堂中,老师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内容不多,但有节有序。如,三分钟的录像通过声音、画面立体地介绍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远胜教师枯燥的千言万语,这样的背景拓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教师的友情提醒更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后的“人”字形铁路,让学生做工程师,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学生能够看得真切,感得真实,更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五、评价合理及时。
  张老师整堂课的评价语,语言优美,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同时,教师的评价及时稳健,为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做了铺垫,创设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六、板书井然有序。
  张老师的板书就是他上课的思路,条理清晰,突破难点,让人一目了然,很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谈几点本人并不成熟的想法:
  一、张祖庆老师的课,总觉得牵的成份太多,虽然有时候还是需要的,但我认为这种牵不能背离规律而强加于人,得是“有源之水”。张老师在本课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多情感的表达是外显模仿的,不是孩子通过阅读中自发而生的,其实学生通过自己读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合当时背景,可以将心目中的詹天佑一点一点累积。孩子们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奋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因为那是孩子们心中自己构筑起来的詹天佑
  二、我觉得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平实,就象詹天佑所说的话一样,课文的内容其实也不难理解,我觉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否借鉴一些詹天佑平时的为人处事,与人说话的语句来作为铺垫,是否能让学生学得更加丰满一些呢?
  三、教师的导语是否有点过长,显得有冗长之感。能否有所选择,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课前谈话内容,是否更加合适一些?要不然,在上课之前,说这么一大段煽情的话语,是不是把教师的情感强加于学生身上?
  四、课外知识的添加是不是少了点,教师是为学生打开一道学习知识的大门,这里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也没有提示学生课后学习的方向,好象对于《新课标》所提出的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是否显得苍白了一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由《詹天佑》评课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前些日子,听杨老师讲了一节公开课,引发了我关于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思考。以下就是我的评课:
  很愿意听杨老师讲课。自开学以来,我已经听了杨老师四节课了,每一节都给我很深的感触和启发。总体感觉,杨老师的课条理清晰,教学目标落实扎实、到位,诗一样的课堂语言时刻吸引着也熏陶着我和学生们,听杨老师讲课真的是一种享受。
  杨老师对《詹天佑》这节课的课堂效果不太满意,我也觉得这节课不如她前几篇课文讲得好,恰恰在条理方面有点乱。可能杨老师在备课时想得过多,要体现的目标过多所造成的吧。不过,没有关系,大家都在反思中进步、成长嘛!
  以上老师们所讨论的问题,正是我自开学以来就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把握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呢?
  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涯深有感触。刚下学的我懵懵懂懂,在实践与摸索中度过了四、五年,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完全是机械地应付,毫无思想的劳动没有给我留下丝毫印象。
  一次出去听课的机会彻底改变了我,噢,原来语文课是这样美妙的,孩子们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是可以这样幸福的。我决定也好好研究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告诉自己:上一节好课不是在作秀,而是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近五年来,我很幸运地由一年级一直任教到五年级,对小学阶段语文教材有了一个整体地序列地认知和了解。对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的理解,人文性是指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工具性是指教师通过课文等实例,教学生怎样谴词造句,怎样阅读文章以及怎样学写作文等。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我也一直在迷惘着,探索着。自己的思想总是在矛盾中挣扎,可能我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完全侧重于人文性,正当我和孩子们陶醉在那文本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里的时候,过一段时间,考试的压力感就会向我袭来,我又会很自责地想,这样怎么行,学生拿什么去考试?所以,马上又会转回来,向语文课的工具性倾斜。现在想来,印象比较深的是三年级段,我侧重的就是其人文性,还记得我讲过一节公开课《秋天的雨》吗,那是那时我课堂教学侧重点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也是我当时对人文性、工具性关系的一个属于自己的诠释。到四年级下学期,我的越来越觉得语文课工具性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我们没有必要带领学生费那么大的气力,去学习主人公的什么什么品质,而就应当把课文当成例子,学习怎样作者用词,怎样构段,怎样布篇,怎样描写等等等等。还记得在这个阶段我也讲过一节公开课《尊严》,课堂上,我没有带领学生细致地分析课文,而是教学生学习人物语言的描写,这又是我在那个阶段对二者关系的另一种诠释。
  可到了五年级段,经过一个多周的困惑,我忽然豁然开朗。以前自己的做法多么片面。其实,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的最基本的特性,两者缺一不可,唇齿相依。要处理好两者关系,关键看执教者怎么安排。我认为,大部分课文,应以其人文性为主,工具性为次。只有一小部分课文可以其工具性为主。一节课的时间,首先以落实人文性为主,落实应扎实到位。而不能我又要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兼顾这个词怎么读,那个字怎么写等,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个问题,楼上的老师谈的很好,我就不多说了。但,是不是顾及了人文性就完全丢掉了工具性呢?不是的。我的语文课不仅仅是我们新授课文的那几节课,还有很多的练习课,我们可以把其工具性的目标落实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温习巩固课文的过程中。相信学生在有了前面人文性的感情积淀的基础上,对课文会倍感亲切和熟识,落实其工具性来,肯定是水到渠成的了。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悟,有不对的地方还望多多给予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8: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