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天上的街市》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23:2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天上的街市》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第一部分:
1.下列两个词语中各有1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在横线上。
缥渺       灯茏      
2.辨析词语填空。
(1)浅浅  很浅
你看,那     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2)珍稀  珍奇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      。
3.判断下列各句是联想还是想像,并简述理由。
(1)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2)站在这尊雄伟的雕像前,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

4.郭沫若,原名      ,四川乐山人,代表作有诗集      、       ,历史剧      等。
5、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
⑴“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这里作者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⑵“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一句节奏划分是错误的。(  )
⑶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不一样,这样写是告诉读者那只不过是缥缈的幻想罢了。(  )
⑷“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属于想象的句子。(  )
⑸“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属于联想的句子。(  )
6、下面的“/”和“·”表示朗诵的节奏和重音,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远远的/街灯/明了
B、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C、天上的/明星/现了
D、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7、诗人在诗歌中用反衬的手法来抒写对黑暗腐朽社会的憎恨,选择恰当的选项填空。
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间悲剧
⑵满目疮痍、残垣断壁的惨相
⑶贫穷
A、用光明美丽的环境反衬 。
B、用生活富足反衬 。
C、用牛郎织女朝夕团聚、幸福美满的生活来反衬 。
8、下面对诗句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2节描写作者想像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3节描写作者想像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4节描绘作者在想像的境地中见到了牛郎织女,他们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9、下列景物哪一个不是诗人看到的(  )
A、街灯  B、明星  C、灯笼  D、流星
第二部分:
(一)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10、“闪”和“点”能否互换?为什么?

11、这四句诗中使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你具体说说是怎样联想的。

12、发挥你的想像力,去领略这首诗的意境,并把它描写出来。

(二)
命运之舟
这一次握别,
就再也难以相见。
隔开我们的不仅有岁月,
还有风烟。
有缕缕痛苦,
萦绕心间。
迎着你是雾一样的惆怅,
背过身是云一样的思念。
命运,真是残酷。
为什么我们只能是旅伴?!
13、找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14、“雾—样的惆怅”和“云一样的思念”指代的对象分别是谁?用“雾”和“云”来分别形容,说明了什么?

1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写出你的理解。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
16、看下面的图,编写一个小故事,注意主题鲜明,情节完整。
图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23:26:26 | 只看该作者


1.“渺”改为“缈”,“茏”改为“笼” 2.(1)浅浅(2)珍奇 3.(1)想像。因为所想内容是不存在的。(2)联想。因为本题由一物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物。 4.郭开贞;《女神》《星空》《屈原》 5、⑴√⑵√⑶×⑷√⑸× 6、B 7、⑵⑶⑴ 8、D 9、C 10、不能因为“闪”和明星照应,“点”和街灯照应。 11、先由街灯的闪闪烁烁联想到明星,再由明星的星星点点联想到街灯。 12、略 13.见、烟、间、念、伴 14、你我用浓云密雾来形容别后的痛苦之深和思念之重。 1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不能与友人相聚的感慨和对命运的追问。 16、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4: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