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1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23:0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6分)
茶峒    缠裹    蘸酒    翘起    老鹳河    潭水   
2.辨字组词。(5分)
燥      戊      竟       桨    
躁      戍      竞       浆    
噪      戌    
3.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写出你所知道的端午节的来历。(4分)

4.端午节的习俗很多,除了文中写到的赛龙舟、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外,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他习俗。(4分)

5.回答问题:(4分)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句在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6、说说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作用。(6分)
(1)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2)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第二部分:
(一)
(A)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B)船只的形式,和平常的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上朱红颜色长线。(C)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D)桨手每人  ①  (a.握 b.拿 c.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E)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  ②  (a.握 b.拿 c.持)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选退。(F)擅鼓打锣的,多  ③  (a.蹲 b.坐 c.站)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  ④  (a.指挥 b.调节 c.调理)下桨节拍。(G)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7、给文中①②③④处选上合适的动词。(4分)
①(  ) ②(  ) ③(  ) ④(  )
8、“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这句话应放在文中      句之前。(3分)
9、给上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4分)

10、文中加点的“划”能否换成“撑”,“挥动”能否换成“摇动”?(4分)

11、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介绍船上赛手的配置及他们的分工情况?(4分)

(二)
[甲]端阳诗
端阳时节碌忙人,剥粽蘸糖当早茶。
苋菜落油和片粉,面筋捣蒜拌黄瓜。
一方白肉连皮啖,两尾黄鱼带鳔叉。
烧酒醉来无物解,平桥脚下买枇杷。
[乙]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2、甲乙两首都是关于端午节的诗,甲诗侧重于写      ,表达作者      之情。乙诗侧重于写     ,表达作者       之情。(4分)
(三)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冷不丁发现自己上了经验的当。
比如说,我们在大昭寺门前采访几位磕长头的老太大之前,认定这些老人满脑子装的都是佛经、信仰方面的事情,可是,当我们和她们进行了一番交谈后,突然发现她们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她们是实实在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烦恼也有快乐,她们关心的问题就像我们俗人一样具体。她们跟我们发牢骚:打一针要花多少钱,可兜里钱太少,没钱看病。惊讶之余,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犯了经验错误,忘记她们是容易患病的老人。
又比如,在哲蚌寺我们见到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喇嘛,我们认定到这里做喇嘛的人,都会整日泡在经文里,不会关心世俗世界的事情,这个孩予也会如此。可当我们问这小喇嘛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喜欢看电影。我们又问他最喜欢看什么电影,他说他最喜欢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们听了很吃惊,因为他的回答不是最喜欢读经,而是像所有孩子一样喜欢看电影。经验让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他是个孩子!
再比如,羊驮盐一幕是藏北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古老运输习俗,牧民们从盐湖里捞盐,装在盐袋里,驮在羊背上,然后,赶着驮盐的羊群到日喀则农区交换青稞。长途跋涉,历尽艰险,死人的事是常有的。九十年代随着汽车运输以及县粮店的建立,这一古老习俗消失了。在藏北西部草原,当我们采访那些曾有过如此经历的牧民时,我们以为他们会因为不再长途跋涉、不再受苦而感到快乐幸福。我们希望他们谈谈感受,他们的回答却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不愉快,不乐意,而对那时长途跋涉的生活他们竟非常留恋。
不知怎么回事儿,采访过程中每当听到这有悖于我们主观臆断的真实表白,我都会感到震惊,都会从内心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这时,我才意识到,世界上最能打动人的是返璞归真。
13.我们为什么会“认定这些老人满脑子装的都是佛经、信仰方面的事情”?(4分)

14.小喇嘛为什么最喜欢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3分)

15.不再羊驮盐了,藏北牧民为什么不愉快,不乐意?(4分)

16.面对真实表白,我为什么“会感到震惊,”“会从内心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感动”?(4分)

17.说说本文的主旨。(3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30分)
18、龙舟竞赛时,角色体验:(选其中一个方面,用一个片断表达出来)
①假设你是一名桨手,你看到些什么,你会怎么想?
②假设你是一名鼓手,你看到些什么,你又会怎么想?
③假设你是一名观众,当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23:01:24 | 只看该作者

1、略 2、略 3.①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②纪念伍子胥。③纪念东汉孝女曹娥。④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4.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备牲醴。 5.三个“莫不”从参与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的角度渲染“全茶峒人”欢度端午的盛况。 6、(1)“不拘”、“都”表明赛手们以合作努力为光荣,体现龙舟赛手团结奋进的精神。(2)“直到”、“方能”突出竞赛时间之长,从时间角度渲染人们欢度端午的热烈气氛。 7.①c②b③b④c 8、D 9、第一层(“划船的事……才拖下水去”):写划船前的准备。第二层(“每只船可坐……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介绍船上赛手的配置。第三层(“一船快慢……种种情形):写龙舟竞赛盛况。 10、“划”不能换成“撑”,因为“划”速度快,“撑”速度慢,且“撑”的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的,而龙舟竞赛选手是坐在船上的,所以用“划”更确切。“挥动”不能换成“摇动”,“挥动”这个动词更有节奏感,符合带头人的身份,而“摇动”缺乏节奏感,所以不恰当,不能互换。 11、说明龙舟竞赛需要集体的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12.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对端午节热爱之情;端午节的来历;对屈原沉痛悼念之情。 13、看到老太太磕长头,根据自己的经验,主观臆断。 14、因为他还是天真的、童心未泯的孩子。 15、因为他们过惯了那种生活,对那种生活非常留恋。 16、因为“世界上最能打动人的是返璞归真。” 17、经验往往会使人看不清事物的真实面貌。或答人不可凭经验主观臆断。 18、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0-21 18:59:44 | 只看该作者
端午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 专题。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文中洋溢着浓郁的湘西风情,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的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鸭子欢快场面。精彩的场面描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照“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文章情节描写具体、而且热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湘西一带过端午的气氛。
【设计思路】
本篇教学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倡学生多角度创造性阅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环境下进入端午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有直接的体会,寓学于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全文教学应当始终抓住“语文”来教,而不能在风俗习惯的泛泛而谈中让课堂远离了文本,在研究中可以对场面描写的词句做重点的揣摩、领会,分析场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欣赏赛龙船场面的精彩描写,让学生掌握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让学生体会赛龙船表现的奋力争先、团结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详写与略写相结合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3: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