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课前预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
3、遂至承天寺()4、怀民亦未寝()
5、相与步于中庭()6、庭下如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填空:
1、本文作者是朝著名文学家,号,他与其父、弟合称为“三苏”,并列为“唐宋八大家”。本文选自。
2、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心情。
四、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课内练习
阅读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⑵。
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6、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7、.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课后评价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是一首诗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二、阅读苏轼的《游白水》,回答问题。
游白水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爱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绍圣元年]即公元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幼子过]指苏轼的三子苏过。〔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殆〕几乎。〔有悬水百仞〕有很大的瀑布。悬水,瀑布。,[折]拐弯。〔缒(zhuì)〕用绳系着石头向下。[不得其所止](到了五丈深的地方)仍然到不了底。〔雪溅雷怒〕形容瀑布落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落入潭中而发出轰鸣声。〔巨人迹〕巨人的足迹。〔倒行〕顺原路往回走。〔山烧〕燃烧山上枯萎草木的野火。〔俯仰度数谷〕指翻过几座山。俯仰,指下山上山。度,越过。〔至江〕到了江边。江,指增江。〔击汰中流〕在江中心划船。汰,水波。〔掬弄珠璧〕双手捧月。珠璧,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余甘〕橄榄的别称。〔颓然〕形容酒醉的样子。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4)俯仰度数谷()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雪溅雷怒可爱可畏。
(2)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3、本文写于绍圣元年(1094年),是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记叙了作者和儿子苏过从白天出游到晚上归家这一天的活动,着重写了游、、等几个片断。
4、《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中都写到了月亮,且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前文是以喻月,后文是以喻月,形象生动;两文共同的写法特点是。
三、片断写作练习:
你也观察过月夜的景色吧,请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