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7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落实“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身上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特殊场所,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溶入社会,真正实现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发展试作阐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一、“乐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前提
  课堂教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首先应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乐学、爱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根本内驱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推动学生去探究和学习。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想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它有关的知识、技能,并使自己的智力、创造力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要让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课前教师轻松地与学生交谈:“我带来了两块饼,平均分给小华和小明两位小朋友吃,每人分几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1块。”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我只带来1块饼,你们怎样把饼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人分到的饼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那该怎么办?”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地探索新知。
  要让学生“乐学”,还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探索就会有成功,学习的真正兴趣还在于经过艰苦探索获得成功的体会。成功的愉悦是维持兴趣的保证,是培养兴趣的催化剂。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答案的正确、教师的赞扬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种体验,以致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获取成功。如教学“圆与周长”是放手让学生量一量几个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与直径,并讨论归纳,教师再介绍有关事迹,使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得出的结果竟与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终生研究的成果差不多,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与慰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二、“会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根本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目前的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将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阶段,因此,使学生由“学会”成为“会学”的人,是我们小学教师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根本。
  1、指导阅读教材。读书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书本是教师教学是主要依据。学生学会了自觉看书,就能够离开教师的辅导独立获取课内外跟丰富的知识,把握学习的主动权。首先,粗读。如计算法则一般按照准备题、例题、旁注说明算理算法,练一练,想一想,总结计算法则等。其次,教学生读懂字面含义,抓文字中的关键词语。教学新知识或指导学生预习,要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做到读懂。再次,精读。深入思考,品味,推敲其中的重要问题和结论。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自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可以独立进行的有效学习能力。教师要抓教材的重、难点,设计迁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看书过程中解决矛盾。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时,,在复习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在乘数上添数百位数,使学习出现矛盾。接着教师提出了看书自学的思考题:⑴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⑵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⑶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到积的末位要和百位对齐?在教师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展开讨论,动手演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验到看书获得成功的愉快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教会学生思考。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不仅要有“乐于思考”的习惯,还要有着“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思考,就要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把听讲、思考、记忆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创新”——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重点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教师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重点。教师要教育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开拓,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1、加强创造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过程实际上创造思维激发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指导学生广开言路,在进行集中思维和正向思维的同时,多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不同的知识善于发现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工程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设计练习题:师傅和徒弟合作加工一批零件,徒弟单独做要15天完成,师傅单独做要10天完成,————————?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练习中得到了培养。
  2、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请同学们量出已准备好的几个直角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教师板书出部分数据,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数据后,提出:“根据你们测量出的结果,有什么问题?”学生有了许多疑惑:为什么这些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都是90°?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四、“运用”——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目标
  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是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是落实“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最终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布置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儿童的应用多种数学知识、技能及创新精神。一可展示在同一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如植树节进行植树实践活动,可让学生编出或计算出直线、环形、方形等不同植树方法所能植树的棵数问题;可以编出和解答造林绿化的面积问题,还可以编出和解答有关人均植树棵数或完成植树所需时间等问题。二可展示数学知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教学百分数应用时,在学校可用于计算学生的出勤率;在工厂可用于统计产品合格率,完成任务的百分之几等;在农村可用来统计植树成活率,根据发芽率计算出所需种子的数量。三可展示在不同的生活实际中同一知识运用的不同侧面。如学“圆”后,计算圆桌面的面积最快宜用刻度尺直接量出直径再计算;可计算大树干的横截面积;可计算工程中的土石方量;可测量计算土地面积等等。……这样既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用的技能技巧,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做到目中有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乐学、会学”,引导学生“创新”,学会“运用”,就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1-23 18:41:00 | 只看该作者
乐学”——落实“以人为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