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8-5 12:42:50
|
只看该作者
【设计说明:之前学生已经经历过用盘秤称东西的活动,但那时所称的物品数量少,而且时间比较短,教师易于掌控。本节课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获得用秤称东西的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用盘秤称东西的步骤以及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的注意点,有利于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3.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
(1)说说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1千克各有多少个。
(2)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获得哪些经验,存在哪些不足。
(3)启发:根据称得的结果,你能估计出其他的一些水果或蔬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香蕉、柚子、青椒、土豆等等)
【活动二】称体重
1.谈话:谁能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学生猜测)称体重还能用盘秤吗?应该用什么秤?(体重秤)你会使用体重秤吗?
2. 示范秤出一两位同学的体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体重秤的使用方法。
引导:如何使用体重秤呢?应该注意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得出:
(1)两脚均匀站立于体重秤上,注意平衡
(2)指针指向某一刻度固定不动时,再读数
(3)及时做好记录
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体重各是多少
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
(1)比23千克重一些
(2)比24千克轻一些
(3)在23千克和24千克之间
(4)大约23千克
提问:我们班谁的体重最重?谁的体重最轻呢?
5.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体重究竟是多少?谁能来帮老师称一下体重?
【设计说明:称体重活动环节,以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的问题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又以“老师的体重究竟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称量老师体重的兴趣,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再一次对使用体重秤称量体重的步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性地梳理,增强学生的记忆。】
6.教学“你知道吗”?
(1)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2)谁来解释一下,如何使用这个公式?
(3)让学生各自利用公式算一算、比一比。
(4)全班交流算出的体重与称出的实际体重比对情况。
三、总结,评价反思
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都有哪些收获?还有疑惑的问题吗?你能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吗?
[资料链接] 范蠡——秤的发明者
范蠡,春秋人,越国大夫。相传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