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9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月光曲》优秀教学案例、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1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教学片段]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师:谁能说给老师听?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静。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非常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遍了银光。”
师:谁接着说,后来呢?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
生:(读)“月亮越升越高,……朝着岸边涌来……”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层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都已经完全被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
师:好,那谁能从头到尾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吗?让我们随着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
生: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静,海水变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滚,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
生:听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海面幽静而美丽,探险家坐在船舱欣赏着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来啦,这时的探险家竭尽全力地摆动方向盘……勇敢者终究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
师:贝多芬的琴声让我们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这优美的琴声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们能在朗读的时候感受大海的变化,并把这变化表现出来吗?
案例分析
以上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课《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一个教学片段。在这一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18:47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教学案例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教学片段: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段对话。(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盲姑娘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听自己弹一首曲子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你认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贫寒,买不起票,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

生: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钢琴也是旧了,说明他们家家境贫穷。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穷。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学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家里穷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这里的“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师建议把“压抑”改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一种难以抉择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案例评析:

从这节片段中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感弥漫在整个课堂,简直是把语文的“人文性”发挥到了极致。教学的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了老师的匠心独运。

    一、从贝多芬的角度走进盲姑娘的内心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蒋老师没有说:“读一读想一想盲姑娘心里在想什么?”,那样的话就使学生站在了第三者的角度,会使语言的体会、感悟直白而平静,课堂上就缺少了情感的流淌,缺少了心灵的交融和碰撞。课堂上蒋老师让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会听出什么”,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那个小茅屋的窗前,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是在把自己当成贝多芬来听盲姑娘的话,学生仿佛看到了清幽的月光,仿佛听到了盲姑娘轻柔而又充满向往的话语,听到了盲姑娘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贝多芬(此时实际就是学生)感动?情动而辞发,学生在讲述贝多芬的感受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动啊!

    二、设身处地,走进贝多芬的心

这个环节的作用是双重的,学生在走进盲姑娘的内心的同时,也在把自己与贝多芬融合起来,从而走进贝多芬的心,在听楚盲姑娘的善良的基础上也感受到贝多芬“让自饥的音乐为穷人造福”的志向,和对盲姑娘深深地敬意,贝多芬此时感动正是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学生此时几乎把自己当成了贝多芬,内心受到了一次人间美好情感的洗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19:38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教学案例


一、 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1. 播放《月光曲》的片断

师: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乐曲,这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所创作的。请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播放《月光曲》)

2. 这首著名的曲子就是《月光曲》,作曲家德国贝多芬。

3. 听了这首曲子,你们内心有什么感受?

4. 你们对这首曲子想了解什么?

二、 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1. 学习第9自然段。轻声朗读第9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2. 这些句子向我们展示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体会。

3. 师: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兄妹俩所引起的的想像。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时而舒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播放乐曲

4. 反复诵读体会,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再指名读。

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舒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5. 想象画面,感情背诵。

三、 追溯根源,体会心灵美

这位饱经沧桑的音乐家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请听他自己说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1.追溯作曲根源。

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引导感悟“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

2. 感受人物的品格

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音乐大师。这样“为人民着想”,这种人格美深深地震憾着我们的心灵。

师:正因为贝多芬把为穷苦人造福作为自己的幸福,才会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四、 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1. 再读第9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什么?

2. 这段话结尾的省略号给人无限遐想,你想到了什么?

3. 从广远的意境中感受自然美。

    文中虚拟了一幅“月光海啸图”,展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景观。文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美景,表现了广远的意境,体悟自然意境的静谧美、和谐美和壮观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的目的。

4. 同学们,贝多芬用充满激情的心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贝多芬说什么?

5. 《月光曲》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怎么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师:琴声即心声。让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共同聆听这首乐曲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过去的“听”,转变为自主“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在“读中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通过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读中入境 ,自读感悟

   抓住穷兄妹俩的感情变化线索,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贝多芬作曲的根源,让学生明白贝多芬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从而用心灵深深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19:55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教学案例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教学片段: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段对话。(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盲姑娘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听自己弹一首曲子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你认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贫寒,买不起票,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

生: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钢琴也是旧了,说明他们家家境贫穷。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穷。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学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家里穷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这里的“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师建议把“压抑”改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一种难以抉择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21:06 | 只看该作者
     26.月光曲



        平静、悠闲—————→感动、同情—————→激动、激情喷涌

↓               ↓                 ↓



           舒缓、柔和—————→气势增强—————→高亢激越



↓               ↓                 ↓

            月亮初升—————→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9: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