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8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人生寓言(节选)导学案讲学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1:2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人生寓言(节选)导学案讲学稿
八  人生寓言(节选)
【学习目标】
1、 理解寓言的含义。
2、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难点】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白兔和月亮》一文中,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变得坚强。
2. 走近作者
周国平,著名哲学家,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3.相关资料
(1)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2)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3)介绍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淮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特征: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自主学习】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险象die(   )生    各具风yun (   )    得失之huan (   )     心旷神yi(   )    bing(   ) 告      e(   ) 运    lu(   ) 去       che xiao(   )(   )
2.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
(2)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3)优美的姿态神情。(           )
3.“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4.“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5、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6.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7.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8.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9.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10.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精读精练】
读《白兔和月亮》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
11.这段文字采用哪些方法来写白兔?表现了白兔的什么特点?
12.选段第一句中的“仍然”一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13她牢牢地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14.选段最后一句中的“和人类不同的是”这几个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15.文段中说“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请你根据具体的情境,展开想象,将白兔所看到的“险象”具体的描述出来。
  16.为这段文字添上一句结尾点明寓言的寓意。

【主题阅读】         
小溪
   ⑴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轻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⑵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幻,山间晚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毫,小溪的脚步总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火,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多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⑶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她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⑷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7、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
   答:
   18、“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的音符”指的是什么?
   答:
   
   19、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
   答:
  20、“忙不迭地要将这好信息带给大家”中的“好信息”是指什么信息?
   答:
  21、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答:
   
【拓展提升】
22.寓言、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           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       ,也可是人或非生物。篇幅大多      ,情节较     ,主题充满智慧和哲理。大多采用       和       的表现手法。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古希腊的《         》。
23.由今天所学内容我们知道应如何面对厄运?我们遭遇厄运的人应怎样培养坚韧意志?从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教(学)后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1:24:35 | 只看该作者

八  人生寓言(节选)
2.(1)多愁善感  (2)心旷神怡  (3)风韵  3.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4.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5.第一个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自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第二个转折——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6.白兔的慧心末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7.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8.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9.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10.这个问题要辩证地来谈,谈透彻,并能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11.主要是通过心理、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白兔拥有月亮之后患得患失的心情。12.“仍然”一词非常自然地衔接了上文,又为下文写白兔的得失之患作铺垫。13.表现了白兔患得患失的紧张心理。14.不能删去,因为这几个字正体现了作者对贪心不足的人类的讽刺与劝谕之情。15.略16.符合文意即可。17、不好,“活泼”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的生动自然不呆板;“活跃”多指行动进展积极有力。 18、指溪水流动时发出的悦耳的声响。 19、冰冻状态 解冻状态 20、春回大地的信息 21、拟人化的写法  22、生物,短小,简单,比喻,拟人,《伊索寓言》23.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司马迁倍受宫刑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张海迪高位截瘫的人,战胜自我,成为作家、医生。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是一个盲人,但她以顽强的意志给她的创作带来里了光明,给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光明。寓意:厄运可以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6: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