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07: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联系这两方面的重要纽带之一是课堂提问。设计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和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提问语言言简意赅
  一堂课的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就应该注意自己提问语言的精炼准确,一语中的,切忌提冗长繁杂的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更不知如何思考回答。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48页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绿色草地上摆放着四根木头,而一只大象正用鼻子卷走两根,依此图意让学生完成两个算式。
  教师叙述:草地上原来有6根木头,大象卷走了2根,还剩几根?学生都能准确而迅速地回答4根。
  教师接着说:“草地上原来有6根木头,大象用鼻子卷走了几根后,这时草地上还有4根,大象卷走了几根?”
  学生反应不明显,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听清楚老师在问什么。于是教师改变了问法:草地上原来有6根木头,现在还剩下4根,大象用鼻子卷走了几根?结果学生很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中两次出现了“大象用鼻子卷走了几根”,对小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造成了干扰。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言简意赅,提出他们易于理解、容易接受的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07:42:00 | 只看该作者
 二、提问角度深入浅出
  一个人的认识是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旧知出发,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课堂提问深浅适度、难易适中,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情感双向交流。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妥善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过于深奥的问题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回答;过于浅显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因此,提问时要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立足于浅,面向全体学生,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问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让学生都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提问形式启发引导
  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推进,大部分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根据心理学原理,课堂上如果都是一些随意、盲目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等,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教师在课堂中所提的问题,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盲目性,在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地方设计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境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
  四、提问内容富于想象
  一堂好课的背后,绝不能仅仅关注教材、教学设计等,还应该有关注学生的想象和心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所提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任凭学生思绪万千。学生会因疑惑而困顿,因豁然而开朗,因拓展而遐想。教师提出的富于想象力空间,能给学生精神世界打开一扇天窗,引导学生透过这扇天窗去瞭望、去遐想,去触摸窗外深邃、辽远、丰富的世界。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设计这样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很显然,这道题是教师为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设计的。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妈妈分别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议论,争相回答。教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胖胖、爸爸和妈妈,谁吃得多?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生齐答:让爸爸、妈妈多吃些)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学生在问答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作者■胡莉单位:广汉市实验小学)来源:教育导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13: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