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2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导学案教学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6:2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导学案教学案
16青山不老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 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  lüè) 参天(cān  shēn) 险恶(wù è) 盘踞(jū  jù)
3、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                                          
风雨同舟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 从带点的两个词语中,体会到                               
 请用自己的话把县志记载的意思写下来。
                                                
                                                
 这段话主要写了                                          
(2)感受树木与土地的关系。
“是的,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感悟老人的精神。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他是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他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                             
                                                       
3.通读课文,感悟中心。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三、达标训练
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请你替他填一份简历。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址
主要外貌特征
生活习惯
主要感人事迹
四、拓展延伸
长童话的森林
彭学军
我们读过的许多美丽的童话都发生在森林里,像《白雪公主》《小红帽》。郁郁苍苍的大森林里,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也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可是,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到童话里去找森林了,因为森林正以令人揪心的速度在减少。
    很久很久——大约是一万年以前吧,地球有一半的陆地被森林覆盖着,你能想象那是怎样一个绿色的世界吗?而现在的森林已不到原来的一半了。全球的热带雨林正飞速减少,算起来,我们大约每分钟失去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森林。而我国的森林在十年间锐减了百分之二十三,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
    森林的消失意味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还有土地沙漠化的加速。土地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就如打开了魔鬼的匣子,灾难会接踵而至:风沙、干旱、洪涝、风暴……这都是被破坏的大自然为我们讲述的一些非常可怕的事情。
保护大自然,爱护森林,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张纸。我国每年造纸消耗木材一千万立方米,这要砍伐多少树木啊;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的时候,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你心意的表达会找到更为别致的方式;也许我们可以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并不起眼的一双筷子积少成多,要毁掉多少森林哪;春暖花开的时候,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到山坡上栽下几株小树,每年如此,让小树和我们一起长大,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那时候,你再静静地倾听,你会听到怎样一个娓娓动听的童话呢?
1、森林消失意味着                         和                         。
2、下面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大约是一万年以前吧,地球有一半的陆地被森林覆盖着,你能想象那是怎样一个绿色的世界吗?而现在的森林已不到原来的一半了。                       (         )
(2)算起来,我们大约每分钟失去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森林。           (         )
(3)我国的森林在十年间锐减了百分之二十三,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   
                                                                 (         )
3、保护大自然,爱护森林,我们可以从哪些小事做起?
                                                                        
                                                                          
五、相关链接
告别南极,不带滴水片石
我们十天的南极考察就要结束了,值得自豪的是,告别南极,我们没有带回一块石头或一滴海水。
“南极属于全人类,不准动南极的一石一水!”这已成为所有到南极的人们的共识。在考察期间,船主在我们每次登陆之前都反复讲:“不要捡石头!”“不要逗弄企鹅!”“不要踩坏苔藓!”“即使是因为拍摄工作需要也不允许!否则,将不允许您再上船。”
企鹅、海豹、海狮都是南极的主人,前来考察的科学家或旅客在岛上走路都是轻悄悄的。记者无限感慨:只有南极,动物才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如果有人问我,南极怎么样?我的回答是:南极仍然是一个童话世界!
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次,几个记者在冰海中穿行寻找蓝鲸,因为下小雨,都用塑料袋套住摄像机。有一位不小心把塑料袋掉进海里了。我们驾驶小艇的卡地亚小姐不顾风浪,执意去追那只漂得很远的塑料袋,直到捞上来为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1 15:32:53 | 只看该作者
妈的                   哪有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0-21 15:34:34 | 只看该作者
                                       我踩我踩我踩踩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0-21 20:36:22 | 只看该作者
谁有16课《青山不老》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4: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