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6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蒙娜丽莎之约》教后反思课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09:2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

我们学校里进行一次教师教学设计比赛,我们六年级老师备的课文是《蒙娜丽莎之约》,这篇课文曾听 蔡爱朵老师上过一节教研课,时间也过去比较久了,也记不起她当时是怎么上的。为了完成这个设计任务,我把这篇课文读了很多次,虽有一点想法,但是还是理不出什么头绪。于是我就翻阅一些课文的相关资唐小燕料,但是资料看的越多,受到干扰也就越多。本来自己还有一点想法,被这些教材分析,教材建议一看,觉得自己那点想法很肤浅。设计又搁浅了。正当我无从下手时,忽然想起我们的教导主任彭永帆老师在我上的教研课的评课会上谈起对阅读教学的看法,他说,阅读教学应该从习作的角度来教阅读。回想他的话,我回过头再读读课文,仔细研究一下课文段落结构和写作特点,忽然有了设计思路,何不以写作的思路来教这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学时间一般为一个课时,因此教学内容的取舍尤为重要。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只能是蜻蜓点水,华而不实;假如有所侧重,训练才有所落实,学生才有所得。基于这样想法,我觉得高年级学生的略读课文教学,不能只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要教给学生的是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和了解作者有序观察和描写事物方法,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定位“从写作的角度来教阅读”。无论是字词的斟酌推敲,还是画面人物片段的解读,力求使人物立体鲜明。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螺旋上升,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目标。

于是我马上行动起来,把教学环节分为五个板块,首先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是组织学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利于课文学习,对名画有初步认识。接着环节是:明确要求,完成自学,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不能盲目去学习。第三个环节是交流自学,初识魅力。这个环节,在学生交流自我学习中,引领从文章多方面描写中感受这篇名画的魅力所在。第四个环节是感受魅力,体会写法:这部分教学是这课的重点,教学设计突出了重点,即: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教学时注意勾画出插图描写的文字,引导学生交流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什么。并从中感悟写作方法和有序观察和表达。最后的教学环节是迁移写法,提高能力。这里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课文习得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迁移到描写其他的名画或其他事物,致力于学以致用;课后推荐阅读提高的美的鉴赏能力。

这样的设计,我觉得让学生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揣摩作者有序观察、描写画面的方法。并且在语言学习中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设想比较美好,不知能不能得到认可,于是拿这个教案设计参加比赛,没想到和蔡老师的教案一起得了个一等奖。既然是自己设计的教案得到认可,我于是就着手进行教学呈现,并认真地做了PPT。上课之前是胸有成竹。但是一上课,发现一节课35分钟很难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这个教案我上了2节课才上好,在课呈现中,发现学生对名画的欣赏兴趣不是特别高,课堂有的沉闷。

   上完课,把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自己一节课的设计上成两节课的结果,与办公室的同事交流探讨。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进行思考,我觉得对学生对艺术的喜爱程度以及小学生的艺术的鉴赏能力估计偏高,现在想想,别说学生,连我这个老师对艺术也是门外汉,门外汉教学生去阅读欣赏描写这样一幅世界顶级名画文章,确实有点班门弄斧。另外,我觉得在备课时,还是从教的角度考虑的比较多,学生的实际情况想的相对少些。备课上课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才是教学真目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09:23:14 | 只看该作者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
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教材是“艺术的魅力”的主题。钟子期善听俞伯牙弹奏,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这一杰出的画作更是让我们感受到神秘而永恒的美。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我教学本文时,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在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学生的朗读读得还不是很到位,在熟练正确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可由于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还不够,读的不到位,特别是还有基础较差的同学读时还有添加字、改字的现象。课余要加强练习提高。)紧接着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再引导学生从对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学习课文的独特写法--融入自己的想象。在教学最后,还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蒙娜丽莎的故事,感受画家精湛的画技和天才的想象力,感受艺术的魅力。并拓展相关内容《最后的晚餐》丰富学生对画家的了解。
     通过学习,感受的孩子们心中也有了这样一幅画: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全课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追求的欲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09:23:51 | 只看该作者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  
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是世界著名艺术殿堂卢浮宫的镇宫三宝之一,足见此画的艺术价值和重要地位。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都不同,可以说她微笑一直是个谜。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么长的一篇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课文中这幅名画的描写5/6/7三个自然段是重点,于是在教学中我把重点落在了这三个自然段中。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还可以:

一、 优美的语言

   这篇文章的本身的语言非常优美,如何让学生走进那幅画,真正地通过文字去读懂这幅画的内容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引导。一开始,我就用抒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花,是学生对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位女子她美丽而端庄,有一位女子她神秘又妩媚,有一位女子她贤淑又多情,想知道她是谁吗?你看,她款款地向我们走来了。出示图片。让我们轻轻地呼唤一下她的名字吧!”“想不想和这么美丽的女子有个浪漫的约会呀?让我们赶紧与蒙娜丽莎真诚相约吧!” 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无疑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进入了状态。

  二、注重朗读。

   1、教师的泛读。为了营造一种宁静淡雅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美,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那美妙的语言中,我配上舒缓的音乐,用自己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带进了文本。

    2、指导学生朗读。在教学重点段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时,指名让学生读,体验那微笑的神秘与美丽。

     3、采用多种方法读。教学中我采用各种各样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泛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各种方法穿插进行。

三、 把握了略读课文的特点。

   略读课文的教学只有一课时,因此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 因此略读课文在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运用平时所积累的读书方法,充分享受阅读乐趣。要让学生自己读懂读会,应注重学生的阅读过程,老师只是起一个引领、点拨的作用。

在处理教材时我就重点把握了这幅画像的教学,抓住蒙娜丽莎的真、美、神秘展开教学,而把前面四段和最后一段教学简化了,只通过一个口语练习简约了,“怪不得她飞度重洋来到纽约时,( );怪不得……怪不得……怪不得……”。这样把重点段的教学凸显了。

    但是这堂课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1、原本在设计中也应让学生体验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细腻的刻画、有序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很难穿插。结果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2、在指导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时指点还不够到位,老师提出还可以让学生把那些词语画出来,通过再现,让学生一看到画马上能浮现出这个词语,有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09:25:13 | 只看该作者
《蒙娜丽莎之约》反思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通过蒙娜丽莎这位美丽女子,和在座各位同仁进行了一场美丽的约会。下面我就将自己对课文的领悟和教学思路向大家做个介绍。  

《蒙娜丽莎之约》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在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时,既得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又要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的方法。为落实单元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感受蒙娜丽莎那美丽的神韵,体会作者将看到的和想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法,我在执教时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     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蒙娜丽莎》这幅画像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但受孩子的年龄影响和认知水平所限,孩子对这幅画内容知之甚少。为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我先引入资料,设置悬念让孩子们满含期待地欣赏这幅画像。(多媒体展示《蒙娜丽莎》及参观者多的资料)  

最初欣赏这幅画像,孩子们对这幅画像的认识是平面、浅显、单薄的。为什么面对这么著名的一幅传世名画,我们却无法表述出它的美丽的神韵呢?在孩子们也为此困惑时,我便提出看看一个作家是怎样表现名画魅力的建议,水到渠成引入正题。  

二、     导读入手,明确要求:  

新课改后的教材,特别重视教材的整体性,每个单元无论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到“回顾拓展”每个部分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承上启下,即提示了本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又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像本课连接语中的第一个要求 “说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是对课文的一个整体把握。而第二个要求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则是希望孩子们在读书中能对作者表达方法有所感悟。第一个问题已经包含了第二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又是对第一个问题具体阐述。为避免孩子们将两个问题混淆,在交流中纠缠不清,我将导读中的学习任务稍作整理,加入了动笔的要求后出示到大屏幕上,给孩子们学习方法的指引。  

三、     感受魅力,领悟写法:  

《蒙娜丽莎之约》这篇课文全文紧扣着“魅力”这个词,层层展开,句句铺垫来表现名画魅力,所以在交流“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这个问题时,交流很容易就成了对全篇课文的朗读,也很容易演绎成了逐字逐句分析,所以我在学生交流时,及时提醒孩子们概括,并以精炼的语言帮学生梳理出整篇课文脉络。  

为感受作者展开想象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到一起写法的精妙,我在让学生交流完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后,再次让孩子们细细品读这部分,去寻找最吸引自己的描写,并想想这样写好在哪儿?孩子们很快就在对照插图的品读中进入了真正的思考世界。  

第二次自学结束后,不少对第6段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部分情有独钟的同学首先发言。我便让学生在朗读和对比中发现,“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都是作者看到蒙娜丽莎微笑时的想象,正是作者在欣赏画像展开了想象,才使得原本平面、静止的微笑变得鲜活生动,使得近在咫尺的事物变得意境悠远;正是作者在描写画像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分明感受到了蒙娜丽莎的轻轻呼吸,分明看到蒙娜丽莎面带着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向我们款款走来。  

再次边欣赏画面边深情并茂的朗读,更是让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再次进行了交流、碰撞、融合……此刻的孩子们也有许多对蒙娜丽莎的微笑新的解读是不吐不快。我便让孩子们再次凝视画像中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看他们能从中看到什么?孩子们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他们也很快将自己从课文中学到的展开想象的方法进行了迁移,有的从画像中看到了几分严厉,有的从微笑中解读到了温柔,还有的从背景和人物的和谐统一中品到了几分思念……此时的孩子们不仅领略到,展开想象去欣赏艺术作品是鉴赏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写作中若能加以运用,就更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孩子们领略到这些写法的精妙后,第5和7段欣赏、解读,我就放在了小组交流中。   

四、     巧设舞台,成就梦想:  

孩子们对名画有了更新认识后,心中也涌动着要与别人分享的激情。我因势利导将教室演绎成人头攒动的大都会展厅,每个同学都成了翘首企盼的观光者,让孩子们当小小解说员向别人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像。孩子们不仅向观光者们介绍了画面上的内容,解说中更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时间关系,这个部分没有在课堂上展示,我们没有看到孩子们更多精彩的表现,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五、     赏析拓展,方法迁移:  

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更希望孩子们能将自己学到的学以致用。我在布置作业时引入了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让孩子们查找资料,了解画中所讲述的宗教故事,并将自己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借此培养孩子们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将再本单元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迁移、巩固。  

由于个人水平问题,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恳请在座各位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今后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09:25:58 | 只看该作者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

《蒙娜丽莎之约》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在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时,既得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又要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的方法。为落实单元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感受蒙娜丽莎那美丽的神韵,体会作者将看到的和想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法,我在执教时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 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蒙娜丽莎》这幅画像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但受孩子的年龄影响和认知水平所限,孩子对这幅画内容知之甚少。为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我先引入资料,设置悬念让孩子们满含期待地欣赏这幅画像。  

二、导读入手,明确要求:  

新课改后的教材,特别重视教材的整体性,每个单元无论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到“回顾拓展”每个部分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承上启下,即提示了本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又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像本课连接语中的第一个要求 “说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是对课文的一个整体把握。而第二个要求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则是希望孩子们在读书中能对作者表达方法有所感悟。第一个问题已经包含了第二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又是对第一个问题具体阐述。为避免孩子们将两个问题混淆,在交流中纠缠不清,我将导读中的学习任务稍作整理,加入了动笔的要求后出示到大屏幕上,给孩子们学习方法的指引。  

三、感受魅力,领悟写法:  

《蒙娜丽莎之约》这篇课文全文紧扣着“魅力”这个词,层层展开,句句铺垫来表现名画魅力,所以在交流“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这个问题时,交流很容易就成了对全篇课文的朗读,也很容易演绎成了逐字逐句分析,所以我在学生交流时,及时提醒孩子们概括,并以精炼的语言帮学生梳理出整篇课文脉络。  

为感受作者展开想象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到一起写法的精妙,我在让学生交流完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后,再次让孩子们找找让你觉得蒙娜丽莎的真、美、神秘的句子和词语,细细品读这部分,去寻找最吸引自己的描写,并想想这样写好在哪儿?孩子们很快就在对照插图的品读中进入了真正的思考世界。 

第二次自学结束后,不少对第6段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部分情有独钟的同学首先发言。我便让学生在朗读和对比中发现,“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都是作者看到蒙娜丽莎微笑时的想象,正是作者在欣赏画像展开了想象,才使得原本平面、静止的微笑变得鲜活生动,使得近在咫尺的事物变得意境悠远;正是作者在描写画像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分明感受到了蒙娜丽莎的轻轻呼吸,分明看到蒙娜丽莎面带着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向我们款款走来。  

再次边欣赏画面边深情并茂的朗读,更是让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再次进行了交流、碰撞、融合……此刻的孩子们也有许多对蒙娜丽莎的微笑新的解读是不吐不快。我便让孩子们再次凝视画像中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看他们能从中看到什么?孩子们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他们也很快将自己从课文中学到的展开想象的方法进行了迁移,有的从画像中看到了几分严厉,有的从微笑中解读到了温柔,还有的从背景和人物的和谐统一中品到了几分思念……此时的孩子们不仅领略到,展开想象去欣赏艺术作品是鉴赏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写作中若能加以运用,就更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由于个人水平问题,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

北海小学的学生太优秀了,比起我们民工学子来说,相差甚远,以至于在课堂调控方面有些茫然。

90学时的培训临近尾声,心中除了感动就是感谢,感动于越城教师的严谨、热情,再次深深感谢区教研室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我们更期待在新的培训中有新的发展。





                                                                                                            嘉会小学   蒋绮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09:26:02 | 只看该作者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

《蒙娜丽莎之约》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在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时,既得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又要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的方法。为落实单元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感受蒙娜丽莎那美丽的神韵,体会作者将看到的和想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法,我在执教时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 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蒙娜丽莎》这幅画像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但受孩子的年龄影响和认知水平所限,孩子对这幅画内容知之甚少。为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我先引入资料,设置悬念让孩子们满含期待地欣赏这幅画像。  

二、导读入手,明确要求:  

新课改后的教材,特别重视教材的整体性,每个单元无论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到“回顾拓展”每个部分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承上启下,即提示了本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又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像本课连接语中的第一个要求 “说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是对课文的一个整体把握。而第二个要求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则是希望孩子们在读书中能对作者表达方法有所感悟。第一个问题已经包含了第二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又是对第一个问题具体阐述。为避免孩子们将两个问题混淆,在交流中纠缠不清,我将导读中的学习任务稍作整理,加入了动笔的要求后出示到大屏幕上,给孩子们学习方法的指引。  

三、感受魅力,领悟写法:  

《蒙娜丽莎之约》这篇课文全文紧扣着“魅力”这个词,层层展开,句句铺垫来表现名画魅力,所以在交流“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这个问题时,交流很容易就成了对全篇课文的朗读,也很容易演绎成了逐字逐句分析,所以我在学生交流时,及时提醒孩子们概括,并以精炼的语言帮学生梳理出整篇课文脉络。  

为感受作者展开想象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到一起写法的精妙,我在让学生交流完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后,再次让孩子们找找让你觉得蒙娜丽莎的真、美、神秘的句子和词语,细细品读这部分,去寻找最吸引自己的描写,并想想这样写好在哪儿?孩子们很快就在对照插图的品读中进入了真正的思考世界。 

第二次自学结束后,不少对第6段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部分情有独钟的同学首先发言。我便让学生在朗读和对比中发现,“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都是作者看到蒙娜丽莎微笑时的想象,正是作者在欣赏画像展开了想象,才使得原本平面、静止的微笑变得鲜活生动,使得近在咫尺的事物变得意境悠远;正是作者在描写画像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分明感受到了蒙娜丽莎的轻轻呼吸,分明看到蒙娜丽莎面带着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向我们款款走来。  

再次边欣赏画面边深情并茂的朗读,更是让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再次进行了交流、碰撞、融合……此刻的孩子们也有许多对蒙娜丽莎的微笑新的解读是不吐不快。我便让孩子们再次凝视画像中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看他们能从中看到什么?孩子们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他们也很快将自己从课文中学到的展开想象的方法进行了迁移,有的从画像中看到了几分严厉,有的从微笑中解读到了温柔,还有的从背景和人物的和谐统一中品到了几分思念……此时的孩子们不仅领略到,展开想象去欣赏艺术作品是鉴赏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写作中若能加以运用,就更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由于个人水平问题,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

北海小学的学生太优秀了,比起我们民工学子来说,相差甚远,以至于在课堂调控方面有些茫然。

90学时的培训临近尾声,心中除了感动就是感谢,感动于越城教师的严谨、热情,再次深深感谢区教研室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我们更期待在新的培训中有新的发展。





                                                                                                            嘉会小学   蒋绮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09:26:37 | 只看该作者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
 在上《蒙娜丽莎之约》一文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达芬奇和肖像画《蒙娜丽莎》的资料,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真的找到了很多相关资料。上课时先由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对达芬奇以及肖像画《蒙娜丽莎》有个大致的了解。在学习课文时,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渎、自悟来感受达芬奇天才的想象力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在学生集体交流时,我再恰当地把搜集的资料引入到课堂中,这样图文结合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赏肖像画的面部表情和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时,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用课件展示了法国巴黎卢浮宫的镇宫三件宝和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来体会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的永恒美。学完课文后学生谈感想时,学生感触也特别深——原来艺术还有这么神气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7: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