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穿越昨日与明天的思考──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简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1: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有力地推进了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新大纲的出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第一批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区的启动……既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性反思和总结,又是21世纪对新一代人才挑战和复兴中华的战略应答。处于这样的时代坐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作穿越昨日和明天的思考,而课堂教学的设计,理所当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和基石、航标和载全。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也就必然要作全方位的理性审视。



一、设计的僵化和“反设计”



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教学设计由教师主观指令,并千方百计在每一个事先规定的详尽的细节上迫使学生就范,不留一点儿空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和发挥,形成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独自主宰课堂的格局。这种状态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而愈演愈烈,导致课堂教学设计的僵化,并由此衍生出冗繁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和呆板的章法讲解的课堂教学程式,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老大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对此必须形成一个针锋相对的“反设计”冲击波。



“反设计”不是不要设计,而是不要那种由教师单向主观指令的传统的僵化设计,无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闭门造车”式设计,过分“急功近利”式设计。“反设计”要把课堂教学设计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应当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激情和活力、有待点燃的“火炬”。“设计”应当是为了如何去点亮这些“火炬”,使他们自己发光,从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硬设计”和“软设计”



传统的僵化的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的全盘授予为途径。这样的设计必然体现着以教师的主观指令为基础,并以“一言堂”为权力主义的刚性机制驱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强行灌输的“硬设计”。它严重缺失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痊。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机诱导、即时处理,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和应变预测。它应当是一种“软设计”。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无多大伸缩性可言的话,那么,达到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让其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弹性的“软设计”为主。



鉴于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性的认识,“软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从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着眼,应当大力克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力主义和命令作风,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软设计”。



其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如果教学设计完全是刚性机制,教学活动必然只能是单向的强行灌输,上课就成了教师演示主观编制得十分细密的教案的单边活动。



其三,课堂教学还极富创造机制。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师生双向合作过程创新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预测”,如何付诸实践,还得充分根据学情来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这样,就赋予课堂教学“软设计”以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语文课堂教学“软设计”的内在机制可归结为以下对照图式:



当然,以“软设计”为主,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位优秀教师执教《观潮》一课的教学设计,颇能说明这一些:出示课题“观潮”之后,教师先问学生,“观”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看’的意思。”教师穿针引线,再问:“课文中还有一个‘观’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回答:“课文中有‘天下奇观’,这里的‘观’应该是‘景象’的意思了。”“那你能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编个课文标题吗?”学生结过一番思考,有人提出这篇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观天下奇观”。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直奔中心,抓住“奇”字,要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这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经过一番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归结出“潮来形奇”(第3-5小节)“潮去景奇”(第6小节),并且再深入一步要学生深思“那么第2小节与‘奇’又有什么关系?”大家认为有关系,钱江潮“奇”的原因与这里(海宁县盐官镇)的特殊环境(时间、地点)有密切关系。这样就不难归结出:“潮前境奇”。而且,教师单刀直入,很快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条精炼明晰的主线,找到了一条认识课文的“最短程”。如果说,这一步是以教师的组织引导为主的话,那么顺着这条思路让学生具体的揣摩、品赏课文的语言材料,激发情意、调动想像,交流阅读心得等,就应当让学生因人而异地去主动探究。这一部分无疑应当是以“软设计”为主,教师根据具体学情去临场处理,即兴挥洒。最后,以这样一个提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好,课文按顺序先写‘潮前境奇’,再写‘潮来形奇’,最后写‘潮去景奇’,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现在,请你再仔细读课文,挑一处最能吸引你,你觉得写得最传神的地方讲给大家听。要把怎样写出了‘奇’,好在哪里讲清楚。”于是,课堂教学就不再按传统的“硬设计”去迫使学生顺着教师的小步子提问,亦步亦趋地应答,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发现,从各人的的差异出发,只挑体会最深的,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些作课堂交流,为浓度成功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步步扣“奇”,不离中心。而通过课堂交流各展所长,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这样的“软设计”,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去灵活点拨,有机渗透。



三、新理念指导下的“弹性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世纪之初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航向,“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这都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高扬主体性教育的大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当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弹性设计”:



1.体现探究学习的弹性



由传统的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所谓“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索研究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必须形成问题情境。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当在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情境,尔后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自主处理课文信息、感受语言文字和联系生活积淀中去主动探究。



2.体现合作沟通的弹性



合作是儿童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品质,因而是儿童社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最新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因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同时也需要群体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对儿童进行合作的教育,促进他们的社会性,使他们获得积极、健康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合作沟通,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客观因素。教师的教学设计,只能在组织引导上作一些有限的策划,而很难全部预测其细节,自然就需要“弹性设计”。一位教师导读《闪闪的红星》一课,在指导朗读时融入了合作沟通机制。她说:“现在我们把四个组作为四个公共汽车车厢,每个车厢请一位同学当老军人,一位同学当年轻的母亲,其余同学当乘客,读‘让座’这一部分。逐组表演读,读后互评,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现在,请大家先自读这部分课文,派好角色,想想应该怎样演读。”同学们分组合作的情绪很高,一南精选角色,议论怎样互相配合,都想争演读第一。这里,教师的深入引导和评价,只能按课堂进行的实际情况来操作,教师的设计就只有设想一些注意点,而总体上是一种粗线条的组织引导。



3.体现交流对话的弹性



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在接受式课堂里所没有的一种全新教学行为。请看《麻雀》一课的一组交流镜头:



师:当猎狗张开大嘴要吃小麻雀时,老麻雀奋来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想拯救小麻雀。假如你是老麻雀,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生甲:不会,因为……我害怕……怕死。



师:你很诚实,其他同学呢?



生乙: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多搭上一条性命。



师:你是觉得不要增加不必要牺牲,对吗?



生丙:我也不会,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去再孵一只小麻雀。(众哄然大笑)



师:你挺会保存实力啊!



生丁:我会像老麻雀那样做。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试就输定了;去试试,才有可能战胜对手。



生戊:老麻雀虽然不是猎狗的对手,但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没想那么多。



生己:老麻雀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骨肉被吃了。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死也值得。



师:说得多有道理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1:53:00 | 只看该作者
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教师就这样以片言只语或点击要旨,或引出疑窦,或启发补充,或拨疑解难,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了心灵之歌。然而这往往也是教学设计难以企及的细节,教师只能以“假设”来猜度学生可能交流的要点,而如何对话引导则全凭临场的灵活应变。



4.体现个体感悟的弹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高度以个性化的行为,对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都可能因为各人生活经历、认识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悟。教育应当十分尊重学生精神生命的自由展示,不应以统一的答案来压抑学生的个性和灵气。这种感悟的个性化就必然会带来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并作现场的因势利导,就必须为“设计”留出空白,赋予更多的可塑性。教学《寒号鸟》这一课,学生的感悟多种多样,多数小朋友认为寒号鸟懒惰,冻死是自找的。但也有小朋友说:“喜鹊缺少爱心,它为什么不帮助寒号鸟搭个窝?”老师就临场启发:“这个想法很特别,好,再读读课文,想想寒号鸟对喜鹊的劝说为什么不耐烦?如果喜鹊帮它搭窝,寒号鸟会一起来做吗?”有的小朋友说:“寒号鸟也太傻了,要冻死的那个晚上,干吗不飞到喜鹊窝里去挤一夜。”教师就灵活点拨:“这个话有意思,实际上懒惰就是傻的表现。如果寒号鸟躲过了那一夜,第二天太阳出来暖和了,寒号鸟会去垒窝吗?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弹性设计”,应当走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因为“设计”是回应理念、凝聚智慧、纵横信息的创造性活动。语文教学在前进,语文课堂设计也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去攀升新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7: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