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交流课《月光曲》听课感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7:40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评课稿

永胜路小学  赵爱梅

听了刘老师所上的《月光曲》一课的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就本节课的过程,谈几点看法:

一、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记性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子》的内容。

二、教者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教学引导,促进了文本对话。例如:教学第3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教师“难怪……”的一连串排比式的追问句,让学生对兄弟俩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你在“激动”时会怎样?(学生联想到自己,还想到运动员激动时会绕场致意等)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再如:后面追问“人们到底在流传什么?”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教者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为了体会兄妹俩对话时的清官,教者设问:“你能猜测兄妹俩说话的神态吗?”“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教者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等。

    四、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节课中,教者的评价显得较苍白,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学生同桌分角色读兄妹俩的对话中,教者的评价是:你的表情很平淡。这样的评价,给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只要表情好了,朗读就成功了;朗读能力等于表情丰富。在抽学生回答问题时,教者的语言就一个字:“说”,且脸上没有微笑,给学生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缺少人文关怀,学生回答后,教者没有及时给予评价,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智慧,因而学生的朗读质量就不够高,情感体验也不够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也就更少

        同时,咬文嚼字也显不足,还要加强文本对话。例如:文中的“纯熟”“清幽”“陶醉”(这些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教者要有意识),这些词语都能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综上,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情感;联系实际体验,沟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读,内化并升华情咸。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7:53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评课稿

  农垦一小邢益宝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堂好课的标准——真实、朴实、有实效”。今天,蒋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的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节课的精彩。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蒋老师以自己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使文本与学生拉近了距离,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得以发展:

一、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自主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蒋老师在课堂中处理得很好。例如:在学生学习第一段时,蒋老师提问:“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同学们边读边画。最后,大家一起交流。其中一个教学片断是这样的:生:“课文中盲姑娘的一句话,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师:“哪一句?”生:“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谈了几遍……”师:“从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生:“我从这一句中,感受到了盲姑娘对于音乐的热爱,贝多芬就是被她的这种爱给打动的。”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课文。整段的教学,教师没有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从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盲姑娘的一句话“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阿!您,你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句时,蒋老师注重了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先理解盲姑娘说这句话时的心理感受,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盲姑娘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

三、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 “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蒋教师在这一节课中安排了让学生写出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理感受。最后,大家交流。这一环节,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要靠读悟积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8:08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评课稿           
        周二上午,聆听了吴芸香老师上的《月光曲》,我有很多感触,作为青年教师,本课有许多让我学习的地方,她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精巧,提高了学生的解读感悟文本的能力。

一、以读为本,增进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根本的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不充分的课绝不是好的阅读课。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感悟的时间和机遇,要使学生全员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在《月光曲》一课中,吴老师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对人物情绪的把握逐步深入,读书的程度逐步提高。吴老师恰到利益的评价语言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读书气氛,同时对学生的读书领导也蕴含其中。

二、心灵对话,增进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培养。”吴老师在《月光曲》这一课中重视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当问到盲姑娘渴望听到贝多芬弹琴时是怎样想,听到贝多芬弹琴后又是怎样想的时候,学生就自动地举手发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吴老师就顺势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思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地对话,不断地思考,就增进了学生的感悟。

三、重视实践,提高能力。

       吴老师在上课前先请学生朗读了几个词语:传说、谱写、盲姑娘、蜡烛、琴键、清幽,接着请学生根据这六个词语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让学生写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说话时的内心感触,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提高。

       以情体会情,以心感受心,这就是吴老师这节课最让人感动之处,我们相信,学生此时内心的情感在涌动,生命在跃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8:24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评课



听了上海教师张筱林的《月光曲》一课,受益非浅。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师在引导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促进了文本对话。例如:教学第3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教师“难怪……”的一连串排比式的追问句,让学生对兄弟俩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你在“激动”时会怎样?(学生联想到自己,还想到运动员激动时会绕场致意等)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再如:后面追问“人们到底在流传什么?”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张老师还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朗读指导。读的形式比较多样,有范读、试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把读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如:老师在听到学生读描写月光的语句时,不是很动情,教师告诉学生,要朗读出感情来,老师有诀窍,即:节奏上要有快有慢,力度上要有轻有重,音调上要有高有低,然后老师展示了范读,这个范读很有必要,不但给学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也为整个教学铺下了坚实的感情基调。

整堂课,老师的范读及学生的朗读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也正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8:42 | 只看该作者
听了 姜老师的《月光曲》一课,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就本节课的过程,谈几点看法:

一、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记性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子》的内容。

二、教者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教学引导,促进了文本对话。例如:教学第3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教师“难怪……”的一连串排比式的追问句,让学生对兄弟俩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你在“激动”时会怎样?(学生联想到自己,还想到运动员激动时会绕场致意等)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再如:后面追问“人们到底在流传什么?”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教者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为了体会兄妹俩对话时的清官,教者设问:“你能猜测兄妹俩说话的神态吗?”“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教者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等。  

    四、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节课中,教者的评价显得较苍白,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等作用。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者的语言就一个字:“说”,且脸上没有微笑, 缺少人文关怀,学生回答后,教者没有及时给予评价,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智慧,因而学生的朗读质量就不够高,情感体验也不够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也就更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0: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