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5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交流课《月光曲》听课感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课反思今天十分荣幸,听了蒋军晶老师上这堂课,感觉自己不是在听语文课,而是在享受由蒋军晶老师带给我们的语文魅力。

课前蒋老师在与学生轻松的谈话中,使学生对——贝多芬,这名德国著名的音乐家有了初步地了解,为下面进一不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导入中,蒋老师采用的是“听写词语”的方法,并且采用新课标提出的“字不离词”,把生字放到词语中让学生听写。听写也不是一个表面上的形式,的确起到了这个环节的作用。教师把学生最容易错的地方提出来分析如‘蜡’,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笔及时发现错误,起到了很好的巩固效果。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要求看上去简单,但学生实践起来却并不那么轻松,学生往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蒋老师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个美好的传说,就是在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经蒋老师这么一提点,学生都说得相当好,从这细小的地方就可以看出教师的‘导’是多么的重要。

这篇课文的3、9两个自然段是重点段,蒋老师在分析课文时,只提出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了传世名作《月光曲》?”他又把这个大问题分成两个小问题来问‘哪一段话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还有哪些情景句子的描述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蒋老师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当学生找到第3自然段,读出了盲姑娘与哥哥对话的那一自然段后,蒋老师顺势引导,从段到抓住这一段中哪几个句子。如“在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觉得哪一句子贝多芬听了之后,能打动他的内心?请你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次读较上次有进了一曾,是让学生品读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很多学生通过朗读,从中读懂了盲姑娘心里的那种渴望,贝多芬在听到盲姑娘说自己名字后的那种激动的心情。以及听出了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很愿意再为知音弹奏一曲。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把缠绕在学生心中的‘贝多芬为什么不告诉盲姑娘自己的名字,而是要再为她弹奏一曲了’这一疑团给解开了。蒋老师还用到了‘余伯牙摔琴这一典故呢!’在随后盲姑娘与她哥哥的对话中,学生通过朗读知道了盲姑娘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她从来没放弃过对音乐的那份执着,感受到盲姑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女孩,她只是在掩饰自己的愿望,不想让哥哥难过罢了。

课文的第9自然段是这篇课文的又一个重点,也许是因为课堂时间不够的关系,蒋老师对这一段的教学没有像第3自然段那么细致。蒋老师采用‘为学生创设情景书写自己情感的方法’让学生拌着贝多芬的《月光曲》,书写“这时一阵风吹来,月亮照了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沙,显得格外清幽......”在随后的交流中,学生体会到此时贝多芬的内心是百感交集,他为找到知音而高兴。在学生各自畅所欲言之后,蒋老师再让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真可谓是达到了“水到渠成”目的。

总之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蒋老师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我听后也受到很大的震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5:15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听课有感

  今天有幸观摩了中心校举行的语文展示课,其中彭玉娇老师上的《月光曲》一课让我记忆深刻。

彭玉娇老师的教学,总的来说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教师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教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

听完这堂课,我为教师精彩的教学赞叹不已,也为学生极强的领悟力大为惊叹,更为多媒体教学取得的良好效果高呼绝妙。同时,我为乡村小学的学生深感不鸣:乡村小学的教学设备简陋,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空洞的讲解抽象的去理解课文内容,而不能像城区的学生一样通过多媒体去直观感受音乐的美妙,也就难以和盲姑娘产生共鸣,何时他们才能和城区学生一样享有同等的学习待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5:36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听课有感
今天有幸观摩了我在校举行的教研课,其中彭老师上的《月光曲》一课让我记忆深刻。

彭老师的教学,总的来说有三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教师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教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

三、把知识的传授有机的结合在赏文中。

如:清幽与幽静的区别;联想和想象运用的好处等。

听完这堂课,我为教师精彩的教学赞叹不已,也为学生极强的领悟力大为惊叹,更为多媒体教学取得的良好效果高呼绝妙,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空洞的讲解抽象的去理解课文内容。
今天有幸观摩了我在校举行的教研课,其中彭老师上的《月光曲》一课让我记忆深刻。

彭老师的教学,总的来说有三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教师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教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

三、把知识的传授有机的结合在赏文中。

如:清幽与幽静的区别;联想和想象运用的好处等。

听完这堂课,我为教师精彩的教学赞叹不已,也为学生极强的领悟力大为惊叹,更为多媒体教学取得的良好效果高呼绝妙,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空洞的讲解抽象的去理解课文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6:2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届情智语文《月光曲》听课笔记
 
月光曲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何义田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     舒缓      起伏     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 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情感      旋律



         愉快      舒缓



          同情    起伏



          感动    激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6:49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听课后的反思
                                                     
像《月光曲》这样经典的老课文,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内涵丰富,教师可以多元解读,自然就有不同的教学亮点。所以众口难调,评起课来就成了“挑错大会”。但也有好处,能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根据大家的评课意见和我自己的理解,我把反思所得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学目标是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的。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标准之一,是要把握好课文的主旨。《月光曲》通过乐曲的创作过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所以,感受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是教学目标之一。为此,教者在导入时出示了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个导入非常好!但后来的教学就把重点放到了两个方面——音乐家弹了一曲又一曲的原因,和《月光曲》的旋律特点上。再也没有提及人物的品质,因而无法突出体现“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感情。”
再如,学习第九段《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时,教师首先配乐范读。此时范读的意义何在呢?教师这样设计的目的大概是想让学生感觉《月光曲》很美,但学生此时还没有理解和体会文本,所以很难感受到那种美感。如果在指导学生理解了上述内容之后再范读,效果就不同了。
二、语文要体现学科特点,上出语文味儿。
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体会音乐的美。但它毕竟不是音乐课。这种艺术的魅力应该是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的。教者为了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示了《月光曲》体现的三幅画面,让学生读课文体会旋律的变化特点,再指导朗读。最后欣赏《月光曲》。有教师评论说,直观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想象。而旋律快慢强弱的分析太多,这毕竟不是艺术欣赏课。说得很有道理!如果调换一下顺序,在了解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之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听听这首乐曲呢?听完之后,再问学生的感受,引出皮鞋匠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找出联想部分品读,想象乐曲描述的画面,抓住“微波粼粼”“一缕一缕”“刮起大风、卷起巨浪”等词语谈对乐曲内容、意境的体会,感受月光下的大海宽阔自由、光明美好的景象。在学生领悟到一定程度后再出示图指导朗读,并体会联想的作用。这样一来,不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还突出了语文味儿,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品词析句要有重点。
语言有温度,词句知冷暖。通过对词句分析、比较、品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确实很有必要。但是,要从整体入手品析重点词句、优美词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句分析。抓的点太多,容易把课文讲碎。
此外,对文章挖掘要深。比如,贝多芬遇到知音激动之时,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有了创作的动机和激情,灵感来自何处呢?课文第8段有一段描写,非常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前面的“情”加上此时的“景”,才使贝多芬即兴创作出这首著名的《月光曲》。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诚然,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反思,不断学习,相信我们的教学艺术会日臻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7:20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评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7:2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下午在学校的安排下听了高晓英老执教的《月光曲》一课,感受颇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高老师整堂课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她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

在课堂中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高老师还利用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她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高老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听后我有点自己的想法,自己去年在教这课时,我在这段时给学生放的相应的音乐片段,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实效。因为《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应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会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4: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