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展示课《伯牙绝弦》优秀教案导学案优质课教学设计汇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02:20:07 | 只看该作者
25  伯 牙 绝 弦

(授课年级:六年级  授课教师:肖桂英)

课文简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难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在此基础上感悟真情,并记诵积累。

学情预测: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二次接触整篇的文言文,之前在五年级学过一篇《杨氏之子》,因此学生在学法上感到比较陌生。结合本班学生朗读习惯及能力较欠缺,课堂气氛较沉闷的实际情况,感到“读”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让学生读准、读顺、读出节奏及韵味,才能在读中理解文意,感悟真情。

设计思路:

    根据第一次试教的情况和老师们提出的建议,稍作改动:开课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含义导入新课;接着采用自由读、范读、领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准、读顺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反复再读古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然后重点围绕“伯牙为何绝弦?从哪里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等问题指导学生朗读,进行语言训练,并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千古流传,它就发生在我们湖北武汉的汉阳江畔,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故事就是《伯牙绝弦》,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出示课题:25 伯牙绝弦

指名读课题,教师正音。质疑: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理解“绝弦”,整理疑问——伯牙为谁,又为何而绝弦?)

二、指导读文,感悟节奏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如“哉”是平舌音,“弦”不要读成xuan。)

3、出示课文内容,教师范读,提出听的要求:

做善听的子期,听字音,听节奏。

4、教师领读课文,强调重点语句的断句。

5、学生练读,指名朗读全文。

6、小结:同学们已经初步读出了文言文的节奏,如果我们弄清了课文的大意,了解了文章的感情,一定能读出韵味来。

三、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1、交流学法:要想弄清文言文的含义,我们有哪些好方法呢?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查阅工具书等等)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理解文意。

3、交流句意。

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字词不懂。

教师相机重点指导:

“志”的意思是想,“念”的意思也是想,“谓”是言字旁,是说的意思。

“善“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擅长、善于的意思,后两个是表示赞叹。

板书:伯牙(善鼓)     钟子期(善听)

4、贯通全文。指名梳理课文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

四、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解答疑惑。请回答我们先提出的问题: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板书:知音。抓住词语“知音”提示:“知音”是什么意思?伯牙和子期不仅是朋友,还是知音,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导朗读,你看见了怎样的泰山,请读出来(雄伟、高耸入云、巍峨、美丽的泰山)照样子读出音乐中不一样的江河。

2、口语拓展。伯牙在弹琴时,还想到了些什么景物呢?假如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你听懂了吗?请听一听!(播放《高山流水》)

填一填,读一读: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如: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白雪皑皑,云雾蒙蒙,炊烟袅袅等)

    小结:这可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感悟一“喜”一“悲”:

(1)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钟子期一个打柴人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高兴,激动,又惊又喜等)

(2)伯牙与子期相约来年再见,可当一年以后伯牙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去年相见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失望,伤心,悲痛,痛不欲生等)

指导体会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感情读好最后一句。

五、诵读课文,回味友情

播放音乐“伯牙吊子期”,集体诵读《伯牙绝弦》,感受伯牙与子期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伯   牙      ————知音————      子  期

(善鼓)                               (善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02:20:24 | 只看该作者
伯牙绝弦教案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欣赏古典艺术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质疑学法。(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提示:多读、多想、查看资料和注释、联系上下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用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1)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找出钟子期赞叹的语句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7.感情诵读2——4句。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8.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                士为知己者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酒逢知己千杯少。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莫逆之交   刎颈之交   忘年之交   患难之交   管(仲)鲍(叔牙)之交



板书: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   必得之    死



[教学思考: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02:20:59 | 只看该作者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龙湾区第二小学  王 敏
【教材简介】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学情分析】
这是教材中第二次出现文言文。前一次为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接触和初步了解。作为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应重在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琢磨出“读好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反复诵读、注意停顿、放慢速度、古今联系等。同时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找到点文言文的感觉,就是我们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人教版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那我们要如何做才能使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呢?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以“读”为线索展开教学。首先以趣为先,营造浓厚的复古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以“读,悟出韵味——读,悟出意境——读,悟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围绕“知音”,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感受伯牙遇知音之喜,为下文的失知音之痛做好铺垫。同时加以多种学习方法的无痕渗透(如“善”、“念”、“志”等字义的理解),使学生在体会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以获得语言的发展,最后在诵读中,升华品味语言之精妙。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更是凸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本色。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3.能根据注释及自己的阅读积累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兮”、“哉”这两个语气词在行文中所表示感叹作用。
4.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教预设】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欣赏“伯牙鼓琴图”,揭示课题。
   出示《伯牙鼓琴图》,教师在古色古香的图画中,古音古韵的琴声中,介绍子期和伯牙:“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打扮的,就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身着布衫的人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他们之间有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伯牙绝弦》
2、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竖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初识韵
1、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学的不一样,它是一篇文言文,我们有时简单地称它为古文,现在就让我们借助注释大声来读读这篇课文,注意要读通读顺。
2、练读标上停顿符号的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3、指名练读,教师相机指导。
4、师范读
5、齐读,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注意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研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你读懂了什么?
2、通过反馈,指导“善”的意思为擅长。
3、请学生读出他们擅长的特点。
(二)研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1、再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默读课文并划下来。
2、在学生的反馈中解决志的意思
3、感受“峨峨”
4、感受“善哉”,理解“善”的第二种意思。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
5、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兮”体会伯牙的琴技高超,并指导读出感叹之情。
6、指导朗读:“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并作相应评价。
(三)研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第二三句中藏着几个四字词语,你发现了吗?(泰山峨峨、江河洋洋)
2、你还知道这样的关于描写场景的词语吗?课前预习时老师请同学们完成了课堂作业本第二题,请你来说你积累的关于场景的词语。
3、伯牙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肯定还会表现很多动人的场景呢!抑或是清风徐徐,抑或是明月皎皎。子期都是怎么样赞叹的呢?
4、同学们,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不论清风还是明月,反正善鼓琴的伯牙弹什么,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得出来,这真是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相机指导学生“志”和“念”为同义词。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四)遇知音之喜
1、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逢,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你会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
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2、伯牙把自己的欣喜之情化作了高山流水在白云间流淌,此时他多想对子期倾诉心声啊,如果此时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小练笔)
3、反馈交流
五、思读疑——破琴绝弦终为谁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终于寻觅到一个知我懂我的知音,他该是何等的欣喜啊,可最终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课外作业超市:
★      1、有感情地朗读。
★★   2、搜集并积累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有兴趣的不妨去读一读。




附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得遇,喜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02:21:13 | 只看该作者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02:21:24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2、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无尽的孤独和哀伤,他满腹的哀怨无人倾诉,只有这则动人的故事还在千古流传。我们能试着背诵这篇文章么?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02:21:41 | 只看该作者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02:22:02 | 只看该作者
  伯牙绝弦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伯牙绝弦

一、提示课题,质疑课题

师: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琴师叫俞伯牙,他的琴艺相当的精湛。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有关这位琴师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借助注释说说课题的意思,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好停顿

带着疑问走进这篇古文

生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师:一读就明白讲谁和谁的故事?

毕竟是古文,哪些语句难读。

预设:1、子期死……

      2、……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谁能一口气把课文读下来。

生:读全文。

师:兮后要停顿,指导学生再读。

生:再读课文。

师:我真想说句:善哉。老师也来读读。

师范读。

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品味“知音”

1、感受“知音”之间的默契

哪些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生:读相关句子。

师:请你理解这句话,借助注释。

师:注意到没有,他们有注释的地方,借助注释,没有就联系上下文。

师:文中“善鼓琴”和“善哉”这两个善字,意思一样吗?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师:善哉,一延长,好像琴声落到心里去了。再请学生读。

师:你读峨峨兮时眼前出现怎样景象,请你再读一读。

生:再读。

师:后面一句,志在流水,谁来读读。

生:读

师: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江河。江河在古文中是特指。指什么?

生:长江和黄河

师:是的,江是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指黄河。你想到哪些词语

师:就是这样的……,你再读,读出……的江河。你还想到哪些?

师:请你读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齐读。

师: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生写,交流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师: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哪个字一样。

生:志。都是心里想的。

师:你所念所想,钟子期都必得之。必得之的是什么?

师: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那文中说的也不仅是伯牙的琴声吧,还道出了什么?

师: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情怀,有谁得知?你想一想,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钟子期,你有何感想。

小练笔:伯牙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接着往下写。

配乐,学生写作。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怎么说的吗?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师:此时伯牙真想告诉全天下人,我找到知音了。

2、领会古文的写法之妙处

师生合作读全文。你发现这个语言有什么特点

师:一个伯牙,一个子期。仿佛让我们看到伯牙和子期多么默契

3、感受痛失“知音”的痛苦”

师:传说这次相会让他们觉得相见恨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时,伯牙却得到的是子期死的消息。和着音乐读“子期死”

还有人能知我之志,还有人知我之念吗?还有人知我之心吗?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齐读

四、总结延伸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以生动的笔触写下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伯牙在子期墓前曾写一下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

出示,配乐朗读

《伯牙绝弦》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后人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同样动人的歌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和着这首动人的歌曲再来感受那动人的一幕。

生读课文

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们什么?知音虽然我们知道知音难寻知音难觅,我们仍然要在生命中找寻我们的知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1: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