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7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课隐性失误片断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6: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武风霞老师执教《生命 生命》)

五、在标点中抒怀——舒展生命的张力

师:同学们,其实呀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虽然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生命》这一节课,但是我相信大家对生命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我想请你把自己的感悟化作标点,加在我们的课题上,你觉得可以加上什么呢?

生:在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分号,在第二个生命后面加一个感叹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课先说的是飞蛾,然后说的是香瓜子,最后说的是作者自己,也就是相当于把这一篇课文平均分成了三份,这三份是并列的,最后是作者的感悟。(生读)

生:第一个后面加一个问号,第二个后面加一个感叹号!

生:第一个是问什么是生命?后面是感悟到什么是生命了,觉得应该珍爱自己和所有的生命!

生:这四个字两个符号可以概括全文!作者在一开始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然后通过询问飞蛾,香瓜子和杏林子,知道了生命的含义,最后发出感叹,告诉自己要珍惜生命!

师:真了不起,能够以文章的内容为依据加标点,把掌声送给他!你来读读题目吧。

生:我在两个生命的后面都加感叹号。因为,他们表示的都是生命的震撼。

生:我在第一个后面加上问号,后面一个加上感叹号。因为,作者在一开始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然后通过询问飞蛾,香瓜子和杏林子,知道了生命的含义,最后发出感叹,告诉自己要珍惜生命!

师:同学们都是在第二个词后面加感叹号。有没有不是这样加的?谁和别人加的还不一样?

生:第一个生命后面加一个分号,第二个生命后面加省略号。第一个生命加分号是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生命,后面还有很多的生命所以第二个用省略号。

师:哦,还有很多的生命给作者带来了很多的生命的感悟。我加一组标点符号,我第一个后面加感叹号,我第二个后面加问号。同学们想一想我这样加有没有道理?

生:第一个加感叹号是说你感叹了生命是多么脆弱,有多么顽强,第二个问号说明你在思考: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

师:你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吗?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作者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第二个是在问读者:你们知道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你了解了生命是什么,第二个问号是在问自己:我的生命该怎么度过?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标点赋予了这么多层的含义。是呀,不同的人对着生命有着不同的感悟,我觉得你们加的每一种标点都是有道理的,他也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存在,但是你长成了一个人,它长成了一匹马,你是花园里的一颗美丽的鲜花,她是路边的一棵小草,虽然生命存在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要给同学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对自己的生命要格外的珍惜,对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



【评析】

刘发建同志在点评这个片断时说:“给课题加标点这看似简单的技巧,到了武老师的手里,却化平淡为神奇,一句‘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标点也化作承载生命的符号。”

先看看学生们是怎么加标点的:

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再看看教者是怎么加的:

生命!生命?

师:哦,还有很多的生命给作者带来了很多的生命的感悟。我加一组标点符号,我第一个后面加感叹号,我第二个后面加问号。同学们想一想我这样加有没有道理?

生:第一个加感叹号是说你感叹了生命是多么脆弱,有多么顽强,第二个问号说明你在思考: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

师:你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吗?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作者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第二个是在问读者:你们知道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你了解了生命是什么,第二个问号是在问自己:我的生命该怎么度过?

教者虽然没说出她加的是最好的,但是给我的感觉好像具有“参考答案”的性质。尽管刘发建同志说过:“孩子们似乎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确切答案,但孩子们对生命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文本,已经超越了课堂。”

那么孩子们对标点符号的思考是否超越了文本?王晓春先生评价这个片断时说:“‘在标点中抒怀’最见功力,是神来之笔。你搞不清这是内容分析还是语文知识练习,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这才是语文教学策划的方向。”

其实文章标题带标点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帮’惊诧论》,毛泽东《‘友谊’,还是侵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再如《再见了,亲人》《别了,我爱的中国》《周总理,你在哪里》《你,浪花里的一滴水》《论‘基本属实’》《义理、考据和辞章》《画蛋·练功》《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科学的、实用的、美感的》《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等等。而给课文标题加标点确实是独创。

  如果作者自己已经给标题加了标点,教者还会设计“在标点中抒怀”这个环节吗?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给自己文章的标题加上标点呢?有一句诗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套用过来,我要说“有时标题中无标点胜过有标点”,这大概就是作者没给“生命 生命”这个标题加标点的原因所在。正因为如此,师生才有机会“在标点中抒怀”。换言之,师生加来加去,最后还应该对原标题中没加标点予以肯定。课堂上所缺少的恰恰就是这层意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6:16:0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的结果要落到何处


濮阳市的武风霞老师在执教《生命 生命》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叫“在标点中抒怀——舒展生命的张力”就是让学生给原本没有标点符号的标题加标点。

先看看学生们是怎么加标点的:

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再看看教者是怎么加的:

生命!生命?

师:哦,还有很多的生命给作者带来了很多的生命的感悟。我加一组标点符号,我第一个后面加感叹号,我第二个后面加问号。同学们想一想我这样加有没有道理?

生:第一个加感叹号是说你感叹了生命是多么脆弱,有多么顽强,第二个问号说明你在思考: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

师:你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吗?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作者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第二个是在问读者:你们知道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你了解了生命是什么,第二个问号是在问自己:我的生命该怎么度过?

教者虽然没说出她加的是最好的,但是给我的感觉好像具有“参考答案”的性质。对此有人评论说:“孩子们似乎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确切答案,但孩子们对生命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文本,已经超越了课堂。”那么孩子们对标点符号的思考是否超越了文本?北京教科院的王晓春先生评价这个片断时说:“‘在标点中抒怀’最见功力,是神来之笔。你搞不清这是内容分析还是语文知识练习,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这才是语文教学最佳状态。”

其实文章标题带标点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毛泽东《‘友谊’,还是侵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还有《再见了,亲人》《论‘基本属实’》《义理、考据和辞章》《画蛋·练功》《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科学的、实用的、美感的》《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等等。尝试着给课文标题加标点这种教学方法确实值得思考。

如果作者自己已经给标题加了标点符号,教者还会设计“在标点中抒怀”这个环节吗?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给自己文章的标题加上标点呢?有一句诗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套用过来,我觉得没有标点更能引起人们深思,这大概就是作者没给“生命 生命”这个标题加标点的原因所在。正因为如此,师生才有机会“在标点中抒怀”。换言之,师生加来加去,最后还应该对原标题中没加标点予以肯定,让明作者已经有所考虑了。而这节课上课堂上所缺少的恰恰就是这层意思。

  我个人认为,让生讨论虽然答案不唯一,虽然怎么说都不错,但是老师还是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6:16:00 | 只看该作者
——从武凤霞老师作文指导中一个细节说起

  




当前,关于“人文”与“工具”,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阅读教学中“人文性”有余,而“工具性”不足;二是作文指导中“工具性”有余,而“人文性”不足。

下面以濮阳市子路小学武凤霞老师在福建省第二届新作文教学专题研讨会上出的观摩课《我的名字我作主》中的一个片断为例略作说明。

生:我的真名叫张哲源。我把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源”改成了金钱的那个“元”。

师:(很感兴趣地)为什么改成金钱的“元”?

生:哲是哲学的哲,代表有学问,“元”代表钱,我希望我既有很多学问又可以赚到很多钱。(生大笑)

师:(转向大家)谁记住他的名字啦?

生踊跃举手:我!我!

师:叫什么?

生齐:张哲元

师:他希望自己——

生:(很兴奋地)又有学问又有钱。

师:你想的美耶!(生笑。)同学们,张哲元说完自己的名字以后,大家有什么表现?

生:哈哈大笑。

师:笑什么呢?

生:笑他的名字。

师:笑他的名字怎么啦?

生:笑他的名字太好笑!有点贪钱的意思。(生笑)

师:还真有点儿贪!又贪知识又贪财。他希望知识和金钱都能源源不断地向自己涌来。多么美丽的梦想!掌声祝福他梦想成真!



粗枝大叶地听或看,你还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可是仔细一想,问题就来了。“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因形同音同而意义有别,分立了三个条目,仅第二个条目中说“元”是“货币单位,同‘圆’。”用“货币单位”代表钱,实在有点勉强,不加说明,别人是很难明了其义的。其实“元”的意义很丰富,第一个条目,有五个义项,①开始的;第一:~始|~旦|~月|~年|纪~。②为首的;居首的:~首|~老|~帅|~凶|~恶|状~。③主要;根本:~素|~音。④元素:一~论|二~论。⑤构成一个整体的:单~。[第三个条目有两个义项(朝代,姓)。]

当然,这不是教学重点,不能喧宾夺主,但是完全可顺手牵羊。比如教师可以补充说:“‘元’是人民币单位,还表示原始的、第一的[元旦、纪元],为首为[元帅、状元]……”这样既可以防止孩子们对“元”的简单理解,又可以丰富文化知识。这是其一。

其二,不能盲目地否定长辈的劳动成果。并不是改了名字就好,要让学生明白长辈为什么要给自己起这样的名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虽然开始的时候也有学生珍惜自己的名字,说出不改的理由,但是教者主要目的是发动学生改名字,所以对不改名字肯定得还不到位,没有让学生首先明确改名字的理由:原来的名字不好在哪里?比如“张哲源”不好在哪里?

其三,不能忽视改名的实际意义。比如“迈克格雷迪二世”,如果起的是网名还可以;而作为真实姓名,中国孩子谁能这样叫?

  话说回来,武老师的这节作文课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我在跟帖中说:“确实别开生面。一是观察、练笔别开生面,二是作文课堂上与听课者交流别开生面。交流把感性提高到了理性。”我之所以写了另外那些话,目的是引起大家对作文课中“人文性”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