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课程标准本学段的目标要求,列出不同学习内容的考查重点
一、识字与写字学习的评价包括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识字学习的评价和写字学习的评价。
1.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
课程标准强调在评价学生汉语拼音学习时,重视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情况的评价,不要仅仅把掌握拼音规则作为评价的核心目标。我们学习汉语拼音规则的目的是用汉语拼音去认识汉字。
2.识字学习的评
课程标准规定:“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说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课程标准强调“在第一、第二学段,要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时,学生已经认了很多字,积累了必要的常用字,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促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3.写字学习的评价
课程标准规定:写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在写字学习的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与习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在各个学段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二、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1朗读的评价
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评价建议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2.诵读的评价
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3.默读的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默读评价,包括对精读、略读和浏览的评价。精读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4.精读的评价
课程标准要求,精读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5.略读和浏览的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6.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要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7.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评价
课程标准要求,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评价,要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8.课外阅读的评价
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写作评价的阶段性要求具体地说,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习作。我们语文老师要敢于打破旧的习作框架,鼓励学生写生活当中的真实事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的习作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就说
三、写作过程的评价对写作过程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如认真观察,注重搜集真实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写作方法,如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搜集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如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的基本环节。因此,重视过程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在写作之前,我们要注意考查学生占有材料是不是丰富,是不是获取了真实材料,是不是用多种方法获取材料。孩子对生活观察越深刻,越丰富,对社会的理解越具体,对身边发生的事的感受越深刻,他就越有话可说,他的表达就越充分具体。
四、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要求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更多地强调语文各个能力之间的综合,就是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阅读能力的综合。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学生通过阅读去搜集材料,通过习作去表达,通过口语交际向人阐释;同时强调语文和社会生活的结合,在实际运用中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活动带有明显的综合性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