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观摩课《老人与海鸥》听课感受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31:36 | 只看该作者
听课笔记    曹老师执教《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教学节上听完曹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我更感觉到情感教学是课堂的灵魂。

     《老人与海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人与动物间深爱与眷恋,展示了人与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这美好的情感,曹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也是独具匠心。

    “创设情境,“爱”为主线”是这一堂课中的一个亮点。

    首先,曹老师注重了读中悟情。

     学生有了情境铺设后,曹老师不露痕迹地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海鸥”,“老人唤海鸥”“老人谈海鸥”。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老人和海鸥之间似亲人”的感人情怀。重点抓住了“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个就扫得干干净争。去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色的乐谱,“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还有让学生读老人唤海鸥的句子中,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在体会情感时,曹老师又注重朗读指导,读出如亲人般的关怀。

     其次,重点词的教学,扎实有效。

     例如:在理解三个“褪色”的词语时,这个退休工人本来有固定的退休工资,他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穷?告诉学生老人买了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喂海鸥,而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香烟。引导学生理解老人的穷与海鸥有关,从而理解老人对待海鸥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可见他对海鸥的感情要多深就有多深。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

整堂课真正体现了和谐的主题,师生间的默契合作,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曹老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着孩子,同时感动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第四,体会课文中美的语言,不忘语文学习的根本。

     1.阅读第3自然段:先了解这段主要是写老人给海鸥喂食的情景。先体会老人喂食海鸥的每一个娴熟而细腻的动作,如“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中的“放”“退”“撮”“呼唤”,再体会海鸥吃食时的那鲜活、灵动、美妙的场景,如“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从“应声而来”“扫得干干净净”“起起落落”等词语品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多么默契,多么和谐!特别是“扫得干干净净”,不但要学生理解海鸥吃得快,吃得干净彻底,吃得开心,这里还包含着海鸥对老人的信任!

    2.阅读“海鸥送老人”这部分,曹老师提问: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让学生从“纷纷”“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等词语体会海鸥像儿女般为老人“守灵”,动作是那样的一致,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海鸥们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对老人的一片深情,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

    当人们要收起老人的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她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师提问:哪个词令你震惊,体会海鸥的动作,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情。鸥群阻止人们拿走老人的遗像,不忍和老人永别,希望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遗像多停留一会儿,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焦虑的心情,在作者笔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场面啊!

曹老师注重了提问的艺术,让学生较为准确地快速把握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31:58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上午我们一同欣赏了廖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这篇课文主要围绕“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这两个方面来写,廖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海鸥送老人”这个场面展开教学。      整堂课师生合作默契,老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着孩子,同时也感染着我。整堂课都是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像是飘飘洒洒的春雨点点入地,“润物细无声”;又像是淙淙流淌的小溪,清亮透明、富于活力,许多地方可用精彩来形容。

精彩之一:引领学生紧紧抓住行文思路,纲举目张

   中国有句古话: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廖老师在这节课伊始,抛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4—17自然段,用“       ”画出海鸥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边读边体会,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抓住这一行文思路,抓住这个“领”,抓住这根线,去文中找出描写意想不到的画面,挑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冲突,激起了学生对文本深入阅读的强烈期待。从而学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悟结合,将文字形象的转化成画面,深深地感受到了海鸥与老人之间深厚的感情,“百毛”自然顺畅起来。

精彩之二:带领学生触摸、感受有体温的字、词

   语文是有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古人云:“春江水暖鸭先知。”“鸭”之所以能够先知先觉,那是因为它们沉浸在盈盈的春水中,与之同理,字词的冷暖自然也应该沉浸其中。廖老师与学生交流解释什么叫“亲属、守灵”,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这感人的画面。在体会意想不到的画面时,学生能抓住“急速扇动、纷纷落地、瞻仰、肃立不动、白翼天使”等词语感受到海鸥那种焦虑、急切的心情以及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怀念。廖老师还非常巧妙地抓住了文中的两个“扑”字,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引导学生挖掘“扑”字的运用之巧妙。当一个学生说可以用“飞”时,老师能及时创设情境,通过举例子,假设亲人离去,是“走”,还是“扑”更能体会到对亲人的离别之痛,进一步体会“扑”的妙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老师让学生领悟和触摸的词句的方法不是告诉,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让学生在自身参与的读写实践中去体验。这样做不但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精彩之三: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品读感悟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的交流,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此节课就是以情为基,以读为本。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再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无私的爱,从而激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为海鸥送别老人”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课中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和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走进老人与海鸥那震撼的情感世界中,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精彩之四: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了有效拓展

   课堂上的拓展能激发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本堂可中,廖老师多次恰倒好处地设计拓展的教学环节,比如:廖老师抓住了文中第一次“鸣叫”,它们为什么鸣叫,以前是怎样鸣叫,而如今又是怎样?想一想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脑海里会闪现出老人的什么场景,你想说什么,并写下来。这些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充实了课堂,情境交融,既升华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体悟,又突出了语言表达的训练,实现了语言学习吸纳和输出的有效统一。

   我觉得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但要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还要读懂课文是如何表达的。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文章的表达方法是否应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

1、课文第十三自然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这是一个过渡段,“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中的“和”用得很妙,这正说明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相互深厚的情感。老师在讲第二部分时,是否可以扣住这个句子展开教学。后半部分作者也是抓住场面描写展现了海鸥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廖老师抓住了文中一次“鸣叫”,其实文中出现了两次“鸣叫”,而且这两次是有所区别的,是否应让学生体会,第一次是海鸥突然发现老人与往常不一样,离开了它们,第二次是会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2、太多的感动,太深的触动,作者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所以课文第十八自然段用省略号表达了未尽的语意,此时这个省略号真是无声胜有声啊!这一个个点仿佛化作了什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明白了破折号的用意。

3、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老人外貌,而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再次写到了老人的外貌,这个“蓝布包”曾经伴随着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为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而“撮着嘴”是老人每次来翠湖边对胜似儿女的鸥群的声声呼唤。是否可以再次抓住老人这一外貌描写,进一步体会老人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形象永驻海鸥的心间,永驻人们的心间。

    廖老师课堂教学之精彩不可能一一道来,但窥其一斑已经能够知其全豹了,以上只是我个人非常初浅的看法。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听,如有不正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32:15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听评课

     珊溪镇小   柳薇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感人的文章,他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刘丽芳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时,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生情,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我领悟到了其中的语文韵味,懂得情到深处要动笔抒心意。接下来我就粗浅的谈谈自己听后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一、立足言语形式,张扬语文意识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语文学科是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目标的,以言语形式为主, 便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这就从理论上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语文学习要回归言语层面,叩问生命本真。

文本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在刘老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她首先让学生读两组词想象:“你眼着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这一问,将学生置于文本角色,体验“角色情感”,以特定的身份“参与”到言语活动中,从动态语言中感悟人与动物的真情。

二、反反复复朗读,读中悟情

在课堂中让学生把文本读熟了,作者的那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和能力储备。朗读时,读者就会站在作者的位置,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出。语文课堂,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先决条件是让学生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触摸语言,通过反反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学会语言的运用。

课堂中,刘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聆听、朗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如在讲读翠湖边为老人开追悼会那一幕时,刘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配上凄美的音乐,再加上刘老师深情的朗读,学生也仿佛来到了翠湖边看到了一群不肯离去的海鸥,这一情景深深地感动了学生,感动在坐的每一位人。之后,刘老师又给学生一个抒发感情的平台“如果你就是那群海鸥中的一只,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让积淀在学生心中的感情得到及时的抒发。本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色语文,就是让孩子会读书,用心去读书,在读书中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精神与精神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沟通。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才能领悟文本的内涵,感悟生命的真谛。

三、注重迁移练笔,回归语文实践

语文学习,是言语形式的学习,是将作者的言语有效积累、定格、固化为自己的言语形式的过程,将他者之言物化为“我”胸中灵动言语的学习。语文课堂,应该是这种语文实践的演练所。语文课堂的迁移练笔,应该是语言形式的迁移训练,而不是语文练笔的“泛化”训练。如刘老师在引导学生说话:如果你就说那群海鸥中的一只,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后,有不惜时间地让学生写,学生在静心书写的过程其实就是情感沉淀的过程,他们在这样的情感交流和碰撞中,海鸥对老人的感谢之情,老人对海鸥的爱护之意被表达得淋漓至尽。可见,这一恰到好处的设问使读写融为一体,不仅是情动而辞发,更是让情到深处更加浓啊!

不过,我个人觉得刘老师把第二部分的内容在第一课时上,学生直接进入海鸥与老人的感谢之情似乎有点唐突,俗话说:“水到渠成”,如果能在第一课时先上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后,在来上海鸥送老人的这一部分,可能在刘老师设计的“海鸥会对老人说些什么”的拓展说话和小练笔时,学生会更有话可写,情感会更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32:27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听完蒋明儿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我更感觉到情感教学是诗意课堂的灵魂。《老人与海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人与动物间深爱与眷恋,展示了人与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这美好的情感,她在教学设计上也是独具匠心。

“创设情境,‘爱’为主线”是这堂课中的第一个亮点。

    1、设境生情。

课文即是两幅大的画面。鱼老师以词串入手(a撮嘴呼唤、抑扬顿挫、亲昵说话、啧啧称赞,b翻飞盘旋、煽动翅膀、肃立不动、白色旋涡),引出两画面。起先是初步感受“海鸥为老人送葬图”,找出海鸥为老人送葬时的异想不到的语句,整体感知后既让学生有了心灵的感动,同时又萌发了疑问,“海鸥怎么会有这些惊人的举动”。这一个疑问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2、读中悟情。

学生有了情境铺设后,鱼老师不露痕迹地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重点抓住了“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海鸥与老人之间又是那么默契,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太阳偏西”,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企盼”;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在体会情感时鱼老师又注重朗读指导,读出如亲人般的关怀,读出海鸥的欢快……又如学生交流“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学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感悟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

3、补白释情。

老人喂鸟图,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多么和谐的画面呀!在充分解读了文本之后,鱼老师对文字的言尽意存处让学生进行想像写话。“老人会对海鸥说些什么?海鸥又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一,写一写。”在情景对话中又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除此之外,鱼老师在解读课文主次分明,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语言训练、情感体验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32:44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听了邹老师上的《老人与海鸥》,我心中感慨万千。邹老师把握教学中各个环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学法的提倡和推广,情感的熏陶,尊重学生的个性,准确而流利的普通话,每一点,每一处,无不令人难忘。下面就让我谈谈几点体会。

一、追求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在邹老师的课里,我们充分体验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课改以来,教师在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出现了偏颇,重人文轻工具。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培养,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忽略了方法的习得。但今天老师的课里,她在花费时间让学生感悟老人对海鸥的如亲人般的爱以外,重视了语言的理解和品味。如“三个褪色”、“应声而来”、“抑扬顿挫地呼唤”的研读,她或对词语进行初步理解,再在语境中理解,明确词义,到最后的人文感悟,词语理解可谓循序渐进;又或者出示拓展图片和文字资料进行理解提升,突破孩子认识和情感的难点。还有写话的拓展。她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想象写话,这也是工具性的体现。学生在理解和品味语言,以及写话的过程中,课文中老人的形象在心目中逐渐高大、生动、鲜活起来,达到了形象、语言、精神的水乳交融。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书声朗朗的课堂

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堂课的朗读形式多样,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交织在一起,整堂课书声琅琅。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色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体验,在读中理解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培养语感,读贯穿了始终。初读课文通过两组词语想象画面,概括出两个场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再读,质疑问题,确定本课学生要研讨的问题。然后细读课文,想想这个老人哪里与众不同,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写批注。最后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感悟并通过朗读、想象,与学生和文本进行充分对话,这样层层深入,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读出老人和海鸥的亲情,在学生的心理谱成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乐谱,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感染。

   总之。听了这节课,使我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弘扬人文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32:58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万科城实验学校   李萍

一直很想听听六年级两位老师的课,今天终于有幸听到了。

《老人与海鸥》一文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更是一段真挚的情感,读者收获的是真情背后的感动。

课文主要围绕“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两个方面来写。两位老师都对教材做了深入剖析,经过精心准备,向我们演绎了一堂充满智慧的成功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自读悟情,激情美读。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手段,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整个课堂教学中,开放而有活力,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

一、抓住关键词句,突出课文重点。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两位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例如:从“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这句话中感受到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课堂上进行了有效拓展。

课堂上资料的拓展能激发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本堂课中,两位老师多次恰到好处地设计拓展的教学环节,比如:对海鸥老人的介绍,给海鸥取名字,对“二十里路”的理解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充实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想象的能力。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书声朗朗的课堂

这两堂课的朗读形式多样,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交织在一起,课堂上书声琅琅。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总而言之,听两位老师的课,算得上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中收益太多太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33:21 | 只看该作者
《老人与海鸥》评课
本节课教师制定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二是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由于目标明确、合理,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不枝不蔓,弛张有度。

张晓峰:整堂课真正体现了和谐的主题,师生间的默契合作,周老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着孩子,也同时感动着我。整堂课都是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如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以及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都形象地转化成一张张画面,悲壮画面的句子朗读,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

周林峰:朗读形式多样,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交织在一起,整堂课书声琅琅。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周燕萍:语文课的精彩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意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提升为“海鸥送别老人”时的依依不舍、深深眷恋之情。然后,周老师预设情境,充分引导学生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进行感悟、体验和交流,让他们尽可能把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和海鸥对老人以汇报恩情的亲人般的爱的情感更加丰满,同时又把老人与海鸥这种真挚感情,人与动物的真挚的感情得以深化、延伸!

陆秀敏:在很多的公开课上,执教老师为了落实双基教学,也教学词语,可往往看到这样的情况:词语教学成为单独一块,与文本的解读割裂开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整堂课不完整、不连贯,有些生硬。但周老师教学词语时有别与常规的词语教学,他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出示了两组对比强烈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两副截然不同的画面,这样的巧妙组合使得词语教学与文本的解读浑然一体,体现课堂的连贯性,既落实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5: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